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於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以下簡稱《規劃》)。根據這份檔案,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要明顯增強,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作業系統等關鍵技術要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為了達成目標,《規劃》重點提出要提升產業基礎能力,而由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慧化技術組成的“三橫”,成為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配套零部件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發力點。
在《規劃》印發後,《中國汽車報》記者第一時間獨家專訪了分屬“三橫”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解讀。
動力電池:
未來企業比拼三方面能力
要深入研究四大主材技術
“汽車電動化趨勢不可逆轉,與之相應,動力電池產業前景非常樂觀。” 中國電科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員肖成偉認為,“現在,我國新車年銷量約為2500萬~3000萬輛規模,按照《規劃》中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20%左右的目標,就是要達到500萬~600萬輛。這一體量對整個動力電池產業的推動作用將十分巨大。”他表示,這不僅僅意味著現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LG化學等在內的國內外頭部企業將迎來巨大的增長空間,行業其他競爭者也會擁有廣闊的舞臺。
在遠期市場目標的基礎上,動力電池企業應把目光集中到產品安全性、一致性、經濟性等現實問題上。
肖成偉強調:“從技術角度來看,對動力電池效能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據他介紹,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要想攻克難關,補齊短板,實現高強度、輕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的效能最佳化,少不了對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四大主材核心技術的深入研究。“對於規模化生產的動力電池,在成本可接受和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透過不斷進行技術迭代,產品的比能量、比功率、充電倍率等技術指標,每年實現3%~5%的提升是可以預期的。現在,電池單體的能量密度普遍能達到220~250Wh/kg,系統可做到160Wh/kg左右。同時,對高比能電池的技術開發也在持續進行,目前電池單體達到了300Wh/kg,系統達到了200Wh/kg,取得了很好的進展。”他表示。
“除新體系產品外,行業主流企業對規模化生產的動力電池材料體系的選擇基本上趨同,同時它們透過採用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的方式來進行戰略佈局,以期實現對成本的控制。這種背景下,企業之間比拼的是對產品安全性的把握,對產品經濟性的控制,以及對產品製造能力的掌控。”肖成偉指出,“工藝技術的進步,生產線自動化製造水平的改善,能夠提升電池產品的一致性和品質,從而為動力電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提供保障。”
電驅動系統:
改善電機失效問題成為關鍵
軟硬體協同攻關提升競爭力
“根據此前的規劃,我國新能源汽車配套電機的比功率是要從2010年的1kW/kg升級到2020年的4kW/kg。‘十三五’規劃的五年中,功率電子控制器功率密度(實際控制器產品)從6~8kW/L發展到超過20kW/L,裝車樣件功率密度突破30kW/L,SiC MOSFET基控制器功率密度突破40kW/kg,這個進展速度遠超其他行業。” 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路線圖組長、哈爾濱理工大學“頭雁”教授蔡蔚表示,“但我國在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元器件)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還相當大,不得不依賴進口,在產品競爭力上的差距也是有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機系統和電驅動產品以及企業較少。其中,改善電機失效問題將是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蔡蔚介紹稱,驅動電機50%甚至更高比例的失效源於絕緣效能,絕緣材料和相關工藝是行業“痛點”。電機向高頻方向發展,對絕緣系統的耐壓性、耐電暈、耐溫、導熱效能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需要追溯到上游絕緣材料、下游製造工藝等整個鏈條的協同研發。“電機、控制器及電驅總成的產業鏈需求,除了對功率晶片、封裝模組、控制晶片、專有電路和電容等弱項產生挑戰外,也提出了從設計模擬到控制演算法和軟體的迫切需求,要搭建自主可控的軟體架構,展開軟硬體協同攻關。”他認為。
在蔡蔚看來,要實現我國汽車電驅動技術和產品的持續進步,必須調動全產業鏈的積極性,大力提升關鍵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元器件水平。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世界級競爭力,要依靠電機系統和電驅動的核心研發供應能力。
智慧網聯技術:
跨領域融合意味生態系統重構
新安全議題值得業界高度關注
在《規劃》中,智慧網聯作為要攻關的核心技術被單獨強調,意味著以新能源汽車為載體的智慧網際網路技術、資訊物理系統架構設計、高精度地圖與定位、車輛與車外其他裝置間的無線通訊(V2X)、線控執行系統等跨界協同融合技術正成為“三橫”發展的另一個支點。
“智慧網聯技術推動多個行業實現跨領域融合,意味著生態系統的重構。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的智慧化可探索多種技術路線,但最終的選擇還是要以產品為導向,以市場為指標。” 國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首席技術官尚進認為,“在行業融合的特質下,智慧網聯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都應根據資源稟賦,明確自身所處的位置,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其中,整車企業要抱持融合的心態,積極下沉,藉助槓桿,有效地配置資源,快速形成適應於智慧網聯開發特點、有別於以往傳統汽車領域中鏈式發包的整體架構。”
對此, 地平線市場拓展與戰略規劃副總裁李星宇表示認同:“在新的業態中,整車企業與智慧網聯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應形成一種拼圖式的合作關係。智慧汽車技術的發展則應遵循漸進式路線,直接從低等級自動駕駛躍升到高等級自動駕駛難度太大。企業可以透過打造資料迭代閉環,為高等級自動駕駛積累進化的養分。”
此外,尚進與李星宇不約而同地強調了智慧網聯汽車技術和產品安全的重要性。“智慧網聯技術確實在走向‘專、精、尖’,也正因如此,汽車安全已超越傳統的主動安全、被動安全範疇。功能安全、資訊保安等隨智慧網聯汽車技術出現的新安全議題,同樣值得業內企業高度關注。”尚進稱。
文:馬鑫、見習記者張雅慧 編輯:龐國霞 版式: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