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喧譁的社交領域從來不缺新故事。
2019年10月底,映客用8500萬美元收購了陌生人社交軟體“積木”;11月,百度推出了匿名社交app“聽筒”,而騰訊則低調上線了影片美顏社交APP“貓呼”和真人語音直播交友APP“迴音”。
人生是一場有來無回的單程旅行,而孤獨是這場旅行中永恆的無解命題。當網際網路進入存量爭奪時,社交領域顯然還有足夠誘人的增長空間。於是BAT和數不清的中小公司,都瞄準社交領域,邁出瘋狂試探的步伐。但從社交巨頭騰訊到老牌選手百度,再到中小公司,總是一批產品激起一陣漣漪,又很快悄無聲息地沉到水下。
01孤島與孤島之間的距離曾經,作為社交巨頭的微信連線一切,網生一代們在微信上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然而當一個社交平臺存在你的家人、朋友、領導和老師時,keep real就變成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就像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裡寫到,“人生就是一齣戲,社會就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作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夠在觀眾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竭力表演。在人際互動中,不管個人具體目標是什麼,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
社交也許帶來的只是表面合拍,表面上看Z世代們的社交圈子被微信、微博等各種社交平臺瓜分,然而對他們來說,不管是被熟人、半熟人攻佔的朋友圈,還是“吃瓜聖地”微博,都無法滿足z世代們的表達欲,實現找到真我的願望。對z世代們來說,表達和社交已經不單單是人際交往的問題。
據《soulZ世代社交報告》顯示,接近一半的人認為傳統的QQ/微信不能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超過70%的Z世代使用者認為自己的朋友圈狹窄。
扮演好一個成熟自然人的角色,社交就要戴上面具。本我非真我,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極力構建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同時也將每個人變成一座座孤獨的島嶼。
網生一代們選擇逃向更大更寬闊的陌生人社交平臺,妄圖在陌生人身上找到“真我”,表達“真我”。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陌生人社交等於生理性社交”已經成為所有APP運營者、投資方,甚至是使用者的共識。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缺少地緣、血緣等更深的羈絆與連線機會,只能選擇更具有普世價值的社交標準。帶來的後果自然是陌生人社交軟體“風評被害”。
在速食時代,惡意也好,無意也罷,人們從來不憚向具有同類特徵的新鮮事物投以惡意的刻板印象。
新的需求出現了,於是靈魂社交app soul應運而生。
產品的出發點很重要。soul的創始人張璐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表示,soul的出發點是降低人們的孤獨感。就像這個軟體的slogan:“跟隨靈魂找到你”,主打“靈魂社交”,弱化顏值,將虛擬與現實完全剝離割裂開;透過做測試題來區分不同“星球”的使用者,從而實現匹配;不用使用者上傳的照片,而用系統虛擬圖片做頭像...soul實現社交動作的動作,一開始就和市面上絕大部分社交軟體不一樣。
在soul裡,你不必扮演誰或者成為誰。因為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是誰,擁有怎樣的外形條件,擁有怎樣的背景和社會地位。浮華拂去,留下的只有純粹的靈魂。這些靈魂被分類存放在不同星球,等待著與其他星球的相遇。
就像soul的某個使用者說,“soul讓我找到了一個溫暖又柔軟的角落,它沒有工作、學習和熟人的壓力,也不像其他社交軟體一樣充滿性壓力。它就是這樣緩慢又溫柔地治癒人心,讓人找到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每個人都可能是一座孤島,soul要做的,也是最本質的目的,就是真實地拉近孤島與孤島之間的距離。
02更自在的社交連結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為五層,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在SOUL橫空出世之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盛行的社交模式,都囊括在以微信為代表熟人社交產品,和以陌陌、探探為基於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存在代表的陌生人社交產品裡。當熟人社交場域很難滿足年輕人時,陌生人社交產品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邏輯很簡單,在人際關係愈加疏離,戀愛愈加艱難的今天,只要左滑右滑,或者開啟LBS功能,就能輕鬆實現看臉速配。這樣不好嗎?
