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器 充電寶二合一,我一直很認同這類產品形態。既可以當充電寶,有電源的時候又可以當充電器。在17年Anker超極充剛推出的時候,我出差基本都帶著。
▼ 超極充一代目
可惜的是後來隨著PD快充的普及,超極充並沒有跟進。之前推出的一萬毫安時版本,雖然有了USB-C,但只是5V/3A的輸出規格。
▼ 超極充 10000mAh版本
好在支援PD快充的全新快充超極充終於來了,18W PD、1A1C、約5000mAh的規格配置,首發價格199-20到手179元。
支援PD的超極充,我已經等了兩年了。下面我會透過各種測試,帶大家看看這款姍姍來遲的快充超極充表現如何。
外觀和設計
整體ID是Anker充電器系列最新的設計語言,純白 圓潤。
1A1C的輸出介面,上面還帶了一個開關和電量狀態指示燈。
按鍵和指示燈都做得很精緻,一共四格電量顯示。比較意外的是兩個介面下方,都標註了輸出規格。
USB-C PD輸出:5V/2.4A、9V/2A。
USB-A PIQ智慧識別輸出:5V/2.4A。
目前新國標規定,以後的充電器介面都要標註引數。雖然我也不太喜歡在介面下方寫字的,總有些畫蛇添足的意味。
這也讓我想起來我們店鋪招牌的改變,論審美的消失。
圖源水印。
但好在字型設計的很細小,沒有拉低多少整體的調性。
摺疊插腳自不必說,這類產品要充分考慮到出行攜帶的便利性。
插腳質感不錯,在下方還做了一些紋路設計。
插腳摺疊後突出外殼不多,放入包內不用擔心劃傷其他物品。
底部詳細引數一覽,看商詳介紹是內建了4850mAh的高效能21700電芯,21700會是以後的大趨勢。相比之前很常見的18650,21700的單體容量、能量密度等都有提高,同時成本也會更低。
整體造型還是偏圓潤的,和目前Anker其他充電器產品保持了一致的ID風格。相比充電器,這類產品會有握持的場景存在,圓潤的造型也可以帶來更好的手感和貼合感。
和之前的一萬毫安時版本對比一下,可以看到體積明顯小了一圈,重量也下降了接近100g。
左側的超極充10000mAh重約274g,右側的快充超極充重約176g。
外形和質感也相比10000mAh的版本提升了很多。
模具做工相比之前的也有了很大的改良,合模位置看不到什麼毛刺。
協議測試
USB-C介面的PD報文,支援5V/3A、9V/2A。
18W成功觸發沒有問題。
此外還支援QC3.0。
USB-A介面,支援蘋果5V/2.4A協議。
步進測試
接入負載,來做步進測試。
移動電源模式下(不插電),USB-C介面 9V步進測試。
最大輸出17.8W,電壓電流曲線平穩。
USB-A介面,5V步進測試。
最大輸出12.6W略超標定,電壓電流曲線平穩。
插入電源,充電器模式下,USB-C 9V步進測試。
最大輸出19.3W略超標定,電壓電流曲線平穩。
USB-A 5V步進測試,最大輸出12.8W略超標定,電壓電流平穩。
相容性測試
接入裝置的相容性測試,參測裝置為iPhone 11 Pro Max、iPhone SE 2020、iPad Pro 2020、iPad mini5。
iPhone 11 Pro Max
移動電源模式下,8.948V/1.979A 17.71W。
充電器模式下,8.91V/1.98A 17.65W。
iPhone SE 2020
移動電源模式,9V/1.35A 12.17W,跑滿SE 2020支援的12W PD快充。
充電器模式下,8.99V/1.43A 12.89W。
iPad mini 5
移動電源模式,8.95V/1.91A 17.17W。
充電器模式下,8.96V/1.91A 17.14W。
iPad Pro 2020
本身iPad Pro是支援30W充電的,電量70%接入,無論是移動電源還是充電器模式,都可以在18W左右。
iPhone 7
USB-A口接入,5.19V/1.75A 9.1W。
iPhone SE 2020
5.2V/1.7A 9.23W。
iPhone 6s Plus
5.2V/2A 10.531W,機器電量較高,低電量下可以跑入12W。
再來測試下AirPods這類小電流裝置,快充超極充有一個小電流模式。雙擊按鍵,第一個指示燈變為綠色即代表開啟。
我開始以為這個模式是在電流識別方面起作用的,研究了一下發現開啟前後電流不會有什麼變化。小電流模式不是改變電流,而是讓充電寶不會因為輸出電流很微小而自動停止供電。
測試型號為AirPods 2&AirPods Pro,無論是USB-A還是USB-C,都可以很好的相容。
穩定性測試
接入iPad mini 5來做下長時間的穩定性測試。
移動電源模式10分鐘的充電情況,曲線來看,紅色電壓和藍色電流曲線都很平穩,沒有什麼非正常波動,綠色的溫度曲線也正常。
充電器模式13分鐘曲線看,也十分平穩,溫度正常。
滿載測試
USB-A/C雙口同時接入,USB-C無法開啟快充,總功率在5V/2.4A 12W左右。
