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領域專家寧宇:在碎片化的To B市場,企業要整合自己的IT模式|2020全球數字價值峰會

通訊領域專家寧宇:在碎片化的To B市場,企業要整合自己的IT模式|2020全球數字價值峰會

9月3日-9月5日,由鈦媒體集團及ITValue主辦的2020全球數字價值峰會在三亞舉辦。首日下午舉行的“解讀新基建”主題演講環節,通訊領域專家寧宇在主題分享時表示,5G並不是4G+1G,通訊的升級換代都是由無線、核心網以及終端等共同組成的,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產業故事。我們每一代的通訊發展都產生了很多新的產業機會,5G也不例外。

寧宇也提到,5G網路加速了行業連線的數字化程序,但這並不是5G的全部,僅僅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開始。在新基建之上是雲+網+X,雲+網+X使得新基建的融合價值高於單一價值,客戶在實際當中對融合價值的需求也高於對雲、對網等單一價值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一些運營商或者雲服務商願意提供一體化的能力。

然而,雲+網+X是否全面滿足了企業自身對數字化的需求?

寧宇表示,這是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因為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當中,連線層、資料層、應用層都會不斷產生新的需求,所以也需要基礎設施不斷地調整和最佳化。

因此,寧宇總結,5G時代的商業成功跟傳統的To B是不一樣的,只有把數字化、網際網路、傳統企業客戶等的生存模式、發展模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構成未來可期望的5G數字化新時代。

最後,寧宇也強調,To B其實是一個相對碎片化的市場,在這個碎片化市場,只有企業的生產、運營、營銷等各個方面實現了數字化才算是真正的數字化。但是,如何選擇在碎片化市場中選擇合適的碎片化元件形成高度融合的系統,是現在企業數字化面臨的問題。

以下為寧宇演講全文,經鈦媒體編輯整理:

5G大家其實已經講了很多了,5G到底是什麼,我們說5G是通訊,資訊價值都是圍繞著無線通訊。實際上5G並不是4G+1G,網路通訊從第一代開始都是由產業終端等變化組成,並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產業故事,使得我們每一代的通訊發展能夠產生很多新的產業機會。

5G並不是4G+1G

第一代通訊產品的終端是當年的大哥大,那個時候無線通訊沒有核心網的概念;第二代有了獨立組網,核心網的機卡分離的功能使得使用者漫遊更加方便,所以第一代跟第二代結合之後完成了話音時代的行動通訊升級,我們才能隨時隨地打電話,不受歸屬地以及話音的制約;換手機的時候把卡插進去可以升級;終端功能機,就是現在的手機也越來越小巧方便。

第三代通訊的時候,有了三大制式,有了核心網,行動通訊不僅僅可以打電話,還可以進行資料通訊。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了使用者網的雛形。第四代除了無線,分組域的發展使得技術有能力支援海量資料通訊,屏終端演變成了大螢幕終端。

產業故事當中,每個事件的發生、每個事件延展,蘊藏了巨大的產業機會,行動通訊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演變過來的。

5G變化在哪裡,5G的無線通訊確實有三大特性:大頻寬、低延時、高速率。5G的核心網跟4G相比,NSA(非獨立組網)應該說還是構建在原來的4G網之上的,但是到了它獨立組網的時候通訊網的底層核心網路已經實現了雲化,而且是軟體可定義的方式。

也就是說,對於最傳統的產業來說,已經實現了物理產品跟軟體全部上雲,或者實現了軟體能夠定義到底哪些硬體產品應該具備什麼樣的連線功能跟效能。這些都是透過軟體方式主導起來的,終端也是跟著行業終端起來的。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切片專網,透過使用者屬性、行業特性切出一張一張專業的網路,這樣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

這些是不是5G的全部?

還不是。

實際上,5G不僅僅包含5G專網,還有行業自己做的專網。這些變化對於我們來講是不是說又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我們講了1G到4G不斷的演變發展產生了很多新的產業故事,到了5G之後,我們發現真正的新基建剛剛拉開。不管是無線網、切片,還是人工智慧、大資料,這些僅僅是基礎設施建設。

雲+網+X融合價值高於單一價值

在新基建之上是雲+網+X,雲網一體化是未來新一代的技術典範。並不是所有的網路都要跟雲分離,雲網融合是趨勢。應用方面,無論雲化也好,SaaS也好,都蘊含著更多行業應用,也面臨著更多產業機會。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行業應用,顯然不是通用性的產品。行業客戶跟以前的To C最大差別在於個人客戶To C的時候客戶永遠只有選擇權沒有定製權,對於企業客戶來說個性化需求、差異化的服務標準是必須的

行業競爭一定不能同質化,同質化就容易形成價格戰,透過本身的IT能力跟產業特徵,差異化可以透過IT系統實現出來。需要強調的是,這個裡面的單一價值低於融合價值,雲+網+X構成的一體化是高價值的,但是如果只提供雲、只提供網或者只做應用,企業的訴求無法滿足,它的價值就是低的。

如果運營商也好,雲公司也好,應用也好,只提供某一項服務,會發現很容易陷入與競爭對手打價格戰的窘境,唯一的辦法就是怎麼樣能夠讓自己實現雲+網+應用這種一體化的融合方式,滿足客戶需求,這種情況下才可能讓客戶有真正好的體驗。

還有一點,要讓產品可以低成本、規模化地複製,如果全部都是定製開發,全部都是個性化的定製,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雖然客戶很爽,但是開發供應商不舒服。供應商要想怎麼樣能夠把產品化做的更加合理,能夠讓已經完成的工作可以跨行業複製。這樣才能產生產業價值。

