楠木軒

新基建夯實中國高階智造

由 由振山 釋出於 科技

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

新基建為正在轉型升級中的中國智造帶來強勁新引擎。無論是以5G、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資訊基礎設施,還是以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為代表的融合基礎設施,新基建都在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強化中國經濟的韌性,為科技創新賦能,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引擎:中國智造轉型升級再提速

國家發改委日前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包括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部分。其中資訊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資訊科技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訊網路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資料中心、智慧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這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對“中國智造”產生怎樣的影響?

通訊網路加持 各行業“華麗變身”

隨著5G網路建設提速,5G手機將只是未來5G應用中的冰山一角,幾乎各行各業都會與5G擦出創新火花。

走進上海虹口區北外灘區域的5G全球創新港,未來感十足的十大5G應用場景和互動設計,讓你能夠一站式體驗5G加持的未來生活。5G救護車、上海洋山深水港5G智慧重卡運營場景……有硬核工業應用,也有文體娛樂創新,還有5G應用在城管、垃圾分類、工地建設、安防管理等方面的成果。走遍展廳,能深切體會到5G正逐漸滲透到城市生活各個角落。

除了展示功能,這一5G全球創新港還承載著5G應用的孵化和研發任務。5G全球創新港展館運營專員吳雅雯介紹,3層為5G聯創中心,華為上海5G VR創新中心和物聯網創新聯盟即將入駐;4層為“5G 蔚星科技”聯創平臺,圍繞天基互聯計劃打造“5G 低軌衛星通訊網路”的研發高地。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釋出的《5G產業經濟貢獻》認為,5G將成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使能器。預計在2020年至2025年期間,我國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達10.6萬億元,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

相比於5G,對很多人來說稍顯陌生的工業網際網路同樣被界定在新基建中的通訊網路基礎設施範疇。何為工業網際網路?

“卡奧斯平臺的核心是大規模定製模式。”在上海松江G60科創大廈,海爾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施光普給出這樣一個簡潔的答案。卡奧斯是海爾自主研發的,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透過持續與使用者互動,將硬體體驗變為場景體驗,將使用者由被動的購買者變為參與者、創造者。”

在樹根互聯上海分公司總經理邢磊看來,看似複雜的工業網際網路其實邏輯非常簡單,就是要實現生產效率提升。“對整個生產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改造和數字化升級,就會實現成本降低、產品品質改善。”

在上海寶山,藉助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改造生產流程,一家名為廟航的包裝材料生產企業實現生產方式躍升。廟航包裝總經理曹曉婷說,現在接到訂單時,系統會自動檢測是否有安全庫存,判斷訂單能否及時消化,並對訂單資訊進行核對。“經過改造後,作為一家傳統企業我們也增添了轉型升級的信心,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年產值翻番,達到1個億。”

新冠肺炎疫情讓國內製造業經受了一場大考,面對員工返崗難、物流不暢、原材料供應中斷等難題,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新一代資訊科技與製造業的融合產物,透過連線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有效助力復工復產。

海爾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執行長謝海琴說:“經過這次疫情,傳統行業對於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需求在提升,企業會更加深刻認識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等趨勢,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對工業網際網路行業是一個更大的機會。”

雲計算區塊鏈 新技術“四兩撥千斤”

在上海,數十家科技企業合力托起的江畔“雲”,在助力政府精準防控、中小企業抗“疫”和未來智慧城市構建中,提供了已在一線使用的眾多方案。化危為機,雲計算等有活力和創造力,代表產業轉型先進方向的企業率先復甦、對沖外部不確定性,積極佈局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上游進軍,造就了中國經濟的韌勁。

方正證券分析報告認為,此次疫情或將加快企業向線上遷移的程序,強化了企業對雲產品的認知以及對雲產品的使用習慣,付費意願也逐步體現。

雲計算公司優刻得創始人季昕華說,雲計算有著“四兩撥千斤”的效能,既可以助力更多企業復工,也能在電子政務等多個領域發揮作用。例如透過安全屋將資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使資料可以安全可信地流通,政務資料就可以開放給各家銀行,銀行方便又安全地獲取企業運營資料,從而給企業發放貸款。

