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造車,為何騰訊不下場?

諸神造車,為何騰訊不下場?

當造車圈已經近乎殺瘋了一樣狂飆突進,騰訊保持相對剋制的姿勢,這一點讓外界感到詫然。 

騰訊公司高階執行副總裁湯道生日前公開回應稱,“騰訊不會碰硬體領域,早年沒有做手機,現在也不會造整車。” 

他表示,騰訊的能力還是在連線,如果去做硬體,可能會失去作為一個聯結器的定位和價值。這個表態向市場放出了明確訊號。 

深思騰訊本身的定位與商業模式,就會明白:下場造車這種進行自我價值否定的事,精明的騰訊不會幹。 

連線精神已經在今天的騰訊成為最廣泛的共識,這杆大旗,不可能親手拔掉,但騰訊不會錯過的是造車的區域性藍海:比如模擬系統、自動駕駛能力,到車廂內的車載微信、音樂,再到去幫助OEM廠商做好營銷和CRM,包括車後、售後服務等。 

用湯道生的話來說,按照騰訊做業務的模式,一般不會高舉高打去跟風,有時候有人可能會覺得騰訊慢半拍。 

早年,當騰訊搶到移動網際網路第一張船票(微信)之時,也是眼見手機廠商起高樓宴賓客,但是依然沒有選擇做手機,卻享受到最大移動紅利。今天,一樣的思路。雷鋒網認為,“甩包袱”是騰訊在認清價值鏈條後經常乾的事,比如早些年把搜尋業務賣給了搜狐的張朝陽,把電商業務賣給了京東的劉強東,迴歸本質做聯結器。一個邏輯。 

騰訊高層明確表態不是造不了車,而是造車對既定戰略沒有增值作用,甚至有可能減分。 

話說得很清楚了:騰訊將堅持“修身養性”,對造車“盛宴”保持中立,繼續念好自己的經。不過,讓騰訊不捨放棄的“連線”為何有這般魔力?“邊界意識”的背後,藏著什麼道理? 

QQ創業、微信進化,連線自成一體 

早年,QQ還叫QICQ的時代,從第一個使用者到1億使用者同時線上,騰訊花了11年;第二個1億,騰訊只用了4年。這樣的答卷曾讓馬化騰注意到連線的價值可謂無窮——這奠定了騰訊最早的連線基因,也形成了創始團隊最核心的洞察。隨著後來的微信再到雲、AI、小程式、騰訊會議、騰訊千帆的出現,這種連線的基因更是一貫到底。 

可以看到,騰訊的理念並不複雜。如果說早年做QQ的使命是“保障使用者不掉線”,今天產業拓荒,騰訊的理念更加關注在數字化道路上“保障客戶不掉隊”——連線粘性的產生背後,就是強烈的邊界意識為外人熟知。 

當騰訊藉由微信船票來到移動網際網路最深海,這種連線力比QQ更加強大。在無數封致客戶信中,馬化騰深深表達對“連線”的敬畏。 

PC時代,QQ非常流行,創造了奇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為什麼微信能夠顛覆QQ但功能卻和QQ非常類似?馬化騰曾一度覺得這是一個好問題,但他的回答是:最大根源在於網際網路資訊終端的演變;連線力是網際網路的第一生產力。 

“連線力是網際網路的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後來成為網際網路領域至理名言,很多平臺性巨頭的崛起都適用這個說法。 

換句話說,QQ連線的是PC,而微信連線的是數以億萬級的手機,今天的手機比PC更加普及且更加智慧,資訊流在手機上自由流動。 

當然,微信不僅僅只是連線人們手中的那個小方塊,藉由微信和進化過後的QQ,騰訊開發了和各行各業連線的工具,比如小程式、微信公眾平臺、服務號等,甚至還有車載微信,和產業界互動,和大量的NGO合作推進公益,創造機會。 

