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創作沒有終局

內容創作沒有終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創業最前線,作者丨黃燕華,責編丨馮羽

毫無疑問,短影片和直播帶貨是2020年最熱門的兩個賽道。如果說,直播帶貨給電商人帶來了全新的“掘金地”,那麼短影片創作也成為了自媒體人創業的新風口。

在《短影片創作難救“自媒體”?(上篇)》中,兩位資深自媒體人講述了自己的創業故事,並表達了對短影片創作的一些看法,大家普遍認為2020年對自媒體人創業的影響很大,除了因大環境影響而導致商業變現上的困難,還有在內容製作形式上的兩難選擇。

那麼,當初那批以圖文創作為主的自媒體創業者,在面臨轉型影片創作時會遇到哪些困難?經過實踐後,影片形式的傳播效果真的優於圖文嗎?今天,「創業最前線」攜手兩位自媒體創業者,繼續和你聊聊內容創作的那些事兒。

1、圖文創作為主,影片創作為輔

科技向令說 | 7年+ 知名科技自媒體

我學的市場營銷專業,畢業後在一家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做運營。出於興趣和喜歡錶達等原因,加上自己對產品運營、商業模式以及行業有一些判斷和實操,我2012年11月底便開始內容創作。不過,自媒體創作真正成為一個正兒八經的賽道還是在微信公眾號推出後。

當時的自媒體現狀有點像前段時間大家都想去擺地攤一樣,全民內容創業,實際沒幾個人賺到錢。所以微信公眾號流量爆棚,頭部有大V引領行業在走,自己摸索的時候分不清楚方向,虛頭巴腦得在跟,不知道這個事到底行不行,從來沒想過什麼時候商業變現,行業裡面的內容也經過了快速的篩選和淘汰。

我當時是個人創作者,典型的KOL形態,寫商業評論。因為上班的原因,我只能在下班後進行內容創作,回家做完飯就八九點鐘了,4個小時能寫完一篇稿子,就到了12點,有時甚至寫到凌晨兩點,第二天6點就得爬起來把稿子在各平臺發,然後去上班。一個晚上就睡四五個小時,就這麼熬過來的。

因為上班時間不能寫,所以對我來講,時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時身邊很多朋友也不願意堅持,因為要擠時間去做這個事情。 第二個問題是內容深度。作為內容創作者和行業從業者,我對行業稍微瞭解一些,但從資歷程度來講,我更多寫實操類和自己體會的內容,所以特別專業也不見得。所以在稿件深度和廣泛度方面也面臨著較大問題。

我2013年就開始接商業稿,為了讓稿件更深度,我需要大量地閱讀,基本上每天要看10萬字,要看七八十篇文章,這個行業熱點事件基本看完了後,對這個行業才有一定的瞭解,才會寫出平臺願意推薦以及行業認可的文章。

對內容創作者來說,怎麼持續產出高質量優質文章,是特別難的一件事,對我來講也是這樣。我這個人比較好勝,不像很多人比較佛系,面對時間緊張問題,我一直逼著自己。

當時圈子裡面很多人一直沒能從中獲利,商業化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我大概寫了半年以後,就有一些雜誌來找我約稿。我當時也是第一次覺得創作也能賺錢。

我是2016年3月透過秒拍、美拍、一直播等接觸到影片創作。

那時候賈乃亮在小咖秀上面很火爆,形成一個風口,很多創作者在樹立典型。那時候我瞭解到,短影片創作價值和商業廣告報價要比圖文高太多。我當時覺得好像到網紅時代了,典型的特徵是明星開始去做直播。

不過,我當時並沒有打算入局,覺得自己對影片創作不熟。圖文和影片邏輯上面完全不一樣,比如影片要求前面幾秒內就要讓使用者get到點,並願意看完。

如果是圖文,我們找一個熱點話題,邏輯思維分析,它要求能跟使用者一起去了解、探索和思考。而影片要幫助使用者思考,必須要有笑話或梗,否則乾貨類知識,根本沒人聽完,尤其是時間一長,很多人一分鐘都看不完。

到了2016年年底,我決定回長沙註冊新公司,以團隊化運作方式進行自媒體創作。

2018年,抖音開始火了,我還是看客心態,覺得抖音使用者群體和我們財經使用者群不是一個層次的。此時,我們圖文創作比較穩定。

2018年6月我開始招人,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人,直到8月招到負責人才開始做短影片,之後在愛奇藝上嘗試了2個月,但使用者增長遇到瓶頸,所以2018年10月就轉戰抖音平臺。我們的內容基本上都偏故事性和闡述性,也講道理,也講資訊量,但一定是特別短特別淺、和生活特別相關的內容。

