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一朝的儲位之爭(上):首先要保證我的兒子繼承皇位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噠噠的馬蹄至元元年(即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八月,歷時四年之久的蒙古帝國''第一屆大汗爭霸賽''終於落下了帷幕。在此次比賽中,紅方選手''漢地大汗''忽必烈成功擊敗藍方選手''蒙地大汗''阿里不哥,取得本次比賽的勝利並獲得冠軍獎品——''蒙古帝國汗位''。作為失敗者的藍方選手阿里不哥則遭到了身份降級的失敗懲罰,由''蒙地大汗''直接降級為忽必烈的階下囚並在兩年後就去見''長生天''了(可能是因為受不了這麼大的身份落差結果抑鬱而死,也可能是因為礙了別人的眼而被迫''昇天'')。不過對於忽必烈來說,取得汗位固然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但是他現在比較擔心的是在自己死後會不會還要舉辦蒙古帝國''第二屆大汗爭霸賽''。正所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萬一自己的後代到時候不爭氣在''第二屆大汗爭霸賽''中步了阿里不哥的老路該怎麼辦,那自己這一支不就應了''本以為是開始,沒想到是巔峰''這句話了嗎。忽必烈這種擔心如果放在中原王朝肯定會被手下的大臣笑話說這是杞人憂天,畢竟在中原王朝的政治傳統中只要有人成功奪得了皇位,那麼他的子孫後代就在繼承皇位一事上有著天然的合法性,誰要敢質疑這種合法性,那就是謀反大逆不道,是要誅九族的。不過可惜的是忽必烈繼承的是蒙古帝國的汗位,而在忽必烈奪位之前蒙古帝國的汗位世系就已經表明了汗位繼承的不穩定性,其中有父子相承的,比如成吉思汗和窩闊臺;也有兄弟相傳的,比如貴由和蒙哥。蒙古帝國前期的汗位繼承之所以會這麼混亂,其原因就在於蒙古帝國汗位繼承的四個要點:第一,大皇后(也就是正宮皇后)所生的兒子都擁有汗位繼承權;第二,蒙古帝國''幼子守產''(又稱''幼子守灶'',其中幼子必須是嫡幼子)的傳統;第三,大汗生前可以指定自己的繼承人;第四,忽裡勒臺大會所擁有的大汗推舉權。這四點如果根據在汗位繼承上所擁有的話語權的大小來排序的話,就是''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第四點''。其中,忽必烈最擔心的就是第四點,因為他為了奪得汗位已經得罪了很多蒙古王爺了,並且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已經得罪死了。等自己死後推舉新大汗的時候,自己這一支絕對是少數派,很有可能就被直接清除出局了,甚至都有可能不邀請自己這一支去參加。這對於忽必烈來說絕對是難以接受的,所以從其即位開始便已經在考慮如何確保汗位始終在自己這一支傳承的問題了。但是很明顯,蒙古帝國的繼承法則對解決這一問題起不到任何幫助,它不拖忽必烈的後腿,忽必烈都要感謝''長生天''了。不過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蒙古帝國的汗位繼承提供不了幫助不代表中原王朝的皇位繼承提供不了幫助。此時,中原王朝長期推行的儲位制度(即預立太子制度)便進入到了忽必烈的視線之內。

忽必烈一朝的儲位之爭(上):首先要保證我的兒子繼承皇位


忽必烈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的時候,忽必烈召見了被稱為''真公輔器''同知平陽路轉運司事張雄飛並''問以方今所急'',本以為張雄飛可能也要說一些關注民生、發展農業這些老生常談的事情。結果張雄飛直接來了一句:''太子天下本,願早定以系人心。閭閻小人有升斗之儲,尚知付託,天下至大,社稷至重,不早建儲貳,非至計也。向使先帝知此,陛下能有今日乎?''這句話一下便說中忽必烈的內心所想,忽必烈聽完後的反應是''方臥,矍然起,稱善者久之'',估計當時忽必烈的感覺應該就是茅塞頓開再加上恍然大悟吧。對於忽必烈來說,這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啊,預立太子制度一方面可以剝奪庫裡勒臺大會在皇位繼承上的話語權,從而保證皇位能夠一直在自己這一支系傳承下去;另一方面又可以將蒙古帝國汗位繼承中的部分內容吸納其中。因為忽必烈在此推行的只是中原王朝的預立太子制度,並沒有涉及到嫡長子繼承製(事實上,嫡長子繼承製即使在中原王朝的歷史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從而也儘可能的減少了一些頑固派對此的反對。不過事實證明,忽必烈現在所處的狀態和''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這句詩所描繪的狀況很相似。忽必烈好不容易解決了汗位(皇位)繼承的問題,接下來卻又要面對繼承人的問題了。據《史集》記載,忽必烈的大皇后弘吉剌·察必一共生了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朵兒只因病早夭,因此繼承人只能在其次子真金、三子忙哥剌、四子那木罕之中產生了,並且隨著大哥的早夭,真金、忙哥剌、那木罕也就相應的成為了嫡長子、嫡次子和嫡幼子。但是對於忽必烈來說,挑選繼承人的困難程度一點都不低於解決汗位(皇位)繼承問題的難度,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俗話說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三個兒子都是自己的嫡子,也都深受自己的喜愛。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這位''仁孝英明,睿謀果斷'',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的皇帝也開始患上選擇困難症了。種種跡象表明,真金、忙哥剌、那木罕三人都曾先後被忽必烈當作太子之位的最終人選予以考察。