與雲計算同為新基建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區塊鏈,也正從模型階段走向實戰階段。在供應鏈管理、建築全生命週期管理等眾多領域,區塊鏈都可以提升實體經濟的效率。其應用領域可以總結為:但凡需追溯,皆可區塊鏈。

“一家大的工業生產企業,可能擁有多層次、200多萬家供應商,全過程供應鏈過去也無法滲透。”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研發總監楊光說,在疫情影響下,因復工進度不同,上下游開始出現產業鏈的緊急調整。過去企業只能靠自己的人際擴散,供應鏈管理就像靠老司機的經驗加上紙質地圖導航;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全過程管理就像現在的電子地圖導航,不僅及時顯示新修的道路,甚至連哪裡正在堵車都可以看到。

“形象地說,我們區塊鏈技術正在從2G時代走到5G時代。”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首席技術官伍鳴說,過去區塊鏈的基礎設施效能比較差,每秒鐘只能處理幾十筆交易,一筆交易確認時間10分鐘以上;而類比來看,淘寶“雙11”的峰值是每秒鐘超過50萬筆,信用卡日常的交易量每秒鐘也有幾千筆,因此亟待進行基礎設施的搭建、技術的更新和夯實。

進入2020年,從中央到地方,關於區塊鏈的各類政策明顯提速。區塊鏈被列入湖南、江西等多地重點建設專案,應用場景包括供應鏈金融、智慧政務等眾多領域,專案總投入金額達數十億元。數字化的社會治理創新和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需求。

算力基礎設施 為科技創新賦能

所謂資料中心,是指集中存放大量具備計算、儲存、互動資訊能力的裝置,併為之提供穩定可靠執行環境的場所。各行業的海量大資料在這裡儲存、運算、傳輸,實現從資料到智慧的飛躍。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雲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資料中心部主任李潔認為,數字化日益普及的今日,無論上層應用如何創新都離不開資料的計算、儲存、傳輸環節,因而資料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資料中心能夠體現新基建的“基建 科技”內涵。

就像“糧倉”一樣,在網際網路和大資料時代,資料中心的安全和穩定對各行業正常運轉至關重要,製冷、降耗、安全執行各方面都面臨挑戰。中國移動上海公司網路維護中心臨港維護部經理王偉民介紹,資料中心一方面承載業務,另一方面還要提供容災機制。上海移動國際資料中心大樓採用雙獨立冷源系統、雙迴路高低配系統、後備油機系統、整合化微模組系統和雙備份冷源BA(樓宇自控)系統,為大型IDC(網際網路資料中心)機房提供高效能和高可靠的動力環境基礎資源。這意味著,即使供電或機組出現突發問題,各項後備系統也能提供一定後備時間,進行業務遷移或調整,確保資料安全。

身為新基建,資料中心不僅新在功能,建設過程也與傳統基建大不相同。中國移動上海公司工程部臨港辦副主任黃浩程說:“傳統基建耗費大量鋼材、混凝土、水泥等建築材料,靠‘人海戰術’投入大量勞動力建設;新基建更多的是靠先進裝置、技術和智力型勞動的大量投入。比如,過去10萬平方米的資料中心往往需要百來個運維人員,但全新的資料中心都能實現遠端智慧監測,運維人員只需要二三十人。”

隨著AI、5G、區塊鏈等場景化應用不斷擴充套件,資料中心迎來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今年以來,河南、安徽、廣州等地均有資料中心專案啟動。中國信通院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IDC機架數量有望增長到326萬臺。

李潔認為,資料中心是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新基建政策能夠促進資料中心的發展,完善產業格局,同時也會直接和間接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可以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科技人才培養,帶動投資,加強各產業的數字化水平,促進數字經濟增長,從而提高我國資訊科技實力。

與資料中心同屬算力基礎設施還有智慧計算中心。近日,總投資超150億元的騰訊長三角人工智慧超算中心及產業基地落戶上海西南門戶松江區。據悉,該專案計劃用地約236畝,計劃建成2.5萬個以上7千瓦等效機櫃(騰訊R18微模組模式),並形成百家企業規模的人工智慧產業園,預計在年內開工建設。