顏值決定是否深入瞭解一個人的靈魂。在強關係的熟人社交模式下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完成的戀愛故事,這些基於生理需求而存在的陌生人社交app來滿足你。
然而soul卻反其道而行。使用者進入soul介面,要先完成一整套心理測試題,從而便於區分靈魂所在星球。在社交動作開始時,app會先匹配靈魂契合程度,隱藏顏值,最後才揭曉。
在soul的產品邏輯裡,靈魂的契合程度,才是社交能走多遠的決定性因素。
然而就像項飆談及現代人構建婚戀關係的變化時提到的概念「附近的消失」一樣:現在的國人對周邊世界沒有一種沉浸進去、形成一個敘述的願望和能力。
對生活在鋼筋水泥裡,“擰巴”得像鋼筋一樣的網生一代來說,他們愛好多元,渴望融入一些可以尋找共鳴的圈層,但同時又不想受到拘束,渴望一種用完就走的自由。在強社交模式下,透過不以社交為目的的社交,達到靈魂契合,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然而職場、學業上競爭激烈,社會壓力大,讓網生一代在本能上更需要社交,不止是荷爾蒙味道的社交。
站在風口,soul承擔了這樣的需求。
“有時候我覺得我自己不太需要交長期的朋友,只是需要找到一個短時間的傾訴物件。”一個souler這樣表達自己的“社交欲”,“可能在某一瞬間,我感覺和你找到靈魂共鳴,那我就可以和你聊上幾天。但幾天後可能不想聊了,那我們就江湖再見。”
很多使用者確實也沒有依靠社交產品建立長連線的需求。透過靈魂速配,soul幫助使用者有效消解心中的孤獨,而不增加已有的社交壓力。
聊天場景結束,關係就結束。
soul將場景是否切換的自由完全交給使用者,也為使用者開啟一個更為隨性和謹慎的篩選網路。在這方面,soul的使用者顯然擁有足夠的默契。
“可能會有一瞬間的不適應”,在描述聊天場景隨時切換的心情時,另一位souler坦言,會產生一瞬間的「心理落差」,“但soul的好處也是這樣。當你們無話題可聊的時候,你不會因為和別人建立起某個連線,就存在必須要尬聊下去的壓力。”
soul的此類連線模式讓使用者感覺「輕鬆不已」。現實社交已經足夠艱難,在熟人社交裡,很多人缺乏說斷就斷的勇氣,而soul做到的,就是賦予使用者更自在的連線模式。
當然,更自在的連線並不一定意味著「短連線」。站在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上,soul也為渴望建立一段更持久社交關係的使用者們提供了空間和機遇。
在soul的聊天對話方塊頁面,有可以被填滿的紅心。使用者聊天頻率達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將紅心完全填滿。填滿幾顆紅心之後,才可以點亮聊天主介面的字母「soulmate」,建立起soulmate關係,開啟專屬社交空間。
用遊戲邏輯,soul將原有的「長連線」式熟人社交的壓力轉換為獎勵機制和儲蓄機制。這裡任何壓力,也沒有門檻。不論想“隨時隨地說走就走”,還是建立一段更靠譜、更有契合度的社交關係,使用者都擁有這種自在,也是他們所渴望的東西。
soul牢牢掌控了這一點。或許,這也是在同類產品聊天到最後,總會淪為「加個微信吧」結局的大環境下,soul能夠保持較高使用者留存率的一個原因。
03社交本來簡單從熟人社交到陌生人社交,從社交強關係到社交弱關係。社交軟體的興起與沉寂,究其根本都是新一代網生時代年輕人的情感與社交需求在發生著變化。
如同當代生活中「附近的消失」,網生一代的社交圈層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斷裂。特有國情和環境形勢下造成的獨特社交形勢決定他們缺乏社交、逃避社交,卻也渴望社交。他們渴望滿足的,已經不單單是社交慾望,而是尋求自我認同,以及找到靈魂深處共同語言與興趣的soulmate。
於是,在soul的孤獨星球裡,有人會陪陌生人一起經歷喜怒哀樂;有人會聊起共同愛看的電影;有人將秘密留在廣場;有人會共情別人的不平遭遇。這些,都發自靈魂,不帶目的。
或許,無論是社交,還是社交產品,本來也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