忽必烈一朝的儲位之爭(上):首先要保證我的兒子繼承皇位


影視版真金首先便是嫡長子真金。忽必烈在即位的第二年(即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便加封真金為燕王,並''領中書省事''。之後在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的時候忽必烈設立樞密院,而真金則被忽必烈指定''兼判樞密院事''。此時的真金看上去似乎已經是大權在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其一方面可以透過中書省干預政治,另一方面又可以透過樞密院來干預軍事,但是忽必烈的存在使得真金只是在名義上同時掌握了軍政大權,也就是僅僅掛個名而已。比如真金雖然''領中書省事''還''守中書令'',但是主要政務還是由丞相負責處理的,真金的主要職責就是簽署敕令,也就是所謂的''署敕'',這就有點類似於現代君主立憲制下的國王。雖然從真金的職責來看,感覺他更像是中書省和樞密院裡面的一個''吉祥物'',但是能成為地位這麼高的''吉祥物'',也可看出忽必烈對於真金的重視。

忽必烈一朝的儲位之爭(上):首先要保證我的兒子繼承皇位


其次是嫡次子忙哥剌。對於忙哥剌曾成為忽必烈考察物件的一事,史料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根據一些線索還是可以推測出來的。史料記載中的第一個疑點是忙哥剌的封王時間。在他們三兄弟裡,忙哥剌的封王時間是最晚的,甚至比他的弟弟那木罕的封王時間都要晚。在上面已經講了真金的封王時間是中統二年,按照長幼順序來說接下來應該就是忙哥剌了,但忽必烈卻直接越過了忙哥剌在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先行加封那木罕為北平王,而忙哥剌則到了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的時候才被加封為安西王。奇怪的是,史書中並沒有記載忙哥剌曾因惹忽必烈不高興而受到貶斥。這就意味著忙哥剌到至元九年才被封王的原因不是因為忽必烈對其心生厭惡而故意拖延,而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忙哥剌也是太子之位的重點人選,忽必烈一直對其進行考察從而沒有急於封其為王。第二個疑點就是在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忽必烈正式冊封太子之後突然又加封忙哥剌為秦王(只加封了他一個人,沒有涉及其他王爺),但是卻沒有取消其安西王的王號,並且先後賜給忙哥剌螭紐金印和獸紐金印,使得忙哥剌''一藩二印,兩府並開''。忽必烈之所以會這麼做很可能是為了安撫忙哥剌,以防其因為失去太子之位而心生不滿。

忽必烈一朝的儲位之爭(上):首先要保證我的兒子繼承皇位


那木罕最後是嫡幼子那木罕。那木罕最大的優勢便是蒙古汗位繼承裡面的''幼子守產''一條,忽必烈的父親託雷之前就是作為成吉思汗的嫡幼子而繼承了成吉思汗的大部分斡耳朵、牧地和軍隊,並且在當年的忽裡勒臺大會上便有人利用這一習俗來為託雷爭取汗位,這些忽必烈也應該是都知道的。再加上父母一般都會疼愛最小的那個孩子,所以那木罕在忽必烈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雖然忽必烈自己在爭取汗位之時已經打破了蒙古帝國的汗位繼承規則,但是在選擇太子之時忽必烈也曾計劃按照蒙古傳統的''幼子守產''來確定自己的繼承人。《史集》中對此也有所記載:''合罕(忽必烈)在數年之前,當海都的軍隊還未擄去那木罕之時,曾無意中說出了由他繼承大位,這個熱望一直都存在他心中。''同時,忽必烈在至元三年加封那木罕為北平王之後,便讓其負責鎮守蒙古本土,也就是史書中所謂的''國家根本之地'',以應對''宗王海都構亂''。由此可見,忽必烈對於自己的這位嫡幼子也是十分看重的,直接讓其去鎮守國家的根本之地並''統領太祖(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除此之外,在《元史》中還曾將那木罕稱為''皇太子'',雖然只有一處屬於孤證,但也證明了那木罕在忽必烈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可能在一開始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忽必烈是比較看好那木罕的。從上述分析中便可以看出,忽必烈在至元二年左右確定下來要立太子之後便開始在真金、忙哥剌、那木罕三人之間進行選擇了。但是種種跡象表明真金、忙哥剌、那木罕三人都曾是太子之位的候補人選。然而太子之位只有一個,忽必烈必須在自己的這三個兒子中做個選擇。在經過將近十年的遲疑和考察之後,忽必烈最終確定了太子人選。至元十年二月,忽必烈正式下詔冊立嫡長子真金為皇太子,隨後又於同年三月舉行了隆重的皇太子冊封儀式。然而,透過上面的講述,我們可以發現真金在和自己的兩個弟弟進行對比的時候,似乎並沒有佔據太大的優勢,否則忽必烈也不會遲疑這麼長時間。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忽必烈最終下定決心要冊封真金為太子呢?同時,真金太子之位的確定是不是就代表著忽必烈一朝的儲位之爭結束了呢?未完待續…參考文獻:《元史》、《史集》等END圖片來源於網路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援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787 字。

轉載請註明: 忽必烈一朝的儲位之爭(上):首先要保證我的兒子繼承皇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