松江區政協副主席、科委主任趙宏衛表示,該超算中心竣工後有望成為長三角最大、全國前三的AI超算中心,成為助推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將對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帶來巨大的科技助力和發展機遇。

該超算中心將承擔各種大規模AI演算法計算、機器學習、影象處理、科學計算和工程計算任務,並以強大的資料處理和儲存能力為上海科技影都、正泰啟迪智電港、恆大新能源汽車等一批重大專案提供雲計算服務,加快實現“數字產業化”。

此外,騰訊還將在松江落戶“科恩”安全實驗室,引入百家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高科技公司,逐步構建起智慧計算和人工智慧產業生態圈,形成“超算生態”,促進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

(記者何曦悅、楊有宗、滕佳妮、周琳、孫青、龔雯上海報道)

新能源:構建智慧化供能體系

□記者 王辰陽 王默玲 上海報道

“地鎖已降下,請在兩分鐘內停車。”當車主將車輛開到充電樁泊位,可自動識別綠色車牌的系統就會發出提示音並降下地鎖,專供新能源車停放。車主給車輛插上充電槍,手機掃描充電樁的二維碼,直流充電樁可為車輛快速充電。充電完成後,車主可在手機上電子支付費用。這就是上海嘉定汽車城EV-AI智行港和上海市充換電設施公共資料採集與監測平臺“聯聯充電”合作打造的標準充電示範站,有效解決了充電設施老舊難用、油車佔用充電位、支付方式不統一等行業痛點問題。

聯聯充電平臺相關負責人介紹,平臺將服務車主、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為他們搭建起溝通的橋樑,努力讓車輛充電像加油一樣方便,收集資料幫助政府監測、規劃,服務企業提升充電樁使用率,實現充電樁建設、運營、反饋的全週期管理閉環。

上海市發改委能源處副處長王智強說:“今後5年,上海還將在充電樁建設方面投入約100億元,基本上每年可支撐1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增量,拉動內需增長。在我看來,充電樁是智慧能源和智慧交通的樞紐,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內容,就是要為未來的產業發展服務。”

與充電樁同屬於融合基礎設施的還有特高壓。充裕、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成了最基礎也最關鍵的城市保障。用電力工作者的話來說:“想要電網堅強又智慧,就必須讓電力系統具備硬實的‘骨骼肌肉’與敏感的‘神經網路’。”而特高壓就是這“骨骼肌肉”中的重要成員。

“特高壓直流就像點對點的高速公路,四川向家壩的水電透過直流線路一路送到上海,中間沒有進出口,好處就是輸送距離遠、輸送量大、損耗小。”國網上海電力的工作人員說。

為什麼要發展特高壓?上海近十年的全社會用電量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面對長三角一體化、臨港新片區等新的重大發展機遇,上海未來對於電力的需求有增無減。而對於長三角的城市群來說,電力工作人員的一個比喻很形象,如果每個城市的電網就像是一隻盛滿水的碗,遇到電力故障的小石子投入時,很可能水會從碗裡濺出來,但是特高壓交流網讓大家匯成了一缸水甚至是一湖水,小石子投入後,“可能只會有一些漣漪與波動,但很快就會歸於平靜。”

2019年上海的用電資料也顯示,特高壓送入的電量已經佔到上海全社會用電量的21.8%,特高壓就像是特大城市能源輸入的堅強骨骼,將會為城市新發展帶來更多的能源補給。與特高壓一起,這兩年,“神經網路”構成的智慧能源網際網路建設成為了電網的重點之一。

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附近的一座變電站內,深藍色的主控大屏上不同顏色的資料正實時閃動重新整理。據國網上海電力的工作人員介紹,進博會保電核心區內主要電站、線路、保電物件、保電資源等關鍵資訊和資料均能以視覺化、場景化的方式呈現。而支撐這樣一套指揮系統高效運轉的,正是泛在分佈於西虹橋商務區的一張電力物聯網。

