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上市成“大象”,但它的對手依舊還是一群猛獸

作者:歪道道

10月24日外灘金融峰會上,馬雲透露了已經確定的螞蟻上市定價—68.8元/股,程式碼也頗為醒目—688688。而且與以往不同,這次承銷商給外界口頭提供的指導價格,不再是一個價格區間,而是精確的數字,似乎更彰顯出上市主體的特殊性。

外界將此定性為全球最大規模的IPO。去年,沙特阿美石油上市時,最終融資的規模達到256億美元,打破了阿里創下的記錄,如今螞蟻金服兩地合計募集資金總額約343億美元,再次超越沙特阿美石油。一時間,A股、港股、戰投、螞蟻員工甚至所有阿里人群情激憤,好不熱鬧。

這不僅僅是一場造富運動,如馬雲演講所說,螞蟻金服將“建立一個真正屬於未來、屬於年輕人和下一代,屬於這個時代的金融體系",上市是實現這一願景的關鍵節點。

上市是螞蟻金服的一大步,與國際接軌的日程被提速,不過螞蟻金服囿於國際化的苦惱,此時反而越發凸顯了。承載著全球最大規模IPO的“光環”,螞蟻金服何時能真正走向全球,這值得思考。

歐美難“攻”,東南亞難“守”

螞蟻金服的全球化,反反覆覆提了有近5年的時間。2016年,公司將全球化作為未來十年發展戰略之首,提出要覆蓋全球20億使用者的發展目標;2019年年底,螞蟻金服全面提速全球化、內需、科技三大戰略,井賢棟稱會將更多精力放在全球化上。

可是,螞蟻金服的全球化進展並不如對外宣揚地那麼順利。

根據最新資料,螞蟻集團支付寶總使用者數超過13億,其中境外使用者近3億,境外營收佔4%~5%。這則訊息隱含了兩個關鍵點,一是,近4/1的使用者只貢獻了4%~5%的營收,境外營收過低;其實不止如此,螞蟻集團的境外子公司多數為虧損狀態,在媒體統計的6家境外重要子公司中,有4家在今年上半年處於虧損狀態。

二是,境外使用者似乎增長得頗為緩慢。阿里的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支付寶的國內年度活躍使用者超過7億,截至2018年12月31日,支付寶及其附屬公司的全球年度活躍使用者超過10個億。

在全球活躍使用者上,2018年從Q1的8.7億上升到Q4的10億,三個季度共增長了1.3億,假設按照平均每個季度增長0.43億,那麼境外活躍使用者不難算,大約在2.57億左右。這是截至2018年9月30的資料,對比最新3億的境外使用者,很顯然,近兩年的時間才增長了不到0.5億。

具體來看,歐美市場仍是螞蟻金服“難啃的骨頭”,而東南亞雖然人口多,有望直接進入無現金時代,可本土競爭卻越來越激烈。

據瞭解,在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印尼,螞蟻集團支援的電子錢包平臺Dana已經被當地競爭對手邊緣化;泰國最活躍的四個電子錢包中,TrueMoney背後有螞蟻金服支援,可其他對手的實力也不弱;至於越南、緬甸、尼泊爾,則直接釋出了禁令,支付寶被下架。

螞蟻金服在印度最為成功,阿里投資的Paytm在印度國內店鋪支付領域中佔據了50%的市場份額。

支付寶代表的支付業務只是在為螞蟻金服的海外市場打頭陣,往後要輸出的是金融科技,這也意味著會觸及到不同國家的金融監管。在歐美等國,顯然這一過程已經被提前了,有報道稱,特朗普政府正在探討對螞蟻集團和騰訊的數字支付平臺實施與國家安全相關的限制。

面對複雜的海外市場,出海的危機只會越來越多。

在海外“複製”螞蟻金服

螞蟻金服的海外業務擴充套件大致可分為三步,首先是產品出海,透過中國境外遊客開啟海外市場,讓海外使用者認識支付寶及背後的移動支付,其次和當地的合作伙伴打造本地支付類產品,最後目的是輸出螞蟻金服的整個模式。

簡單來看,這是在遵循螞蟻金服的成長脈絡,然而想要“複製”螞蟻金服很難,一個最核心的原因在於缺少類似阿里“電商+支付+金融”的完整生態。

支付寶脫胎於阿里的生態體系,線上線下、國內國際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包括淘寶、電商天貓、1688、新零售以及各類生活服務等等,這使得支付業務非常高頻。更何況基於使用者的消費行為大資料,才形成了完善的個人徵信資訊,進一步衍生出理財、信貸和保險等業務,改寫了傳統金融的遊戲規則。

