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手機還沒爆發,2021才是關鍵年

5G手機還沒爆發,2021才是關鍵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老鐵

“新基建”作為2020年經濟社會的核心關鍵詞之一,輿論對其重視是貫穿全年的。尤其在疫情爆發後,為區別於以往的鋼筋水泥基建模式,以5G為主要形式的旨在為我國經濟未來發展注入持久動力的“新基建”被提上日程,在此之上,2020年的5G手機元年,數字化騰飛年等新概念充斥市場。

如今一年過去,新基建的成績究竟如何,對相關產業又當有何影響呢?我們接下來將做系列解讀,本篇將從智慧手機入手:5G手機究竟處在何等節點。

在2020年初,我們曾預測了5G手機使用者(入網5G)規模:全年總使用者大致在5000萬以上。

主要分析框架為:以4G最初的入網使用者規模為基準,測算單個基站的使用者轉換率,考慮到5G覆蓋面積要弱於4G,又考慮城市化程序中人口密度加劇等因素,大致測算單個5G基站所轉化的5G使用者為73個,全年70萬個5G基站的規模目標,也就帶來了5000多萬的使用者。

這是一組理中客的資料分析,較之彼時市場動輒出現的5G大爆發觀點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也有人就此批評我“根本不懂一個新興產業的乘數效應”,那麼我們是否犯了保守主義錯誤呢?

根據工信部資料,截至2020年11月末,手機上網使用者數為13.4億,4G使用者總規模達到了12.9億,兩者之差恰好為5000萬,這大概就是5G入網使用者的規模數。

根據權威媒體披露,2020年我國5G基站總規模也如期完成了70萬座的預期,也就是說,單基站的轉化率與我們一年前預測大致相同。

以上被證實並非單純為炫耀(當然炫耀也是很重要的),更是為了進一步說明以下問題:5G手機的爆發點是否真的到了。畢竟在2020年,5G手機成了主流廠商的重要賣點,無5G不手機,提前搶佔坑位,但另一方面在實際生活中又很難真切感受到5G對手機使用的影響。

根據工信部資料,我們整理了5G入網使用者和手機使用者規模相關資料,見下圖

5G手機還沒爆發,2021才是關鍵年

關於上圖,我們先做如下資料解釋:2-5月的5G入網使用者規模為移動網際網路-4G使用者所得,其中忽略了IPTV等非手機移動使用者對資料的干擾,故,此週期內入網使用者可能出現一定的膨脹,且由於時隔一年,我們暫不考慮5G手機換機對資料的干擾。

若剔除以上因素,整體判斷:2020年5G手機的增長遠大於入網使用者情況,且5G入網使用者並未隨手機銷量增加而提高滲透率,甚至在11月滲透率還有下行的壓力。

這又是為何?

近一年多以來,手機廠商的旗艦和非旗艦機都在積極向5G靠攏,這其中固然有率先佔5G坑的需求,也有營銷噱頭展現實力的需要,但還有:用5G賣點作為提高售價的短期利益驅動。

以小米為例,雖然海外市場的中低端手機一定程度上稀釋了ASP資料(單部手機價格),但整體上,2020全年ASP都在改善區間,國內市場對此部分資料的改善相當重要,換言之,5G手機在國內的持續推動,對小米手機提高ASP,改善毛利,拓寬營收和增長區間意義重大。

但對比行業,不難發現:使用者入網5G的熱情仍未被點燃,大多數使用者購買5G手機仍然選擇跑4G網路,這一方面在於5G基站建設仍在起步階段,訊號的盲區較多,使用者尚未完全體驗網路的順暢和高速;但另一方面,也揭示手機廠商在2020年推行的5G策略一定程度上是過於“超前”的,5G在許多使用者處成了冗餘技術。

我們似乎可以如此理解:廠商其實透過半強制推廣5G手機,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長期的賽道原因,也有短期內以5G改善毛利率的驅動。

5G手機還沒爆發,2021才是關鍵年

仍然根據商務部資料,2020年1-12月,國內市場5G手機累計出貨1.63億部,上市新機型累計218款,佔比分別為52.9%和47.2%,廠商都在全力以赴爭奪5G市場。

在此背景之下,考慮到手機的更新頻率,相信有些手機直至淘汰或許也未發揮5G實力。

歸納2020年現狀後,我們仍然要往後看,畢竟5G已經是不可更改的趨勢,隨著基站建設的持續推進,5G真正爆發遲早回來。

重點是,根據工信部資料,4G使用者增長已經相當緩慢,見下圖

5G手機還沒爆發,2021才是關鍵年

截至2020年11月末,全國4G使用者數為12.92億戶,同比增長1.3%,比上年末淨增1034萬戶,與此同時手機上網使用者數同比增長了3%,4G使用者逐漸接近峰值,此後則是5G使用者的轉折點。

