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後浪|我有一個夢想,“列印世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許建立 王開智
每個3D列印操作員都有一個“列印世界”的夢。萬物皆可“列印”,這樣的方式確實很酷。
隨著機器手臂上下左右擺動,線材一點點縮短,20分鐘後一個塑膠棋子被“列印”了出來;當鐳射射出的光斑照在光敏樹脂裡,10個小時後,一個零件模型被“列印”了出來,搭載模型的平臺從樹脂池裡升起的瞬間,很多人會被神奇的“工業力量”所震撼……
操作這些3D印表機器的人,現在有了正式的名字:增材製造裝置操作員。他們被3D列印所吸引,也深深熱愛著這個朝陽行業。
“想象一下,這很酷”
2020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9個新職業,其中“增材製造裝置操作員”在列。
所謂增材製造,就是一種快速成型技術,以數字模型檔案為基礎,透過“自下而上”逐層的材料累加構造物體,因為整個過程很像“三維立體列印”,所以就有了“3D列印”的俗稱。
相對於傳統的製造模式,增材製造顛覆性地實現了零件從無到有的“自由製造”,解決了許多複雜結構零件的成型問題,並大大減少了加工工序。
對這個新職業,人社部門的定位是:從事增材製造裝置安裝、除錯、維修和保養,及生產操作和執行管理的人員。
對於這樣的描述,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這說明3D列印行業的發展日益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同時崗位名稱更加細化了,雖然目前很多公司的崗位設定中,由於裝置智慧化程度較高和出於節省人力成本的考慮,設計人員往往也從事裝置操作,但如果未來3D列印大規模應用的話,專門裝置操作員則是必不可少的。
李奇,濟南海域廣資訊科技有限公司3D列印操作員,從11月中旬到現在,他一直為一件汙水處理裝備的模型而忙碌。根據甲方要求,這臺模型一能完整展示,二能簡單使用。11月27日,模型終於上機列印,他專門跑到廠區去看了看。
“90後”3D列印操作員李奇
工作3年來,李奇所在的公司跟模具行業對接最多,因為相比傳統的加工方式,3D列印能實現“理論上的模型”。
李奇的專業是機械製造,但畢業後班裡從事3D列印的只有他一個人。“我選擇了潮流吧,從所想到所見,這是感覺最神奇的。”李奇笑著說。
在李奇心中,最理想的設計狀態是,一臺電腦搭配一臺3D印表機,實現從工程檔案到工程實體的快速轉換,同時快速驗證模型設計的合理性,“想象一下,這很酷!”
11月28日上午,廠區3D列印室,裝置操作員王偉和史家尉在機器前忙碌著。眼前六臺3D光敏樹脂印表機就是他們的看家寶。李奇在建模軟體中拆分的模型,就是在這幾臺“寶貝疙瘩”中完成的。
與普通的線材列印不同,這幾臺印表機的“手臂”是鐳射,隨著光斑在光敏樹脂裡移動,一個個模型“出爐”。
史家尉是名“00後”,今年畢業後便來到公司實習,從洗件到打磨,從噴漆到發貨,他跟著同事們學習。談起這幾月的收穫,史家尉說“挺神奇的”,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打印出獨特的物品。
“模型從印表機裡拿出來後,需要進一步打磨,不然摸起來會有些粗糙。那臺汙水處理裝備模型,精心打磨了好幾個小時,下一步就是根據設計繼續微調,檢查內部裝配結構和外觀。”王偉說。
“玩出來”的創業選擇
“創造和分享的樂趣,作為一個觀眾,你是永遠體會不到的,如果你想知道那種感覺的滋味,現在就是屬於你的時刻。”這是3D列印操作員、濟南籃楷爍電子科技公司創始人姜斐祚的創業座右銘。
作為一名出生於1989年的創業者,對於行業選擇的初衷,姜斐祚直言自己“天性愛玩”,當時選擇進入3D列印行業,主要是因為覺得這項技術好玩。
3D列印創業者姜斐祚說,除了自己愛玩,非常看好這項技術在製造領域的未來。
2013年,抱著對極客文化的嚮往,姜斐祚闖進了這個行業。雖然大學學的是網路安全和心理學,但他帶領團隊在2013年推出了一款3D列印筆,塑膠從筆尖流出,能夠立體化創作,2014年出產了第一臺3D印表機,這讓他感到了創業的成就感。
近幾年,印象最深刻的一批訂單是製作“月球燈”的機器。2017年,來自安徽的客戶找到姜斐祚,需要儘快趕製100多臺3D印表機。這樣的大訂單讓姜斐祚很興奮,但他不知道客戶要這麼多印表機幹什麼。
“客戶的要求很簡單,純工程機,沒有美感可言的那種,後來打聽才知道,要去列印市場上很火的一款創意燈飾——月球燈。傳統的注塑工藝做不出來,3D列印是最好的生產辦法,能實現封閉列印狀態的鏤空。”交付訂單後,他對3D列印操作場景有了更深理解。
在他看來,合格的3D列印操作員不僅要懂得建模、程式設計,還需要有基本的審美功底。“在應用場景上,3D列印為工廠生產解決模具製造問題的同時,也存在著文化科普、親子教育等使用場景。這就對從業者提出了很多額外的要求。”姜斐祚說。
創業七年,磕磕絆絆,姜斐祚坦言掙到了一點錢,也更加堅定了繼續走下去的信心,但讓他感受最深的還是創業的經歷,以及對行業的理解。他表示,自己開公司,最焦慮的就是控制成本,很多時候設計員兼職操作員,操作員也是設計員,沒有嚴格的崗位區分,畢竟創業公司的規模都不大。
