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2月22日電題:“焊王”是怎麼煉成的?
新華社記者姚子云
焊花四濺、火光閃耀……春節期間,黃髮明像往常一樣手持焊槍,對機器裂紋處進行縫合。
脫去作業服,他的手腕和脖子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傷疤。“這些都是平時電焊飛濺的火花燙傷的,最大一塊在腳上,比硬幣還大。”他說,有時在狹小的空間焊接,看著火星子往身上飛濺都沒辦法躲。
黃髮明是江西銅業集團有限公司德興銅礦採礦場鏟裝工段電焊組組長。30多年來,他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業內知名的“焊王”。
“其實剛開始焊槍都拿不穩,是組裡的‘菜鳥’,常常拖後腿。”黃髮明搓了搓佈滿老繭的手笑著說。
“礦山的大型裝置造價昂貴,給它們做‘手術’,一定要有一流的技術。”他暗暗下定決心,把自己“焊”在了礦區。
同事在焊接,黃髮明就湊過去學。散落在檢修現場的廢棄邊角料,成了他的寶貝,塞滿了他的工具箱。空閒時,他就拿著邊角料練手。“看著兩塊材料嚴絲合縫‘咬’在一起,很有成就感。”他說。
冬天的露天礦區,風吹在臉上像針扎,手凍得連焊槍都握不住;夏天,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背上太陽曬,臉上電弧火花烤,刺眼的光、嗆人的味,汗水浸透了工作服……為了把一個動作練規範,他常常一練就是大半天,吃飯時手都握不穩筷子。
多看、多學、多問、多練,幾年下來,黃髮明的筆記記了十幾本。經過無數次打磨,黃髮明不僅掌握了特殊焊縫的技術要領,還掌握了手弧焊、TIG焊等多種焊接方法,平焊、立焊、橫焊、仰焊等各式焊姿樣樣精通。
隨著焊接技藝日漸嫻熟,一些急難險重的活也落在他的頭上。“採礦屬於產業鏈上游,一旦機器受損停擺,換新件成本高、耗時長,將影響礦石採選、冶煉等下游環節。”黃髮明說,一些零配件動輒上百萬元,能夠安全延長裝置使用時間,就是創造效益。
有一次選礦裝置出現問題,黃髮明深夜接到電話來到現場。原來,直徑5米多的選礦裝置筒體出料端出現了一道長1.6米的裂紋。這臺裝置價值約3000萬元,每天能處理7500噸的礦石,需要儘快修復。
修復裂紋,最快捷的辦法是電焊。可修復這麼長的裂紋,焊接產生的高溫容易使筒體變形。旁邊的老師傅朝黃髮明使眼色:別白忙活,沒戲。
黃髮明卻泡在現場,最終拿出了一套方案。他改變以往大規模拆裝零件的慣例,只拆除部分零件,採用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接,背面加不同材質的墊板補焊,將變形減到最小,成功修復筒體裂紋。
在黃髮明看來,當代工人已經從苦幹向巧幹轉變,向知識型、創造型方向轉變。在學好焊接技藝時,黃髮明積極學習力學、材料學等知識,提升焊接工藝。
一個人,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為更好地發揮帶頭人作用,2017年,黃髮明牽頭成立“黃髮明創新工作室”,為礦場培養更多人才。2019年,黃髮明創新工作室申報了7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4項獲國家授權。2020年,黃髮明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