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感覺被套路?消費者應享有關閉演算法選擇權

雙十一感覺被套路?消費者應享有關閉演算法選擇權

一年一度的“雙11”,今年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10月下旬起,各大電商平臺便陸續啟動預售,搶佔市場先機。與過去幾年相比,紅包、返現、購物津貼等促銷手段已經不再新鮮。在大資料、機器演算法與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支撐下,層層消費套路防不勝防,“無法取消的騷擾”“無法領取的紅包”,讓不少消費者感慨智商“掉線”,被演算法“算計”。

如今,一些頭部電商平臺憑藉強大的演算法、先進的資料抓取技術,能夠精準分析並解讀消費者行為習慣與消費偏好。這些演算法推薦的最終目標——就是讓訪問電商平臺的消費者在進入平臺頁面,但還沒有發生點選行為時,系統就能自動推薦相應商品,提升下單轉化率。

毫無疑問,演算法推薦確實能滿足人們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智慧技術手段可以快速完成使用者與商品之間的精確匹配,大大降低獲取資訊成本,為生活帶來便利。然而,技術紅利的背後,一些濫用個人資訊授權與隱私資料共享的商家也在“算計”消費者腰包,甚至破壞消費體驗。

比如,一些交通出行、線上票務、網路購物等電商平臺屢屢被曝出可能存在大資料“殺熟”行為,購買同樣的產品或服務,老客戶反而要比新客戶花錢更多。又比如,只要有一次網購記錄,消費者就會被演算法抓取,源源不斷收到商家推送的產品促銷簡訊,而退訂簡訊又被設定重重阻礙。這種打著服務旗號“死纏爛打”的所謂演算法推薦,讓消費者不勝其擾。

凡此種種,都是電商平臺“店大欺客”的表現。在眼花繚亂的促銷規則中,消費者被大資料演算法給“算計”了,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正當合法權益也受到侵害。這不僅會侵害消費者權益,也會降低使用者忠誠度,傷及電商平臺長遠發展根基。從長遠來看,可以說,一次“算計”付出的代價,比獲得的收益高得多。

面對演算法帶來的亂象,監管部門切不可坐視不管,任由不法商家隨意突破網購交易秩序與規則底線,而是要與時俱進,創新監管方式與手段。對於擁有強大演算法與技術支撐的電商平臺來說,則要強化行業自律,在積極擁抱新技術、提升行業效率的同時,切忌借技術深奧之名“算計”消費者。更為重要的是,要賦予消費者“關閉演算法”的選擇權,電商平臺不妨設定“關閉演算法推薦”選項,讓消費者能夠輕鬆消費、放心消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883 字。

轉載請註明: 雙十一感覺被套路?消費者應享有關閉演算法選擇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