在工信部的《5G 發展 2021 展望白皮書》中披露:預計 2021 年四大電信運營商將持續加大 5G 網路投資力度,預計將是 2020 年的 1.5 到 2 倍,2022 年 5G 基站建設將會達到高潮。

我們預估2021年5G基站大致會在150萬座上下,用我們開篇所驗證的單座基站的轉換率,大致估算2021年後5G入網使用者將會超過1億戶,屆時真正使用5G網路的使用者佔移動手機總使用者規模比將超過8%。

2022年之後,該數字可能會突破20%。

顯然,2021年之後,手機市場又要進入新的白刃戰,爭奪5G入網使用者,為拿到接下來真正爆發的5G手機市場而奮鬥,如果說,2020年的5G手機打法主要為秀肌肉和試水,以及改善營收質量,那麼,2021年之後,5G市場競爭將逐漸白熱化,價格戰又要捲土重來。

5G手機還沒爆發,2021才是關鍵年

根據Canalys資料,2021年大中華區5G手機單價200美元以下佔比將達到20%,而在2020年50%左右5G手機單價則在200-399美元,這一方面不僅驗證了我們前文“5G提高手機廠商盈利性”這一論斷,且與上述5G手機價格戰加劇的論斷不謀而合。

以Canalys預測,2021年大中華區5G手機出貨量將超過3億部,加上2020年出貨量,5G手機市場總量將超過4億部,由於屆時5G入網使用者剛過億人大關,剩餘使用者將在2021年後逐漸完成5G入網。

也就是說,2021年的5G手機購買者與2020年已有根本不同:後者只是廠商強推之後被動接受,而前者則成為逐漸轉入5G網路的儲備力量,對於手機廠商,2021年的5G大戰非比尋常,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關於誰將從此中脫穎而出的討論,我們不做特指說明(以避免被指槍稿),只是建議大家從以下角度入手思考:

其一,當價格戰無可避免之時,企業究竟還能有何辦法提高毛利?

2020年智慧手機產業雖然經歷了前期的萎縮,但隨著Q2之後經濟活躍的逐步恢復,加之用5G改善ASP等因素,整體上行業在疫情中衝擊較小。

但2021年,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若產業回彈,尤其是新基建建設推進後,對通訊元器件需求加強,原材料價格會有所回彈,通訊類原材料的PPI回撥在客單價下行條件下,顯然會進一步挑戰手機業的毛利承受力。

2020年,我們也看到了手機廠商的諸多現象,從小米的智慧工廠,到華為開年後與騰訊遊戲的分歧等等,我們不僅以八卦心態看待行業,更看到了廠商急於增效,擴大財源的心情,以此改變毛利率的下行軌跡的意圖。

2020年結下的果,是否能在2021年乃至以後贏得市場呢?

其二,企業在現階段的現金儲備;

當毛利率下行之時,尤其在市場前期市場費用等支出也將會進一步放大,對於手機行業這個“薄利”行業,現金的儲備的豐富度是決定競爭永續性的重要因素。

如今,以VO華米四大廠商為例,小米在港股上市,華為手機則有華為集團做依託,vivo和oppo則仍未上市。我們雖不知道其後兩家企業未選擇上市的直接原因,但小米上市之後,股價下挫,市場在初期對手機企業仍然以硬體廠商對待,給了極低市盈率。

但在2020年,全球貨幣寬鬆下,手機業股價連漲,小米,蘋果,三星都連破高點,企業又藉此透過發債,減持獲得低價募資渠道,換句話說,在全球資本價格高漲的形勢下,上市企業在股市拿到了便宜近乎為零成本的融資,為接下來價格戰儲備力量。

非上市企業除了從一級市場募資之外,其融資成本要遠高於上市企業,華為雖未上市,但集團對其的支援也不亞於上市公司。

vivo和oppo之初乃是以線下分銷系統擅長,在多年來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代理商隊伍,也存在從代理商處進行隱形融資的條件(如發債或者延長應付賬款等等),但以上手段的邊際究竟在何處也是我們所關心的。

最後,我們仍然注意到從概念上對新基建充滿不切實際幻想的人士比比皆是,動輒新基建,動輒要顛覆,似乎一句口號就可以讓所有問題迎刃而解。根據工信部的資訊,單從基站建設角度,5G 投資大約是 4G 的 1.5 倍,全國總體投資規模將達到 1.2 萬億,投資週期超過 8 年。

到 2019 年,運營商 4G 累計投資達到 8000 億元,至今未收回成本,考慮到基站的成本,運營商的負擔以及回報率等因素,對於5G我們要有比較清醒的認識,這確實關乎未來宏觀經濟的效率,微觀企業的發展轉型,但也要看到這並非是一蹴而就或者以此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而是需要踏踏實實,在財務,效率,以及中長期目標之間做好平衡的工作,我們應該放眼未來,活在當下,切忌好高騖遠。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93 字。

轉載請註明: 5G手機還沒爆發,2021才是關鍵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