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BT財經,作者 | 常倩倩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4月15日釋出訊息顯示,已受理涉“豆瓣”APP隱私權、個人資訊保護糾紛案。據悉,該案件緣由是,一位豆瓣使用者指控豆瓣APP收集個人位置資訊,要求豆瓣賠償其損失1元。
實質上,侵犯使用者隱私並非豆瓣一家,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侵犯使用者隱私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政府雖不斷加大監管力度,但侵犯個人隱私的防範治理已成為行業公認的難題。
豆瓣侵犯隱私已成“慣犯”根據豆瓣使用者龔某稱,儘管從未授權豆瓣獲取個人地理位置的資訊,但豆瓣根據其所處位置,向其定向推送廣告。比如,龔某從武漢到陝西神木後,豆瓣向其推送陝西榆林和神木的廣告,當其從神木返回武漢後,豆瓣又向其推送武漢的廣告。
因此,龔某將豆瓣訴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害個人隱私,賠禮道歉,並提供退出定向推送的選項。
豆瓣在《隱私政策》中顯示,位置資訊屬於額外收集的個人資訊,使用者可以隨時給予或收回授權。按照該政策,豆瓣並不承認收集位置資訊屬於侵犯使用者隱私。
其實,豆瓣侵犯隱私早就被使用者投訴過。早在2015年,有使用者在豆瓣發文稱豆瓣侵犯自己的隱私。該使用者表示,未經自己同意,豆瓣刪除了自己在私人小組(僅使用者個人能進)裡的備份貼。而自己私人小組的備份資料完全屬於私人資訊,除了使用者本人以外,不應有人能看到。在未觸發自動稽核時被刪除,應存在豆瓣管理員侵犯使用者隱私的嫌疑。
儘管該投訴以豆瓣恢復備份貼而結束,但並未對侵犯隱私的質疑做出解釋。
隱私侵犯是行業難題實際上,除了豆瓣,多數APP都存在隱私侵犯。最直觀的體現是,安卓手機在下載APP時強制使用者允許其獲取使用者位置資訊、通話錄音等方面的資訊;否則,使用者將無法使用該APP。另外,一些平臺隱私授權協議經常將這些條款暗綽綽寫在角落裡,不光字號特別小,取消授權的入口也不容易找到。
近幾年,使用者和平臺之間的隱私爭端越來越多,APP被起訴的案件也是屢見不鮮。
2020年10月,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學生起訴百度,稱其在使用百度貼吧時,發現百度貼吧一直向其個性化推送廣告,還濫用使用者位置資訊。而且即使取消定位,廣告的推送依然可以定位到使用者所在地。
除了國內,國外的類似案件也不少。
2019年10月,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委員會(以下簡稱“ACCC”),將谷歌告上聯邦法院,起訴其收集、使用個人位置資料時誤導消費者。
ACCC稱,谷歌曾表示安卓使用者只要關閉谷歌賬戶設定中的“定位歷史”就可以停止收集使用者位置資訊。但事實上進行該操作後並無法停止谷歌收集使用者資訊,只有關閉“網路和應用程式”才能完全停止,谷歌存在故意對第二項設定“隱而不報”的嫌疑。
近年來,國內政府一直加大對“APP侵犯個人隱私”的監管力度。2021年4月6日,工信部還通報了136家存在侵害使用者權益行為的APP企業名單,但截至目前,經第三方檢測機構核查複檢,尚有53款App未按照要求完成整改。其中包括美圖證件照、天天果園、松果傾訴、全能掃描王等。
APP隱私監管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截止2020年底,中國應用市場 APP數量已經超過345萬款,且還在不斷增長,儘管工信部不斷加快APP檢測速度,但要全部完成檢測幾乎不可能。加之販賣隱私的“黑色”產業鏈規模巨大,想要根除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起底隱私“黑色”產業鏈近日,蘋果釋出《個人資料的一天》的報告,詳細介紹了廣告推薦的產業鏈。
實際上,APP內部都暗藏跟蹤器,追蹤使用者的行蹤,而且這種跟蹤器不止一個,每款APP平均含有6個跟蹤器,且大多熱門APP都含有嵌入式跟蹤器。
這些跟蹤器並不容易被察覺,因為它通常會被嵌入到第三方程式碼中,在後臺監視使用者的位置資訊。跟蹤器採集完位置資訊後,透過資料代理商中轉,最終出售給第三方廣告商。
這條產業鏈異常龐大,根據蘋果測算,該產業鏈的年產值高達2270億美元,涉及行業包括,網站、APP、社交媒體、資料代理商和廣告技術公司。前三者負責收集資料,廣告技術公司負責投放廣告,代理商則負責中轉及溝通。
而且該產業鏈的企業技術含量並不低。如,美國的有名的資料代理商Factual,其創始人吉爾被稱為廣告感知之父。吉爾曾說過,透過位置,你可以瞭解人們的生活模式,判斷他們喜歡的東西。瞭解這些以後,就可以實現廣告的精準投放,大大提高廣告商的資金利用率。
更可怕的是,這一產業鏈的執行並不是從某些時候開始的,而是當你開啟APP的時候,該產業鏈就開始執行,廣告位開始競拍。
蘋果報告還顯示,每一天的每個小時中,在網路上向用戶展示的數字廣告數以億計。在廣告載入所需的幾毫秒內,就會進行實時競拍,此時廣告商通常會根據分析得到的個人資料對廣告位展開競價。
諷刺的是,蘋果釋出報告抨擊侵犯使用者隱私的同時,蘋果也在侵犯使用者隱私。2019年,媒體曝光蘋果在使用者使用蘋果語音助手Siri交流時,會收集使用者的錄音、使用習慣、地點位置等重要的隱私資訊,更重要的是蘋果還將這部分資訊交由第三方承包商,進一步加大了洩露使用者隱私的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在整個網際網路企業中沒有清白者,獲取的使用者隱私資訊成為企業引以為豪的虛擬資產,資訊量越大,越有助於企業尋找變現方式。
沒有人願意自己的隱私被侵犯,而如果想要切斷該產業鏈將會損失很多的利益,從監管層面來說,並非簡單地加大處罰力度,還要從根源入手,從健全法律法規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