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油田:技術送到現場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
“透過水套爐提溫、自動加藥等技術創新,對異常井分類治理,利用週期掃線、增注等措施,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異常井。”7月5日,灼熱的陽光炙烤著南疆大地,熱得讓人透不過氣來。西北油田採油一廠TK432井井場,全國勞動模範、集團公司技能大師毛謙明正在與崗位工人們現場交流最新創新成果。
中午12點交流結束,毛謙明顧不上休息,又馬不停蹄地趕往TK518井。在那裡,還有另一個創新專案的現場實驗等著他。“百日攻堅創效行動不等人,所有的技術創新都要用現場效果來檢驗,只要能多產油、多創效,再苦再累也值得。”雖然車裡十分顛簸,但毛謙明還在抓緊時間完善著手裡的實驗方案,紅色工衣上一塊塊白色汗漬特別醒目。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為凝聚員工智慧,挖掘創新潛力,該廠整合基層一線的勞模、技師資源,安排廠內油藏開發、工藝技術、資訊化建設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與一線高技能人才互學互促,促使基層創新工作室與開發研究所、生產資訊中心等專業部門強強聯合,全方位提升創新創效能力。
為更好把力量下沉到基層,在幫助崗位員工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時,使眾多的創新技術成果不再束之高閣,該廠打破技術創新人才單位和部門限制,組織毛謙明、徐鎮、張吉德等30多名技術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創新人才,組成攻堅團隊,深入查詢全廠範圍內“最難啃的硬骨頭”,把技能送到生產現場,面對面幫助一線員工解決安全生產隱患和提質增效難題,打通生產現場創新創效的最後一公里。
青年技師張鵬是毛謙明的徒弟,也是採油管理二區“1+1”創新工作室成員,他和同事自主設計、自己加工,研製成功光桿扶正器,他們將四寸管和尼龍扶正塊從光桿上部穿入,用扶正器下部的3條固定螺絲固定在密封器壓帽上,按照光桿在密封器的位置來調整調節螺栓,使金屬與金屬之間的摩擦變成了金屬與工程塑膠的摩擦,從而降低光桿磨損。發明不僅能減少環境汙染,而且降低了盤根的消耗量與光桿更換次數,每月節約成本4萬元。
創新無止境,只怕有心人。該區執行三班班長王彥祥也是位發明能手,他針對計轉站泵房等空間狹小,員工拆卸法蘭費時費力的難題,從舊料堆裡找來廢鋼管,製作成實用的“L”套筒扳手,既減少了員工操作難度,又縮短了操作時間。
截至6月底,今年全廠11個創新創效小組,共實施創新創效專案28個,其中大部分都是困擾油井生產的老大難,預計增加經濟效益450餘萬元。(趙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