“你本來只是一個設計師,但在操作機器的過程中,需要去研究機器,甚至去改進機器,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也有助於對審美、功能、生活的理解。”現在,姜斐祚時常鼓勵團隊去設計一些更加符合自身需要的物品,而且要使用可降解的環保材質。
為保證列印精度,3D裝置操作員在調整機器相關引數
操作員的“修養”
劉文強是青島易造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的團隊主要從事陶瓷的3D列印,藉助3D列印的技術,拓展陶瓷作品的藝術形態,應用於陶藝設計和雕塑創作等領域,實現傳統陶藝的數字化製造。
前不久,劉文強在微信公眾號釋出了一條“機械工程師的”招募啟事,要求工程師主要從事3D印表機械結構設計、驗證、改進和最佳化等工作。從崗位職責看,機械工程師是3D列印裝置操作員的“上游崗位”。
對於增材製造裝置操作員,劉文強表示,要面向企業需求,解決增材製造裝置問題來培養。增材製造裝置多種多樣,使用材料包括金屬、尼龍、樹脂、陶瓷凝膠等,不同的裝置有著自身的工藝屬性,人才培養當從應用入手,掌握全面固然是好,更應該從實際問題出發,可以獨立完成某一型別裝置的使用維護。
目前,3D列印裝置主要分為桌面級和工業級兩種。桌面級可以直接觀察3D列印技術的工藝原理;而工業級的3D列印裝置就更加複雜,兩者在列印速度、精確度、尺寸等方面各有不同。
“成為一名優秀的3D列印裝置操作員,不僅要懂技術,還必須對行業發展有比較清晰的認知,這樣的操作員才有發展潛力,也會吸引更多人加入這個行業。”姜斐祚說。
濟南海域廣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桂波非常看好3D列印的職業前景,他給出了這樣一個應用場景:消費者購買生產廠商的某款產品,使用過程中出現零部件的損壞,消費者可以從廠家網站上下載到所需零部件的3D資料及模型圖,從而列印零部件自行更換,不需要找供應商渠道進行購買。
而普通的3D列印,特別是桌面級的,新手“小白”也可以操作。“其實對於設計人員來說,3D列印的入門門檻還是比較低的,理解三維模型的基本概念,熟練運用建模軟體,就可以開始建模了。”李奇說,大家可以從網上下載到模型資料,然後就可以開始3D列印了。
鐳射是“手臂”,在光敏熱脂中列印模型
從小眾到大眾
“目前來看,真正用起來,依然是做小規模應用。”劉文強分析說,增材製造經歷了前幾年的火熱,現在正朝著技術落地去發展,即結合市場的切實需求,將增材製造的技術優勢和特點充分發揮出來,從樣機的開發拓展到小規模的快速個性化定製,進而實現降本增效。
劉文強每年都會參加TCT亞洲展會,這是一個展示全球3D列印技術的舞臺,代表著行業的風向標。
在他看來,TCT亞洲展會面向的更多是大企業客戶,與其說是一場展會,倒不如說是一場行業內的聚會。今年的展會上,劉文強感到3D列印落地應用多了起來。
“迴歸到3D列印的應用場景,其實這是一種關於設計師和工程師思維方式的文化變革,而3D列印與數字化不謀而合,一旦走上數字化道路就沒有退路。數字化變革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協作和工作方式,無需將工藝性的限制生搬硬套於設計之上,不能因為自己做不了,而遏制自己的想象力。”劉文強說。
他分析說,目前的3D列印已經進入爬坡階段,未來的3D列印是要更貼近地氣一點,探索更多的應用場景,更好地為使用者服務,技術的價值是靠解決使用者需求體現的。作為技術輸出方,一味的炫技更多隻是曇花一現,在使用者被產品驚豔到後,還能去購買、使用,並給出反饋,才能實現產品迭代完善,解決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問題,給使用者帶來收益,才能可持續的發展。
蘇桂波認為,隨著3D列印未來在製造業中的應用,人才缺口肯定會越來越大,“在大眾化方面,3D列印進億萬家庭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比如培養的大眾的創新消費,繼續推廣3D列印的商業化應用,但我相信,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就業方向。”
下一次工業革命的引擎是它?
製造自動化、資料自動化,這樣的“所見即所得”足以讓3D列印從一問世便註定偉大,全過程的“資料孿生”也將為裝備運營維保、產品迭代升級和快速上市帶來巨大價值。
無論是普通的紙面列印,還是3D的立體列印,本質上都是一種物體成型技術,3D列印最牛的地方在於,它可以直接實現“功能”,而不是一篇“圖文”。如果設計模型是一個杯子,傳統印表機出來的僅僅一幅圖畫,而3D打印出來的杯子,直接就能拿起來喝水。
3D 列印技術引領了製造流程的變革,正在改變行業,甚至有分析認為,作為新一代物質生產技術,其與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合,正在形成真正的新一代智慧製造技術,進而引領下一場工業革命。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