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構建的農貨上行‘超短鏈’,讓生產者分享流通環節利潤,開創了電商扶貧助農的新模式”,2020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釋出《中國網際網路普惠與減貧研究報告》(下稱“報告”),詳細分析拼多多的農貨上行“超短鏈”與“多多農園”等減貧實踐。
報告認為,電商平臺拼多多透過系列創新,致力於消除中國城鄉發展差距帶來的數字鴻溝,增進偏遠貧困地區人群與外部經濟社會融合式發展,構成網際網路普惠與減貧“中國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人民大學課題組分析,中國政府以及中國提供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電信企業,大量網際網路領域勃興的民營科技企業攜手構建完善的網際網路生態,有效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為消除貧困提供了數字商業基礎設施,而新電商平臺拼多多更是其中紮根農村,反哺農業,帶動農人,促進農產品上行的企業代表。
拼多多紮根中國鄉村,2019年農產品銷售額達到1364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其在農產品上行鏈路構建過程中,透過消費端的變革推動生產端變革,側重生產端利益分配,從而最大程度地維護農民利益,帶動中國貧困鄉村發展。
中國城鄉網際網路普及率 | 來源:人民大學《中國網際網路普惠與減貧研究報告》
公共政策對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定向扶持 | 來源:人民大學《中國網際網路普惠與減貧研究報告》
超短鏈上行:拼多多對貧困群體多層次賦能
對貧困人群的多層次賦能 |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網際網路普惠與減貧研究報告》
報告以拼多多為例,分析了對貧困群體的多層次賦能。在數字化“應用性賦能”方面,拼多多依據“人才本地化、產業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透過“多多大學”開展農產品電商運營培訓。2019年“多多大學”的線下課程累計課時達到1400小時,線上專業課程累計觸達49萬農業經營者。
報告認為,得益於操作便捷化,手機已成為廣大農民的“新農具”。農產品商家只需一部手機,就能便捷地進行店鋪管理。而隨著短影片、直播等內容形式的擴充套件,智慧手機成為了鄉村內容數字化轉化、傳播、銷售的新工具。
在此背景下,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迅速。以拼多多為例,截至2019年底,平臺國家級貧困縣商戶的年訂單總額達372.6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30%,其中,大部分為農產品訂單。註冊地址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商家數量達157152家,較上年同比增長540%;年訂單總額達47.97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413%。
與工業品相比,農產品通常具有非標化、季節性強、易腐等特徵,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矛盾在電商時代轉化為農產品上行難的困境。僅僅將農產品從實體攤位挪到線上賣,只是農產品電商的初級階段,無法克服上行難的問題。報告認為拼多多農貨上行“超短鏈”,有效打破了農產品上行瓶頸。
拼多多將時間、空間上分散的農產品需求,匯聚成為短期內的同質化需求,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突破農產品成熟週期短和地理銷售半徑短的限制,實踐出新型的集約化、規模化的農產品上行路徑。
多多農園:讓貧困戶成為利益主體
保山多多農園咖啡種植戶正在採摘咖啡豆。人民大學課題組實地調研了雲南保山“多多農園”咖啡專案,詳細分析把利益留給當地貧困戶的“新農商”機制。| 穆功攝
以多多農園為分析物件,人民大學課題組進一步分析了在減貧過程中的人才可持續性和產業鏈利益分配問題:“其重點在於讓小農戶(包括貧困戶)從勞動力和初級農產品提供者轉變成為全產業鏈利益主體的‘新農商’機制”。
在對“多多農園”雲南保山小粒咖啡專案實地調研後,課題組觀察到,多多農園專案支援當地貧困戶成立合作社,併為之配套了供應鏈管理、品牌設計等全產業鏈的扶持。其主要目標是透過人才培養、合作社建設、電商平臺優勢資源匹配,來進行產業鏈改造和價值鏈重建。
在平臺資源優勢基礎上,專案一方面以“平臺流量資源傾斜 貧困戶股金注入 新農人培訓 種植科研試驗”的形式實行公益化支援,另一方面透過培育本鄉本土年輕人來帶頭培育利益共同體,構建新農商合作社機制,引導農戶主動參與以激發內生動力,經由技術示範引導咖啡種植戶改良種植品種、提升初加工技術,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最終,對接流量優勢實現的利益,將回到合作社進行分配。
報告總結到,整個專案致力於“產業健康發展、生產者獲得全產業鏈利益”,多多農園正在改變“上游種植者幾乎處於零利或者虧本狀態”,把更多的產業鏈利益真正留給貧困戶。
(注:圖片已授權中國日報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