所以我們發現雲+網+X使用者層面的構建能力跟以往會有很大不同,並不是簡單的一些內容簡單拼裝一起可以滿足客戶需求,需要一些整合能力。

雲+網+X融合之後是不是滿足了我們本身數字化的需求?我們本身上一層就是生產運營,對To B企業來說不是拉一個系統自己就賺到了。

運營當中需要不斷地完善調整最佳化,我們看到生產運營中間會不斷與新的需求發生住來,這個需求既是分層又是分級的。

分層是說,我們要清楚連線層怎麼樣運營、資料層怎麼樣運營,應用層怎麼樣運營。我們的分級隨著不同企業的特點有屬地運營的,有分層運營的,還有集中運營,以及全球化一體化、邊緣運作等等,這些變化方式形成了不同組合,滿足每個客戶不同的訴求跟期望。

資本市場新的變化跟以前的企業不一樣,以前傳統的To B企業,拿到行業客戶之後,就是投資生產、運營、銷售、回款,如果回款大於投資就賺了,這是非常簡單的產業鏈條。但是在資本市場投入之後,發現很多的時候企業並不盈利,但是產業卻仍然具有很好的成長性,這樣的企業也是符合發展預期的。

投資者投的錢可以被買走,或者企業也可以用新融資方式可以讓自己獲得成功。因此實際上,5G時代的商業成功跟傳統的To B也是不一樣的,把數字化、網際網路、傳統的企業客戶的這樣一個生存模式發展模式很好的融合一起才是構成了我們本身一個未來可期望的5G數字化時代。

碎片化市場如何提供To B服務

連線能力包括運營商提供的連線,也會有非運營商提供的連線,像wifi都可以連線。連線之上有平臺層,平臺不是一個,所有平臺都可以做的,因為連線的點不一樣的,本身的設定方式不一樣的。

這樣的一個複雜情況之下會分化成為多個連線管理平臺,比如說面向運營商的管理平臺,把運營商的能力進行一個對映,然後運營商的一些複雜介面可以上層呼叫。運營商的底層連線能力直接開放出來讓客戶呼叫。

平臺上面不僅僅有北向資料應用,也有南向的。這樣自動化運作成為可能。邊緣計算節點更多的是怎麼樣把邊緣節點的計算能力、儲存能力、應用能力進行整合而形成了一個我們本身面向連線層面大的平臺層。

在本身連線平臺之上是雲平臺,再往上又進行分化。有面向開發者的開發平臺;有面向行業資料分析的;還有運營平臺,為數字化運營商提供計費受理客戶等等基礎服務。這些我們看到了行業共性都是平臺,平臺之上才會有應用,本身這個當中分層非常細緻。

再往上大家是不是可以玩應用,應用也是分層分級的,有行業級也有能力級解決方案,行業客戶把自己的能力固化下來之後,這種行業應用適合於所有行業企業;能力級的比如說像計費應用,這種能力可以在雲上支撐很多應用。

所以這是一個碎片化的市場,經過生產、運營、營銷等各個方面的數字化,企業才算真正實現數字化。

實體企業數字化關鍵點在數字化生產。網際網路公司轉型做To B服務的企業,都會強調如何幫助企業做數字化營銷。還有很多企業自己的營銷能力、包裝能力比較有限,也會委託這些公司做。

數字化營銷能力大家炒比較熱一些,還有一個就是數字化運營,今天講很多企業在進行管理的數字化運營,比如企業財務ERP、會議系統等,這只是管理運營當中很小的一部分。以中國移動為例,當年中國移動整個人、財、物的管理,每年投入要20個億,但是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現在的To B企業能夠在這20億當中分多少錢?對比來看,對於支撐系統來講,用友雲支撐系統,一年結算營運客服CRM是一百個億。

單單運營商來講,中國企業在業務運營之上還有網路運營,網路運營數字化並非我們看到的,客戶有訴求把一些功能上雲上線就可以,這些遠遠不是5G時代新基建的成長空間,這個空間大得很。

煙囪不一定是錯的要根據發展階段選擇IT模式

那麼,這種情況下,如何構建我們的IT?也有CIO說先把較為痛點的煙囪資料打通就行了嗎,但我的觀點是,只把關注點放到煙囪上,這個方向就錯了。

因為不同的系統,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它所適應的IT是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應所有的所謂的數字化IT模式。

IT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模式,是一個一個的支撐系統,就是業界所說的煙囪式;第二種模式,是集中式,就是打通了煙囪之後,利用一個大平臺、一套系統滿足所有需求;第三種模式,用組合方式把不同的規則功能點組合在一起。這三種模式其實都會有它的優點跟缺點。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創新型企業在初創型的時候往往做的就是煙囪,因為效率高容易試錯,有問題可以馬上改,如果本身把一個系統全部放在大廳牽一髮動全身,而且這個大平臺滿足所有功能,客戶會不會購買很多不需要的功能模組這個都是問題。

到組裝的時候,如果組裝設計規則和本身模組的關係非常複雜,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整合成本會有多高?我們上面提到,這是一個碎片化的市場,碎片化市場必然有很多的碎片元件組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融合系統。這個時候可能組合這個系統的成本,比企業自己做開發成本還要高,因為太碎了太複雜了。

要找一個可以把所有的底層資訊全部管理到的解決方案,而且還要很熟悉業務,用幾百個幾千個元件拼接,理論上用這種方式所有的業務都可以組裝完成,但是實際上你又能夠用多久呢?所以我們講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所謂最佳實踐,每個企業在你成長過程當中都會有適用的模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172 字。

轉載請註明: 通訊領域專家寧宇:在碎片化的To B市場,企業要整合自己的IT模式|2020全球數字價值峰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