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日韓晶片業“相愛相殺” 日韓互搶位置中國仍有短板

由 童豔紅 釋出於 科技

本報駐美國、日本特約記者 吳 倩 劉 越 本報記者 李司坤 ●辛 斌

日本媒體19日報道稱,由於先進晶片技術正成為國家安全問題的焦點,日本政府希望邀請臺積電等全球先進晶片廠赴日本建廠,提振日本國內落後的晶片產業。日本政府此舉引來諸多解讀。從美國商務部2019年起要求高通等美國半導體企業停止向華為供應通訊用半導體晶片的限制舉措後,日本媒體就一直熱烈討論韓國三星、臺灣台積電以及中國大陸晶片企業的發展前景。資訊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1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晶片領域,日本的做法不是振興本國企業,而是希望邀請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企業到日本建廠,這說明日本在晶片產業上整個信心或者能力都不足。

拿出1000億日元支援

據日本《讀賣新聞》19日報道,日本政府正在考慮讓本地製造商或研究機構與臺積電建立聯盟,以促進日本與其他合作伙伴共同發展其晶片產業。根據該計劃,如果這家海外製造商與當地合作伙伴啟動一項聯合開發專案,日本政府將提供總計1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5億元)的資金支援。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為全球幾乎所有最大的科技品牌和晶片開發商(總計約500家)提供晶片代工服務。

這並不是日本第一次表露他們在晶圓代工領域的想法。今年5月,臺積電宣佈將在美國建立一座最先進的晶圓工廠(總投資達120億美元)後,日本商業雜誌《鑽石線上》就報道說,政府希望鼓勵包括英特爾和臺積電在內的全球主要晶片製造商在日本進行生產。

項立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像臺積電等企業在日本設廠後,很可能會在配套產業上對日企有所帶動,比如做相關裝置、耗材、光刻膠,甚至向上遊延伸,包括與晶片相關的化學產品的生產都會有推動,“但是說有特別大的幫助倒也談不上”。

日韓佔據全球產業鏈上游

日本曾是全球半導體工業的領頭羊。美國《紐約時報》稱,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在全球計算機晶片行業佔據主導地位,超過美國,這被視為美國經濟衰退和日本統治地位的象徵。在鼎盛時期的1988年,全球三大晶片製造商NEC、東芝和日立都是日本企業。

伴隨晶片技術的迭代發展,美國、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新興企業紛紛崛起。與此同時,日本半導體研發力量和資金投入沒有得到高效整合,半導體產品逐漸喪失價格優勢,市場份額不斷萎縮。本世紀初,日本晶片製造商尚有東芝、NEC進入半導體銷售額全球前十;至2015年,全球前十的榜單上僅剩東芝一家日本企業。隨著2018年東芝半導體業務轉讓交易完成,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輝煌時代也隨之落幕。

日本半導體產業輝煌時,韓國三星電子甚至沒有出現在市場中。如今它們的位置互換。德勤去年釋出的《半導體:未來浪潮——新興機遇與制勝策略》報告顯示,韓國在儲存器方面具有較強優勢。韓國半導體行業增長主要依靠積體電路供應商,尤其是在儲存晶片市場,有三星、SK海力士等許多頂尖半導體企業。

日韓在全球半導體晶片產業鏈中佔據上游地位。由於日韓貿易戰,日本一度對三種出口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加強審查與管控。這三種半導體材料是氟聚醯亞胺、抗蝕劑和高純度氟化氫,它們是智慧手機、晶片等產品重要原材料。據韓國KBS電視臺報道,韓國半導體企業紛紛尋找替代供應商謀求供應渠道多元化。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企業派出高管前往中國,並陸續向一些中國企業開出半導體產業重要原料——電子級氫氟酸的訂單。

專家:不能指望日本

《日本經濟新聞》稱,在美國的包圍網加強的背景下,可以預想到的是中國大陸將接近日本。日本企業可以參與中國半導體產業培育的後方支援。對於因美國禁運而陷入困境的中國來說,掌握半導體國產化的關鍵是日本企業。日本企業也認為擴大業績的機會已經到來。德勤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主要半導體廠商的重要收入來源,其中許多企業有超過一半的營收來自中國。

項立剛表示,目前為止,臺灣在晶片的代工和製造領域是全世界最先進的,但臺灣沒有市場,晶片設計能力也不夠強大;日本企業在晶片設計、製造等各方面都有實力,但終端等領域正在衰落;全世界在晶片領域最成功的一個典型就是韓國三星,雖然起步較晚,但很快形成產業上的整合,做到自己內部相互支援,“下游有上游的保證,上游也有下游的支撐”;對中國來說,只要下決心進入某個市場,這一領域很快就會發展起來,比如華為幾年前剛進晶片領域的時候,大家都不太看好,但是幾年內,華為在晶片設計領域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對於未來晶片企業發展,項立剛表示,“我最看好的是中國大陸,第二是韓國,第三是日本,對於臺灣,我覺得未來它的問題是最多的”。

但項立剛表示,中國只能寄希望於自己,不能寄希望於日本。道理很簡單,臺積電也不是美國企業,但面對美國的威脅,臺積電也沒有辦法。對於華為這樣的中國大陸企業來說,需要形成一個整合能力的產業集團。“中國市場也足夠大,能力也足夠強,我們完全有能力發展自己的晶片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