我之前說過,目前市面上供應鏈的解決方案,這類1A1C基本都是這樣。單口可實現PD快充,但雙口滿載就會變為5V輸出。
除了右側的兩個大一些的Anker,左側的這些都無法實現雙口快充。但這並不意味著雙口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就我個人多年使用體驗來看,出差時候晚上睡覺或者不在意充電速度的時候,除了手機還可以多給一個AirPods或者Apple Watch充電。
工作模式測試
超極充因為自帶插腳,插到插座上就會為自己充電。
此時功率會在11-12W左右,官方資料是2.6小時自充滿電。
接入手機,功率會在20W左右。
順手測試了一下溫度,室溫27度的情況下,自身側面溫度大概在36度左右,不算熱。
在手機充滿後,或者拔下手機,會再自動轉入給自己充電模式,功率回到11.4W。也就是說,把超極充插上一夜,早上起來無論是移動電源還是手機都是滿電了。
使用場景碎碎念
本身評測到這裡應該結束了,但這個產品比較特別,我還是想碎碎唸的聊一下使用場景。
因為我經常出差,到處飛來飛去的,所以我對這類產品是剛需。在17年習慣了超極充之後,我就覺得非常方便,而且去哪裡都帶著。但後來因為不支援PD,所以就沒再用了。
支援PD的快充超極充,雖然姍姍來遲,但好飯不怕晚,它終歸還是來了。
我日常出行,基本就是iPhone 11 Pro Max、iPhone SE 2020、iPad Pro 2020 Magic Keyboard AirPods。
充電器也就是Anker的nano 18W 30W GaN,在帶一個10000mAh的移動電源。
因為我很懶,懶到出差都不想帶很多東西,所以充電裝置也在儘量精簡。
視需求有時候還會帶上一個2C1A。
在超極充2代支援PD後,我決定暫時只帶著一個出門。AirPods Pro一整天無需充電,日常補電的需求也就是iPhone 和iPad Pro。
因為我iPad Pro 妙控鍵盤主要是用來回復郵件、檢視文件等,所以iPhone和iPad一起沒電的情況很少,一個C口快充就可以滿足我的需求了。
晚上睡覺,就可以再把AirPods Pro插上,早上醒來無論是裝置還是移動電源都是滿電的狀態了。
如果哪次出差會對iPad Pro有著重度需求,那我只需要再加一個Anker的 30W GaN即可,整體解決了我很多充電的麻煩。
而且iPad Pro其實用18W也是OK的,我經常降維使用充電器。比如之前跟你們說過的,65W的筆記本我用30W的氮化鎵充電器,iPad Pro也一樣可以使用18W的。
如果你只是做些圖片文字處理,或者是刷個劇什麼的,18W是完全夠用的,iPad Pro自帶的也是18W。
在妙控鍵盤支援了PD充電後,你可以使用移動電源更優雅的給iPad Pro供電。
然後說下這個容量吧,上次10000mAh很多人在罵太沉了,這次我也看到又說5000mAh太小了...
我個人來說,5000mAh的容量算是差旅的黃金容量了。我用不到10000mAh那麼大的容量,日常需要移動電源的時候,大多在機場候機或者在去酒店的路上。
5000mAh剛好可以覆蓋我的使用需求,對移動電源剛需,同時又不想帶笨重的移動電源。我之前帶著10000mAh的,一是因為Anker那個很小,二是目前很難買到好的5000mAh的PD電源。
我之前買過的品勝電霸,你們感受一下。很多床頭插座都插不進去好嘛,感覺有被冒犯到...
如果你需要給移動電源補電,又需要給手機充電,你只需要找一個充電插座,插上超極充即可解決這兩件事了。
最後說下穩定性,上次10000mAh的重量,在碰到劣質插座的時候可能會掉。這次減少了容量,降低了重量,這個問題就更不會存在了,插在牆上很穩定。
總結
就我最近的使用情況來說,我對這個充電器 移動電源的產品形態仍然是肯定的。在支援了18W的PD快充後,我終於可以再次帶著超極充出差了。
約5000mAh的容量、小巧的體積、1A1C的輸出規格,可以說是很家常很平易近人的引數配置了,適用人群會更廣。對於我這種商旅人群,或者每天有著充電器 移動電源需求的人群,快充超極充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對支援PD的裝置可以很好的相容,出門只需要帶一個裝置即可滿足充電器 移動電源的使用需求。
慣例,最後依然是我覺得不足或者需要改進的點。
首先是這個產品的姍姍來遲,似乎錯過了PD快充的爆發期,希望後續Anker的進度可以快一些,把手裡的好牌打出來。
然後是我對超極充未來的期望,一個是希望支援到30W的PD快充,二是希望可以實現雙口滿載的快充。雖然目前來看解決起來很難,但這兩個都是可以大幅提升使用體驗的事情。
OK,基本就是這樣了。
拜了個拜...
小編注:本文作者@善生的善生 是什麼值得買首席生活家,他的個人自媒體資訊為:
微博:善生的善生,微博地址(https://weibo.com/sunhaoyuan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