我們今年重點做微信影片號,當時選微信影片號的原因也是因為它不會給我們限流。目前做了3個微信影片號,因為流量都還不錯,已經有過幾次商業化變現。

圖文自媒體紅利期已經沒有了。對我們來講,機構化、垂直化會特別明顯,個人自媒體會越來越難過,頭部效應會越來越集中。 我們在自媒體行業還算好過一點。對我們來講,目前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完成從機構自媒體到產業新媒體平臺的轉變。

現在如果還在持續做內容的,基本上日子還過得去。據我瞭解,很多自媒體人已經由每週發一篇變成半個月發一篇。 機構自媒體的從業者慢慢由非專業化媒體人向經過專業訓練的媒體人過渡,內容上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我們2013年寫稿子完全是商業評論的寫法,強調自我表達。現在又回到原來的媒體內容生產模式,即稿件內容注重採訪,商業評論的佔比越來越少,我們現在做自主選題也要求必須採訪。

今年對很多自媒體人,尤其是個人自媒體的商業變現影響很大。畢竟自媒體收入大頭還是靠商業合作,也就是甲方客戶買單。客戶預算受限的時候,自媒體就不好過。

未來,我們在圖文創作上會一直保持深度。就像現在的書籍一樣,電子書出來後,紙質書一直在賣,而且賣得還不錯。圖文內容和影片內容是兩個不同的使用者群,深度使用者者還是願意看深度內容。

2、量力而行,不用為了影片創作而影片創作

常言道 | 6年 知名科技自媒體

我是一個理工男,寫作是興趣愛好,加上自己對於科技的理解速度會更快、理解程度更深,所以大學畢業後就轉行進入科技媒體。之後,我從機構媒體離開去了甲方企業做PR(公關),負責品宣工作,與媒體溝通較多,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其實對媒體還是抱有濃厚興趣。

我2014年關注到自媒體行業,當時一大批從專業機構媒體出來的人自主創業做了自媒體,2015年自媒體行業十分火爆。雖然看到這個趨勢,但我沒有下定決心要全職做這件事情,處於一種觀望狀態。

我工作之餘也會做一些自媒體內容,但後來發現沒辦法兼顧工作和生活,因為在公司上班的時候,“996”都是很正常的。考慮到做自媒體的時間相對自由一些,工作節奏適合我對家庭和生活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如果要做好自媒體,單純靠平時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必須全身心投入。

於是,2016年7月我決定全職做自媒體。其實,做自媒體跟自主創業是可以劃等號的,小到一個人,類似於個體戶,大到工作室乃至機構。 雖然我是個人自媒體,但感覺跟創業公司情況差不多。每天面臨營收從哪裡來、怎樣獲取流量、積累粉絲,拓展客戶等問題。剛畢業的人做自媒體還好,像我這種在機構媒體已經做了很多年,上有老下有小,日常開銷就在那擺著,面臨的壓力無疑更大。

面對眼前的困難,我當時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案,只能默默地堅持。其實很多自媒體人都有過這樣一個階段,前期為了積攢流量和吸引客戶,也寫過很多比較犀利的內容,我每天都寫,保證日更,從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堅持了整整一年時間。

要知道,日更的時候,每天找選題,有的時候還會接一些客戶需求,既要做好客戶的服務,又要兼顧好讀者的需求,時間真的非常緊張。 不光是累,經常會有大腦想法和思維被掏空的感覺。

因為很多時候你拿到的資訊不是一手的,是二手的甚至三手的。要找一個比較特別或吸引人的角度去解讀它,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過去做媒體時積累了一些客戶資源,我也會主動聯絡很多新客戶,做很多哪怕別人不願意去做的,或投入產出比很低的事。比如我會接客戶給的費用很低,但要求其實並不低的需求。

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哪有什麼堅持,只不過是死扛而已。” 我做的科技自媒體跟別的娛樂、美食類等自媒體還不太一樣,它們靠流量粉絲經濟,而我們要靠專業性,以文章的專業度打動我們的客戶。

事實上,每一家客戶都希望有更多的媒體或自媒體人去幫它們做一些公司戰略、產品、市場策略等解讀,讓更多的人去理解他們的產品、技術和市場佈局。

我們作為自媒體人,就相當於在讀者和客戶之間扮演一個類似於中轉站或翻譯的角色,把那些非常高大上或非常專業的技術名詞變成大家都能理解的東西,而這也是我們科技自媒體人的價值所在。

我2017年透過papi醬自拍的搞笑影片關注到影片創作。坦白講,我當時看到這些人的影片,並沒有把他們當媒體來看待,也沒有想到有這麼多人拍一部影片Vlog,能賺那麼多錢,雖然這個錢很多時候都是平臺給的補助,廣告分成。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做圖文媒體出身的自媒體人有點不太看得上那些人。因為我們是從專業機構媒體出來的,做過選題、採訪、寫稿,經過一審二審一校二校,最後出版、印刷,我們知道製作流程是什麼樣的,而且是多麼的嚴謹。

