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私有云?華為雲開始自衛之戰

封面| IC photo

近日,一則關於“華為關閉私有云和GaussDB”的訊息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

要知道這則訊息的重磅程度,不亞於華為宣佈在硬體領域放棄手機業務,而私有云之於華為,一定程度上地位是高於手機業務。

訊息中的另一個主角—GaussDB,是華為自研的資料庫產品,也是私有云業務的一部分。據報道,GaussDB在金融領域很受歡迎,已經在多個銀行都實現了落地。

如果華為真關閉這兩項業務,那就等於放棄了雲計算市場,顯然是不可能的。虎嗅對多位內部人士求證後發現,華為這個動作本質上是在進行雲業務的架構調整。從更深層次來看,更是華為基於自身雲業務和行業發展現狀,做出的自衛選擇。

“我們把原來放在IT產品線的私有云團隊跟Cloud BU的公有云團隊進行了整合,形成了混合雲產品部。”

華為雲三年的“內部混戰”

在展開之前,需要先明確當下企業上雲的方式,主要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雲。

形象一點,

比如,如果把當下大火的視訊會議用混合雲方式部署。會前的註冊、登入等環節,可以在公有云進行,而會議錄製、敏感資訊等消耗頻寬、安全性強的的操作,則可以在私有云進行,這樣一來,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保證機密內容的安全性。

具體到華為私有云方面,2018年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在接受AI財經社採訪時曾表示,華為私有云簽單很快,隨便做做就是幾億美元。

另外,市場主流雲廠商之中,阿里雲,騰訊雲的營收中,公有云佔比較高,而在華為雲的營收佔比之中,則是私有云更勝一籌。

正是如此,華為弱於公有云,而強於私有云已經成為了業界共識。而在馬太效應加劇的雲計算競爭中,木桶短板理論也更加明顯。

知情人士告訴虎嗅,Cloud BU單獨拎出來,就是不想沾私有云的光,可這樣一來也使得華為雲的內耗加劇。

華為公有云團隊和私有云團隊競爭是比較激烈的,互相搶單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做法對客戶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價值,比如,華為私有云和公有云是兩套架構和兩套人馬,有時同一批客戶很有可能需要面對兩個不同的華為團隊,無形中增加了溝通成本。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華為雲管理層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在今年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

如此,在華為雲內部,公有云和私有云基於混合雲完成了大一統。

華為雲重築護城河

從華為方面的表述中,很容易發現,促成共有云和私有云團隊的合併,不僅僅是由於內部原因,甚至更多的是來自客戶的需求和行業趨勢的改變。

鄭葉來表示:“早期的雲,解決的是資源的問題,包括資源極致的價效比和彈性伸縮,而今天的雲要解決面向未來政企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的問題,一個數據庫加中介軟體就可以包打天下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

華為中國雲與計算

再從雲計算當下競爭的焦點來看,轉眼間,企業上雲上半場的紅利已經消失,公有云市場的主要玩家開始把目光轉向政企領域。

當下,政企雲賽道秩序正在重新建立,守住政企市場,對華為來講至關重要。

基於此,華為釋出了華為雲Stack(HAUWEI CLOUD Stack)。

華為雲Stack是位於政企客戶本地資料中心的雲基礎設施,這個設施能夠為政企客戶提供在雲上和本地部署體驗一致的雲服務。

華為雲混合雲總裁呂陽明稱:“在解決方案中,私有云和公有云一定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認為未來在企業整個資料中心解決方案,我們認為叫專屬雲的概念,即企業專屬的一朵雲。”

具體來看,它未來有兩種部署形態,其一是客戶本地資料中心部署的,快速獲取一些敏態的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其二是在公有云上,企業有一個專區。同時華為還會利用雲聯邦”技術把這兩朵雲連在一起,實現企業視角的一朵雲。

不得不提的是,此次華為將華為雲、華為雲Stack、華為雲邊緣都構建在了歷時八年打造出的華為雲擎天架構上。

目前除了華為之外,能把公有云和私有云架構做成統一架構的雲服務廠商寥寥無幾,但更早之前,阿里雲已經基於飛天作業系統統一輸出了雲服務能力。相比之下,華為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失去了先發制人的優勢。

關於雲計算行業未來的商業模式,華為認為,一定是大而強的

不破不立,華為將公有云和私有云整合,並把華為雲Stack當做發力政企市場的武器,一方面是出於構建自身能力壁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邁向

但沒有私有云單獨金招牌的華為,究竟能否一如既往獲得客戶信任,還需要看華為後續如何度過整合之後的陣痛期。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74 字。

轉載請註明: 放棄私有云?華為雲開始自衛之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