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AWS Nitro和阿里雲神龍,京東造起了“京剛”

繼AWS Nitro和阿里雲神龍,京東造起了“京剛”

一直以來,虛擬化是雲計算領域的核心技術,其特色在於傳統物理機雖效能強大但部署不便且難擴充套件,而虛擬化則以軟體技術將硬體做資源切分,從而實現雲計算所謂的“彈性、共享”等優點,在成本、效率上表現不俗。

然而,隨著資料洪流不斷湧現,雲市場教育逐步拓深,大客戶把自己的業務搬到雲上,對核心資料庫的安全、隔離有硬性指標要求,對高效能也有要求,開始對傳統虛擬化提出更多渴望。

這種現實情況下,生產一個既兼具物理機的效能同時又能提供虛擬機器體驗的產品就勢在必行了。

不過,這種產品必須依託的是軟硬一體的虛擬化架構。在雲計算領域,目前AWS已經推出Nitro架構,阿里雲也已推出神龍架構(X-Dragon),二者均對虛擬化做了很好的底層創新。

發動虛擬化架構的“奇襲”

在雲計算領域,一直存在一種說法:只有電商公司才能把雲做好,這是因為天生的應對流量洪峰的基因所在。

儘管目前微軟、谷歌以及騰訊等已經在雲上做出了不錯的成績,但是AWS和阿里雲的成功似乎側面驗證了這句話的合理性。

眼下,巨頭京東正撕去自己電商公司的標籤,堅決走上技術轉型的道路。作為其技術輸出視窗的京東雲,默默研發硬核實力,構築核心技術護城河。

近日,經歷架構調整和品牌整合,京東科技旗下品牌京東雲正式釋出自研軟硬一體虛擬化架構—京剛,並聲稱“全面支撐第四代計算產品”。以此同時,京東雲還推出了高性價比的第四代雲主機。

這一重磅問世,意味著電商巨頭雲在“自研虛擬化架構”這同一賽道合流。業界注意到,“軟硬一體”和“自研”,成為了京剛架構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最大贏面。

繼AWS Nitro和阿里雲神龍,京東造起了“京剛”

如何理解“軟硬一體”?

雷鋒網瞭解到,虛擬化技術是雲計算最核心的技術,海量伺服器需要透過虛擬化的技術形成大的資源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京剛架構與傳統計算架構相比,打破了物理機和虛擬機器的隔閡,既保留了物理機的效能優勢,又具備虛擬機器的彈性資源優勢,秒級交付的特效能夠更好地滿足大中型企業高效能彈性計算需求。

“自研”能力上,京剛核心功能模組全部源自京東雲自研虛擬化技術,實現了專有場景晶片自主研發技術的突破。京剛智慧晶片的核心能力在於,實現使用硬體替代軟體完成核心虛擬化工作。

效能“跨界”,Nitro、神龍、京剛怎麼做?

一般而言,實現“軟體的硬體化處理”,是將這個硬體做成一個網絡卡,插在卡槽上,硬體層面還有一個層做在Bios之上,作業系統之下,負責硬體資源的切分。雲主機的效能擴充套件不需要佔用CPU資源,顯著提升效能的可擴充套件性。

這種方式為傳統企業應用上雲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

2017年, Amazon EC2 的研發負責人Peter DeSantis首次宣佈 AWS 在 EC2 架構的新演進——Nitro 系統架構,這次重磅釋出讓外界看到了這家巨頭的新選擇。在 Nitro 系統架構中,網路、儲存、安全管理及監控都從傳統例項中解耦,被遷移到專屬硬體中,這些功能都將模組化、微服務化,使其能夠快速遷移並且隨時能夠根據新的需求而演進。

阿里雲的神龍架構是透過一個PCIe的MoC卡(實際是一個包含CPU、記憶體、磁碟、智慧網絡卡的系統)把Hypervisor、帶外管理功能都解除安裝到這個卡上。MoC卡對外可以連線EBS儲存和VPC網路,透過virtio(一種半虛擬化的裝置抽象介面規範)訪問IO裝置,實現裸金屬和虛擬化同樣的擴充套件和管理功能,和現有云環境可以透過私有介面或Open API無縫整合。

京東雲的技術專家告訴雷鋒網:京東雲自 2019 年推出裸金屬雲主機後,一直緊跟伺服器行業軟硬體技術的革新。透過京剛智慧晶片實現網路和儲存資料的高速轉發和所有管理控制邏輯,並透過晶片加速引擎,將儲存、網路及所有管控面的功能都下沉到晶片中。

具體來看,京剛智慧晶片解除安裝網路轉發和儲存IO功能,讓硬體效能不受損,支援了業界標準的SRIOV虛擬化技術,保證裝置虛擬化無開銷;此外實現了雲原生的Virtio-Net和Virtio-Blk裝置模型,相容性更好;同時晶片級的硬體隔離技術,更加安全可靠。

而自主研發的智慧網絡卡,則是基於英特爾® C5000X-PL 和英特爾® 至強® D晶片,全面利用英特爾®FPGA的可程式設計能力,能夠大幅提高階口速度,提升網絡卡的業務靈活性,透過 FPGA 和至強 D 晶片協同來定製並最佳化網路負載。

“總體而言,京剛是京東雲第三代虛擬化技術的典型代表,它為雲而生,全面支援雲主機、裸金屬、容器。”京東雲技術專家表示,目前,京剛架構已經成功應用於京東618、京東健康疫苗預約與核酸檢測等業務場景,解決高峰值的效能瓶頸問題。

2020年京東618,京東平臺累計下單金額超2692億元,創下新高。面對數百億訪問流量、每秒數百萬次的高併發請求,數十億的實時訊息推送,承載京東集團核心業務系統的京東雲,順利實現幾百個上下游系統的精準協同,100%訂單雲上完成,全天核心服務不降級、零重大事故。支撐這一世界級挑戰場景的,正是基於京剛架構高彈性、高穩定和高效能雲主機。

從自研晶片、智慧網絡卡,到自研軟硬一體虛擬化架構,京東雲京剛打通了晶片、軟體與硬體的割裂,實現了更好的協同,透過計算架構的升級解決了效能損耗這一IT系統的難題,未來將在更多業務場景中提供媲美物理機的效能。

當然,從電商場景走向更廣泛的業務領域,是雲廠商的宿命。當前,數字化轉型依然是最大背景,“數字中國”的目標在2021年的兩會中繼續得到重申,政府、金融、能源等行業使用者將業務轉移雲上,這個長途中,我們勢必會遭遇5G和AI、IoT所帶來的資料洪流。而對效能更強的虛擬化平臺、雲主機產品的青睞也在得到驗證,核心業務、敏感業務的上雲需求正在被滿足,雲的優越性越來越走向大眾共識。(雷鋒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07 字。

轉載請註明: 繼AWS Nitro和阿里雲神龍,京東造起了“京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