一開始,我們看到阿里確實想透過投資海外電商平臺,將支付寶與之繫結,進而形成完整生態。2016年4月,阿里以10.2億美元收購東南亞電商Lazada約54%的股權,很快螞蟻金服宣佈與Lazada旗下的線上支付工具HelloPay合併。

而從2019年,螞蟻集團的投資開始從支付業務向多元金融轉化,比如投資消費分期公司、消費借貸產品以及O2O餐飲等等。

表面看,阿里和螞蟻集團的勢力,藉助分散的投資滲入到更垂直的金融領域,增強了對海外市場的控制。不過,這背後潛藏的一個事實是,阿里並沒有透過控股海外電商平臺,將螞蟻金服的模式成功複製過去,形成一個“巨無霸”式的生態帝國。而且在頭部電商的競爭中,反而有了落入下風的趨勢。

最典型的就是Lazada。早前,Lazada一直深耕東南亞,Tokopedia則專注東南亞的印尼市場,Shopee是後來轉向印度尼西亞,再拓展至整個東南亞地區,所以,最開始Shopee落後於另外兩家。

但根據最新資料,2020年Q2 Shopee 在東南亞市場的訂單量、GMV表現亮眼,調整後營收達到5.11億美金,同比增長188%,而阿里首次公佈了Lazada的資料,稱第二季度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100%,除此之外,其它資料仍秘而不宣。

Lazada後勁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核心在於兩點:一則,Lazada傾向於走品牌支撐的高階路線,Shopee則更親民,走的是C2C模式,東南亞地區大部分國家的人均GDP偏低,顯然後者更有價格優勢;二則,高管空降、頻繁換帥,再次體現了阿里對投資公司的控制力,只是對於境外公司,極易形成內耗,很多高層其實都被調了回去。

在國內,阿里崛起時,電商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今時不同往日,東南亞新興市場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跨界而來的風險

縱觀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出海,截至目前,能夠稱得上成功的只有TikTok,不僅因為產品風靡全球,更關鍵的是,TikTok真正進入並佔領了網際網路商業更加成熟的美國市場。

螞蟻金服也一直試圖撬開美國市場,可美國並沒有能夠被阿里控股的電商初創公司,更面臨著使用者對無現金社會的恐慌,一個新生的風險還在於矽谷科技巨頭悄然把手伸進了電商領域,也似乎將攪動移動支付的格局。

4月22日,Facebook 公佈了其史上第二大的一筆投資,以57億美金擁抱亞洲首富 Mukesh Ambani 旗下的印度公司 Jio Platforms,成為後者最大非控股股東。隨後又下注東南亞“超級應用”獨角獸Gojek,收購了 Gojek 旗下支付業務 GoPay 2.4%的股份。

谷歌的電商夢也重新被喚起,YouTube最近開始要求創作者使用YouTube軟體來標記和跟蹤他們影片作品中的產品,這些資料會被連結到谷歌的分析和購物工具上。

再加上一直作為競爭者的亞馬遜,Amazon Pay同樣不容小覷。

螞蟻金服在國內已經形成了一個“金融帝國”,可站在全球支付市場的角度,儘管佈局較早,也有成功的模本,但與谷歌、Facebook、亞馬遜正面交鋒,一個劣勢越發凸顯,就是隻有阿里及螞蟻金服尚未成為一個國際化巨頭。他們沒有分佈在全球各地的使用者,也就無法直接連線自家的支付及金融服務。

我們看到Google Pay、WhatsApp Pay、Line Pay等,都是基於巨頭的產品推出了支付業務。

以印度市場為例,根據印度線上支付方案解決商Razorpay出具的相關報告,Google Pay 在印度佔據絕對優勢,市場份額佔比約60%;沃爾瑪的PhonePe緊隨其後,佔比約25%;阿里支援的Paytm的市場份額則為6%。Paytm的主場線上下店鋪,阿里的優勢顯然不能發揮最大價值。

再比如泰國,泰國使用者網購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依賴社交媒體,51%的網購者透過社交媒體購物,92%的電商消費者會在購買前,使用社交媒體對產品進行檢視和對比。在這種消費習慣下,Facebook無論是開拓電商業務還是支付業務,似乎都有天然優勢。

當然,國際化企業所承擔的監管風險也大。WhatsApp就是因為基於社交軟體本身,在印度直接嵌入了UPI的功能,給使用者的財務資料帶來風險,所以被起訴,要求禁止WhatsApp Pay的推行。

是競爭繼續受制於阿里全球化的缺失,還是在白熱化的競爭中打破全球化的侷限?螞蟻金服的未來尚不能預測。但對於這隻龐大的獨角獸而言,我們可以給予更多的期待,上市將開啟其新的歷程。

歪道道,網際網路與科技圈新媒體。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資訊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50 字。

轉載請註明: 螞蟻上市成“大象”,但它的對手依舊還是一群猛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