不過,不管QQ還是微信,沒人敢保證一個產品、一項服務可以永久不變。人性本身就是喜歡更新的,即使企業什麼錯都沒有,但年齡老了就是最大的錯。 

在移動網際網路紅利被紛紛認為退散的時候,騰訊在2018年迎來了公司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這次調整,他們經過了將近一年的思考和醞釀。騰訊自2012年以來組建的七大事業群,已經重組為六大事業群,其中兩個新成立的BG(CSIG和PCG),分別承擔著消費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生態融合、社交與內容生態創新的重要探索。 

押注產業網際網路,代表著騰訊從“一棵大樹”成長為“一片森林”之後,想要進化成“熱帶雨林”,千奇百怪的新物種才會在這裡冒出來。 

To B基因從無到有,但很難包攬所有 

產業網際網路是一個貫穿研發、生產、組裝、流通、服務全週期的概念,唯有各個環節都完成數字化改造,打通價值鏈,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效率、實現產業進化。 

騰訊是To C起家,應用業務大獲成功,沉澱的底層IT技術逐漸演變成後來的騰訊雲,起初主要服務社交平臺,隨著雲的開放,騰訊才算是摸著石頭趟過To B這條河流。 

To C和To B完全不一樣。

To C標準化,但To B大量定製化,商業模式、業務模式也有很大區別。垂直產業需要行業知識和數字技術知識的雙向協同,做這件事,騰訊必須建立自己的生態。 

沒有什麼秘密,就是先搞清楚定位,認清自己實力和夥伴的實力,順勢而為。目前業界也注意到騰訊的SaaS生態建立地不錯,東華軟體、微盟、金蝶國際等紛紛進入千帆計劃。 

在2014年的時候,騰訊就已經有500萬創業者進入當時的生態,有240萬款應用,合作伙伴們總估值超2000億。當時其公司市值也是2000億上下,“開放戰略”相當於再造了一個騰訊。 

“騰訊有先進技術、企業服務能力和透過C端反向反饋給B端的能力,支撐了騰訊向To B業務轉型。”用C2B的模式去開啟產業網際網路的局面,已經成為騰訊的經典打法。 

產業網際網路時代,連線戰略和開放戰略雙管齊下,價值規模將遠遠超過騰訊現有體量。畢竟,中國的企業級IT服務相比美國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也意味著有足夠寬闊的藍海。 

認真做連線,不走不相關多元化的路子 

馬化騰一直很看好這種藍海。 

他曾提出著名的“三張網”理論:人聯網、物聯網和智聯網。他認為,人聯網時代,騰訊已經打造了社交爆款;物聯網時代,AI和雲讓冰塊狀的能力變成了自由流動的水,騰訊內部成立的AI實驗室在語音識別和影象識別上已經投入很大精力;智聯網時代,藉助的是存在於“雲邊端”的超級大腦來靈活調配資源。 

三張網建設的目的是打破資訊孤島,幫助不同使用者建立“連線”,騰訊當然首先要開啟自己,做開放,做好連線、工具和生態三個角色。 

作為930架構調整的延續性動作,2019年1月4日,騰訊宣佈成立技術委員會,下設 " 開源協同 " 和 " 自研上雲 " 專案組,全面整合公司技術,推動各產品開源與上雲,透過開源促進協同,透過上雲加強共享。透過整合,將騰訊的技術統一標準化,更高效地把騰訊的能力交付給客戶。

雷鋒網認為,這與930架構調整的作用相似:業務介面集中化、技術能力對外化。CSIG 成為了騰訊 To B 戰略的對外視窗,其他事業群則是強大的火力軍團,這種合力之下,各個業務團隊都會主動找到 CSIG,探討如何將業務能力對外輸出,這種現狀下,騰訊服務 ToB 客戶的戰鬥值正走向增強。 

總之,新的市場氣候變化必然會出現行業階段性的浮躁,資本市場也會對某些行業予以短期追捧。但有所為有所不為,適合自己的成長邏輯才是最大的確定性。(雷鋒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43 字。

轉載請註明: 諸神造車,為何騰訊不下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