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中國印尼青年雲端說創新

特殊時期,中國印尼青年雲端說創新

兩國與會人員合影。

2020年對中國和印度尼西亞來說是個特殊的年份。即便是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無損世界第一和第四人口大國共慶建交70週年的熱烈氣氛。回望1950年春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6個月,印尼擺脫殖民統治也不到5個年頭,兩個年輕的國家從此高舉獨立自主、團結互惠的旗幟攜手前行。

2005年,兩國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2013年升級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2014年以來,兩國簽署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和“全球海洋支點”建設的諒解備忘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和印尼社會各界攜手合作,互相支援,情誼在患難中鞏固和發展。

青年交流是中國和印尼友好關係的重要支點。作為兩國慶祝建交70週年活動的一部分,近日,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攜手印尼青年與體育部,舉辦了中國印尼青年創新行動經驗分享會。疫情之下,參會代表們無法像當年萬隆會議上的前輩們那樣,用雙腳丈量異國土地,或是用鮮花和歌舞歡迎遠方來客。但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兩國青年圍繞創業創新之路上的挑戰和機會暢所欲言,在雲端延續傳統友情。

01“印尼式創新”很接地氣

對這場在網路空間掀起的青年“頭腦風暴”,兩國都極為重視。會議剛開始,印尼青年與體育部副部長阿斯羅拉舍勒(音)就端坐在直播鏡頭前。在他的辦公桌上,一面中國國旗和一面印尼國旗並排而立。

特殊時期,中國印尼青年雲端說創新

印尼青年與體育部副部長阿斯羅拉舍勒透過影片方式問候與會代表。

這位“年輕人的部長”開門見山地表示,中國和印尼有很多相同之處,印尼16歲到30歲的青壯年勞動力佔印尼總人口的24%,中國的年輕人同樣數量龐大。年輕人可以起到先鋒和創新的作用,他期待兩國在醫療、教育、商業等領域展開更多合作。

在印尼,“創新”這個詞與國情貼合得非常緊密。這一點,與會印尼青年代表在談及各自的“創業經”時不謀而合。

安德魯斯·森加亞是一名專注科技領域的企業家,剛上大學就迷上了創業,此後十來年裡有不少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最終有9家企業在不同領域脫穎而出。其中,最讓這位“連續創業者”自豪的,是為印尼農民提供資金支援的公司iGrow。

談到印尼的社會經濟狀況,森加亞坦言,印尼約有85%的農民無法獲得銀行信貸服務,為滿足這個龐大群體的資金需求,iGrow應運而生。6年來,iGrow幫助超過7500名農民獲得2400億印尼盾(約合人民幣1.12億元)的資金支援,也給投資人帶來了可觀收益。

印尼屬於發展中國家,科技之於發展的重要性被廣泛認同。法加·克拉那出身於單親貧困家庭,上大學時就立志要扶助貧困農戶。他說,印尼漁業資源豐富,有200多萬人從事漁業,但能被利用的水域只佔水域總面積的7%,再加上缺乏科學管理,很多漁民家庭月收入不足1000元人民幣。克拉那為漁民們帶來了希望。他引進的太陽能氣泡發生器及水質監測裝置不僅能大大改善水質,還能時刻監測魚類的生長環境,在縮短養殖時間的同時將產量提升四成左右。如今,他在高科技漁業領域做得風生水起。

克拉那的經歷引起了許多與會者的共鳴。和全世界億萬年輕人一樣,克拉那的成長經歷是不斷追求幸福的過程。但他關注的不只是個人的幸福,還有群體的幸福。就像他援引的印尼開國領袖蘇加諾的名言所蘊含的哲理那樣,個人的事業要為人民服務,而不能只為自己;要實現理想,激情、創新、目標驅動與團隊合作缺一不可。

02疫情下,他們為傳統行業賦能

印尼代表把個人背景與創業經歷相結合,娓娓道來、扣人心絃,中方代表的故事側重於創新,其中的“發展密碼”引人遐想。中國能夠迅速度過疫情帶來的“至暗時刻”,維持社會正常運轉,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運用移動互聯等手段對傳統經濟業態進行改造,藉助無現金交易、點對點配送等新模式,在特殊時期經受住了考驗。

乳製品行業新秀“認養一頭牛”是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受益者。聯合創始人孫仕軍坦言,“認養一頭牛”的成功秘訣在於抓住了快速發展的移動網際網路,讓新技術為傳統行業賦能。

從2016年創辦至今,這個品牌已擁有6萬頭良種奶牛、7座牧場、一座現代化工廠,還有2000萬用戶,其中1/4是“鐵粉”,年收入預計達20億元。無論是廣邀“網紅”參觀牧場,大搞網路直播帶貨,還是開發“雲養牛”小遊戲,都是在移動互聯技術普及前無法想象的。

中方代表李可明的賦能物件是從北宋傳承至今的汝瓷。曾經,瓷器大多用來觀賞和把玩。到了大機器生產時代,生產方式變了,人們的生活變了,環境和需求變了,傳統手工業該怎麼變,才能得以存續?作為中國非遺傳承人,汝瓷“匠人”李可明不得不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特殊時期,中國印尼青年雲端說創新

