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章:工業3.0還需補上“軟體”課

編者按:當前,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新一代資訊科技與實體經濟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成為推動產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

作為經濟支柱、國之重器,中國工業擁抱資訊時代,把資料這一新生產要素轉化為生產力,對於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5月13日,工信部發布《關於工業大資料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加快資料匯聚、推動資料共享、深化資料應用、完善資料治理、強化資料安全、促進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對加快工業大資料產業發展作了具體部署。

探索工業大資料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產學研正在行動。

“工業APP是工業知識和技術的軟體化,它是我國儘快補上工業3.0的課,同時在工業4.0實現網路化、智慧化的重要抓手和歷史機遇。”中國工業技術軟體化產業聯盟秘書長、索為系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義章表示。

回顧工業發展歷史,從工業1.0走到工業3.0,生產工具逐步實現數字化,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在李義章看來,“雖然工業3.0的生產工具已得到普遍使用,但由於缺乏操作相關工具的系統性技術,導致工業3.0水平尚未完全達到。”

他認為,推動工業軟體作業系統的發展,需要從“語言”、產業鏈等入手,同時要儘快建立工程師人才培育體系。

工業APP是數字經濟關鍵發展要素

人民網:工業和資訊化部資訊科技發展司公示近日公示2019年全國工業網際網路APP優秀解決方案。您如何理解工業APP?工業APP的發展為何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李義章:工業APP的本質是模型和資料,軟體只是它的外衣。模型是現代工業一項最重要的技術,它是把物理空間對映到數字空間的一種技術,是對物理物件和過程進行數字化表達、重用、融合和協同的技術。模型相當於工業的語言,它與自然語言、圖片、多媒體等表達方式不同之處在於,模型是精確的、多維的、可裝配的。把代表物理物件和過程的模型以及資料用軟體封裝起來,就形成了工業APP。

以汽車生產線上的工裝模型舉例說明,把工裝的設計過程、建模過程模型化、軟體化以後,就構建了一個工業APP。這個工業APP解決的是工業技術、知識和能力的重用。過去這項工作可能只有一個工程師會做,現在藉助工業APP,成百上千的工程師都可以完成這項工作。另外,透過對物理物件、物理產品用數字化模型進行描述,把這些模型封裝成產品APP以後,可以代替物理產品跟上下游企業進行供應鏈的協同。

由此可見,工業APP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是工業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深化應用的關鍵。如果工業網際網路是神經系統,工業APP就是大腦裡的神經元。如果工業資料是工業的記憶,那麼工業APP就是處理邏輯,有了這些處理邏輯,工業資料才有可能發展成為工業智慧。

近年來,工業APP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工信部透過一系列舉措大力支援工業APP平臺建設和培育。由索為、紫光、中國移動等17家企業共同建設運營的工業APP平臺,目前已集成了100多種工業軟體、1000多個工業微服務,形成了7000多個工業APP,200多家大企業、20000多名工程師在使用該平臺,開發的工業APP已在39種裝備120個重大型號上得到成功應用。我國商用發動機CJ1000和快舟火箭已經全面使用該平臺,中船集團成立了“工業技術軟體化創新中心”,中國電科集團也已開始組建電子行業的工業APP市場。

工業APP產業發展存在5點困難

人民網:疫情以來,面對疫情嚴峻形勢和企業復工迫切需要,國內一批優秀的工業APP投入使用,助力企業打造數字化的工作模式,降低疫情影響。作為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工業APP產業發展目前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李義章:工業APP產業發展存在主要問題包括5點:一是工業領域用到的工業軟體種類繁多,幾乎每種工業軟體都帶有二次開發功能,由於各種工業軟體標準不統一,導致工業APP開發難度大、相互不相容、也不能跨平臺流通。

二是全行業缺乏基礎共性工業APP庫和行業通用工業APP庫,導致企業開發工業APP時缺乏強大地基,低水平重複,不成體系。

三是工業APP的本質是知識和技術,其中的顯性知識是目前工業APP開發的主要素材,但還有更多的工業知識和技術是以隱性知識的形式存在於工程師的腦中。缺乏有效的機制把這些知識和技術轉化出來。

四是工業網際網路的主要參與者是IT、網際網路公司以及少數工業企業的IT團隊,很多工業企業的業務部門並沒有真正參與進來。缺乏應用模式吸引工業企業深入參與。

五是工業軟體、應用平臺等工業APP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

從“語言”、產業鏈等入手解決工業APP發展難題

人民網:針對工業APP產業存在的以上問題,您有何具體建議?

李義章:首先要推動工業軟體作業系統的發展,解決“語言”統一的問題。只有在異構的、種類繁多的工業軟體之上建立工業軟體作業系統,才能實現工業APP與工具軟體的解耦,讓工業APP不用繫結在特定軟體上,從而實現工業APP的跨平臺流通。

另外,透過工業軟體作業系統,可以整合國外工業軟體和國產工業軟體,用工業APP同時驅動國外軟體和國產軟體,以國外工業軟體為對標,對國產工業軟體進行測評,從而清楚瞭解國產軟體的短板到底在哪裡,幫助提升國產軟體的技術水平。

其次,要建立國家、行業、企業的工業APP共建體系。完全靠市場化機制很難形成系統性的工業技術體系。如果由國家建設基礎共性的工業技術體系、行業龍頭企業解決行業通用的工業技術體系,然後透過市場化的共享機制,就可以大幅提高企業開發專用APP的效率和水平,也可以避免各個企業的重複建設問題。

當然,這個機制還需要企業的卓越中心COE和能力中心COC部門形成互動。COE是企業裡負責型號研製工作的部門,而COC是企業進行知識沉澱、轉化和整理的新型部門,企業透過COC與工業APP市場互動,然後透過工業APP市場給COE提供完整的能力,從而形成“轉化到重用到創新到轉化”的良性機制。

此外,大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很長,透過把供應商的產品APP化,讓每個APP裡包含產品的相關資訊,下游企業在做供應商選型、產品選型的時候,就可以更加方便高效地去進行不同廠商、不同產品的裝配、計算、對比和決策。

比如船舶設計,過去設計一條船,需要把船上的每個東西都設計出來,工作量非常大;現在把供應商的產品APP化以後,將來設計船的工作量會大幅降低,也減少了在建造過程中的返工次數;產品研製出來交付給下游客戶時,除了可以交付一條物理船,還可以交付一條數字船。這就是工業企業真正需要的全鏈條應用模式。

同時,要儘快建立工業APP的工程師人才培育體系。工業企業普遍需要建設新型組織COC,而COC需要大量工業APP工程師,長期、持續、系統進行工業技術軟體化工作。目前社會上工業APP工程師的供給能力嚴重不足,應該儘快建立工業APP工程師的教育、培育、評估和認證體系。

最後,要把工業APP作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工業網際網路是高速公路,工業軟體就是加油站或充電站,工業APP則是路上跑的車,車上拉的貨,就是數字化的工業產品、技術和服務。因此,在進行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候,需要工業軟體、工業網際網路、工業APP、工業大資料協調一致,相互融通,系統部署,以支援未來數字工業形成良好體系和生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16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義章:工業3.0還需補上“軟體”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