據瞭解,透過區域電網內分佈的數量龐大的低壓智慧感知感測器、智慧配變終端、裝置狀態監測終端等“神經末梢”,電網執行的資料可以實時被採集掌握,繼而幫助保電指揮系統這個“神經中樞”即時掌握裝置執行狀況和用電情況,從而有效實現對電網執行狀態的“全面感知”。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著能源革命,風電、光電、水電等新能源等佔比越來越高。但同時,新能源消納過程中存在時空不定、瞬時峰谷波動大等因素,為保證供電可靠性和穩定性,要求電網在功能形態上向智慧的現代能源服務體系演進。”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總經理阮前途表示,在能源需求側,電力柔性需求顯著提升,電網企業需要透過更加靈活的服務來實現供給和需求平衡。在能源革命與技術革命的雙重驅動下,構建智慧化的現代能源服務體系迫在眉睫。

新場景: 智慧工廠讓製造業 “智”勝未來

□記者 程思琪 上海報道

從庫區到加工區,幾乎看不見人的工廠內一切井然有序,燈光幽暗的車間裡只能聽到巨型裝置的加工轟鳴聲。這裡正是位於上海市寶山區的寶鋼股份寶山基地冷軋熱鍍鋅智慧車間,一座可以24小時運作的“智慧工廠”。隨著新基建不斷投入,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在製造業領域的深入發展,智慧工廠已成為越來越多現代製造業的未來趨勢。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如何保證人員安全同時又快速高效復產復工成為製造業復甦亟須思考的重點。而對智慧工廠來說,這些難題卻迎刃而解。

從今年春節至今,寶鋼股份的生產線從未按下過“暫停鍵”。無人化行車讓鋼卷調運更安全、更高效,每條產線只需個別工人就可完成流動檢視,操作人員和工程師即使在同一個車間,也可以實現“不碰面生產”。

作為上海市打造“線上新經濟”的12大重點領域之一,智慧工廠一直是寶鋼股份智慧製造實踐的一個重要方向。2014年,寶鋼股份就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

寶鋼股份智慧製造推進辦公室副主任鄒玉賢說,我國鋼鐵行業長期產能過剩,存在降本增效、節能減排等巨大挑戰,而智慧工廠則代表著未來工業發展的趨勢。“車間智慧化升級後,噸鋼能耗、綜合汙染物噸鋼、加工成本等各項指標都有了明顯下降,勞動效率更是提升了30%。”

不僅是鋼鐵行業,智慧工廠在其他製造行業同樣具有優勢。空調壓縮機制造商上海海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7年就開始了產業自動化數字化轉型之路。

“自2007年匯入第一臺六軸FANUC機器人,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先後建成鈑金智慧工廠和裝配智慧工廠,向降本、提質、增效大幅邁進。”海立集團總經理鄭建東介紹。

“智慧工廠不僅是自動化、少人化,它同時也是數字化、智慧化的體現。”鄭建東說,“工業網際網路的搭建讓每一件產品生產全過程數字化可追溯,生產過程資料與產品資料採集串疊後上傳雲端,資料流可為千里之外顧客和供應商所共享。這裡更是人工智慧的舞臺,機器視覺自動質量檢測,與無人小車物流運輸緊密協作,在直徑不到一根頭髮絲70分之一的材料上精加工,這是生產線上機器人每天24小時的常態。”

隨著智慧工廠的建設,以往的車間工人身份也發生了轉變。透過新技能培訓,部分車間工人升級為機器人的管理者和操作者,確保工廠內數百臺機器人時刻處於最優狀態。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而以智慧工廠為代表的智慧製造產業轉型將為製造業帶來無限可能。目前,上海市在智慧製造應用方面已初步建成14個國家級智慧工廠、80個市級智慧工廠。上海正不斷加快智慧製造的發展步伐,搶佔全球製造業重點領域的制高點。

從目前來看,智慧工廠還處於早期階段,隨著智慧製造技術不斷成熟,智慧工廠必將出現在更多生產製造領域,為更多行業帶來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以“智”勝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