汝瓷傳人李可明。

他的答案是:根據需求進行創新和開發,帶動裝置、工藝和產品的創新。經過摸索,脫胎於宋代執壺的酒器誕生了,帶重力感光功能的燈盒上架了,結合生肖元素的擺件花式登場了。與此同時,工匠們直播燒窯、開啟線上預售……他們發現,以往只存在於快消領域的那些概念,竟能與汝瓷這門千年技藝結合得如此緊密。

正如全國青聯副秘書長伍偉所說,疫情的壓力催生經濟發展新模式,新零售、直播帶貨、線上新型消費服務不斷髮展。換言之,創新與傳統的融合提供了無數可能。

03用數字化幫助青年成長

在青年代表阿曼達·斯曼均塔的發言稿中,一張圖片格外令人震撼。因為無法上網,在疫情期間,一位印尼小姑娘只能透過步話機和老師進行“遠端授課”。“印尼存在非常嚴重的數字鴻溝。”

特殊時期,中國印尼青年雲端說創新

專注於青年教育的阿曼達·斯曼均塔。

在澳大利亞從事程式設計工作幾年後,斯曼均塔回到印尼,很快注意到印尼青年普遍面臨的窘境:一方面,他們缺少網際網路企業僱主需要的技能;另一方面,他們對網際網路的價值有清晰的認知,河畔貧民區一座不起眼的破舊小屋,可能就是個小小的網咖。未來10年,印尼需要1700萬數字化人才,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年輕人的失業率非常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技能不匹配”。

這讓斯曼均塔看到了機會。她先後成立了三家公司,都以培養年輕人適應數字化時代為宗旨,講授程式設計和企業培訓等內容。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大量印尼年輕人失業,斯曼均塔成立了一家網路培訓機構,將培訓和資格認證從線下搬到線上。資料顯示,在疫情期間,印尼對IT和軟體類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一些初創企業甚至能得到大筆投資。斯曼均塔對未來充滿希望,她相信自己的培訓機構能夠為印尼提供100萬數字化勞動力。

疫情對傳統業態的衝擊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軌跡。對此,中國90後音樂人徐夢圓感受尤其深刻。音樂行業原本依賴現場演出,疫情發生後,徐夢圓開啟了直播之路,不時參加抖音音樂會、電音分享會等線上活動。他有些意外地發現,線上直播拉近了音樂人與粉絲的距離。

特殊時期,中國印尼青年雲端說創新

徐夢圓進行線上音樂直播。

“上半年,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只能待在家中。因為沒了頻繁演出的壓力,我有更多的時間靜下心來創作。”他認為,創新與傳承之間從來不是相互排斥的關係。為了打造“中國風”電音,他潛心鑽研,把古箏、笛子之類的傳統樂器融入電子音樂作品。他希望透過這種創作形式,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傳統文化和音樂。

04挽起手,向著更好的未來

貧困是全人類的敵人,追求美好生活是人們共同的心願。無論在中國還是印尼,脫貧都是個宏大的命題。過去5年即“十三五”時期,中國有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4.5%下降至2019年的0.6%。今年全面脫貧目標完成後,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有外國學者認為,對尋求擺脫貧困的新興經濟體而言,中國的減貧努力具有巨大的價值和作用。

在幫助農村脫貧方面經驗豐富的森加亞認為,在印尼,扶貧難點之一是農村人口獲取新技術的渠道有限,學習新技術的能力有限。克服這兩重障礙,首先要“瞭解當地文化和習俗”,然後一步步讓人們接受並傳播新技術。“這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較長時間的推動,農民才能過上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正如森加亞所說,印尼可以借鑑其他國家的科技道路,找到適合本國的技術,使其落地生根。斯曼均塔從自己的事業出發,表示“非常認可中國在兒童科技教育方面的工作”,印尼可以向中國學習如何開展兒童程式設計教育。在更廣闊的科技範疇裡,她認為,人工智慧是中國和印尼科技交流最有前景的領域之一。

特殊時期,中國印尼青年雲端說創新

印尼代表安德魯斯·森加亞擁有9家不同領域的公司。

遠隔萬里,兩國青年的思想在數字海洋中交匯貫通,彼此傾聽和理解。用阿斯羅拉舍勒副部長的話說就是,越是特殊時期,青年交流越有必要,“因為他們是社會變革者,具有戰略性的意義……未來五年、十年、十五年,他們就會成為領導者。”

前不久,中國駐印尼大使肖千在印尼最大英文報紙《雅加達郵報》上發表了署名文章《推動中印尼關係繼續破浪前行》。肖千認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印尼關係站在新的起點,迎來新的機遇。這也是對年輕一代的呼籲。今天,兩國青年應當像先輩們那樣挽起手臂,用共同的進步夯實友誼,為推動雙邊關係長遠發展盡一份力。

中國青年報 · 中國青年網出品

— End —

來源:共青團新聞聯播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78 字。

轉載請註明: 特殊時期,中國印尼青年雲端說創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