很多自媒體人為了流量,什麼抓眼球來什麼,當時比較亂的還有那些做直播的,談一些難登大雅的話題來吸引眼球。 不過,我們也會關注影片形式的內容創作,畢竟做自媒體人其實什麼領域都會看一看。過去幾年,無論國家還是平臺,對影片內容的監管都越來越嚴。

在這個過程中,也不乏有一些提供高質量影片內容的自媒體湧現出來。比如現在比較火的李子柒,他們做這些東西真的花了很多心思,也確實做得非常專業。

其實,影片自媒體和圖文自媒體沒什麼本質區別,只是呈現形式不同而已。我看過一些比較優秀的影片自媒體,它展現的還是圖文內容。

比如一個人在給你講故事,呈現的是文字內容,只不過用影片的方式開啟,他會穿插一些影片、圖表等素材顯得直觀一些。 我沒有入局做影片自媒體,一是因為我不是那種願意拋頭露面和出鏡的人;二是因為雖然我擅長寫文字指令碼,但影片自媒體還有其它門檻,比如影片拍攝、剪輯。如果用現成的影片素材去剪,要拍攝,都要花費很多精力。

對於像我這樣的很多個人自媒體來說,沒有大量時間去做這個事情,如果沒有一定的投入產出比,把太多精力放在上面,圖文內容勢必會受影響,進而影響自己的口碑。

圖文自媒體人是否進行影片創作其實取決於自身能力。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或擅長做的東西,如果不擅長寫影片指令碼或剪輯影片,以圖文呈現就可以了。

圖文自媒體和影片自媒體其實並不矛盾,二者其實是在相互補充。比如現在影片這麼發達,但還有人看書,它們不是互相替代的關係,而是互相補充的關係。未來,使用者對影片自媒體的關注會多於圖文自媒體,最終二者會形成一個平衡和共存的狀態。

目前,影片自媒體到了一個大浪淘沙的階段。過去人人都是自媒體,每個人都去拍一個Vlog。但隨著頭部自媒體人的出現,那些中小自媒體人從平臺獲得的分成收入更低。他們的收入不行,即使坐擁幾十萬粉絲,可能也拍不下去。因為每天投入很多,但收入卻很低,要知道他們的收入主要取決於平臺對他們的補貼。

這也是我們這些傳統圖文自媒體人沒有過分依賴平臺補助的一大原因。我們不是靠流量取勝,而是靠深度內容取勝,我們不過度依賴騰訊、百度和頭條等平臺。因為如果這些平臺規則一改,那就意味著我們的收入很可能就沒了。而我們做深度內容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我們的深度內容只要打動我們的客戶就ok了。 事實上,過去三年來,圖文自媒體行業逐年在走下坡路。

2016-2017年,圖文自媒體特別火的時候,企業客戶都覺得透過圖文自媒體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會比傳統媒體要大。也的確是這樣,當時讀者的閱讀喜好已經從傳統的行業網站轉向從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客戶端獲取資訊。從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時,給整個自媒體行業帶來特別大的行業紅利。

但現在企業客戶已經覺得這種內容形式越來越審美疲勞了,沒有太多新意,預算也逐漸向頭部自媒體集中。加上這兩年經濟形勢並不好,很多企業大規模地將自媒體預算砍掉了,導致圖文自媒體每年的收入都會受一定影響。

如今,微博推出影片號,知乎、B站等平臺也不斷在激勵影片創作者,這對於那些有志於從事影片自媒體的人比較有幫助。

有些人就喜歡做影片的東西,平臺如果有相應的激勵政策,他們就可以享受到這樣的政策紅利。還有一些人過去想進入到自媒體領域,但發現這個領域已經被頭部自媒體號分得差不多了,進入已經很難,選擇影片自媒體切入或許會更容易。

目前,我還是以圖文創作為主。不過,未來如果有影片自媒體人希望與我在內容指令碼層面合作,我也不排斥。比如有些人很想拍攝影片自媒體,但他不懂這個專業領域,或不會寫文字指令碼,我可以幫他寫文字指令碼,他們負責影片拍攝和剪輯。

3、結語

影片創作之於自媒體人不失為一個內容創作的新出口——有人沉浸其中,有人躊躇不前,也有人冷眼旁觀。

而內容創作並沒有終局。在一場場蝶變中,自媒體們的轉型和堅守都會留下痕跡,最終融入滾滾向前的時代洪流中。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083 字。

轉載請註明: 內容創作沒有終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