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各種二維碼林林總總,為現代生活打開了方便之門。但對一些群體,也豎起了一排排“柵欄”。
以親身經歷為例:前幾天筆者乘飛機抵達深圳,機艙口排起長隊,挨個手機刷“碼”。其實,抵達前十多分鐘廣播即有刷健康碼通知,但年輕人靈活操作,上了歲數的乘客就有點手足無措,只能落地後排著隊一個個遞上手機請工作人員代刷,結果捱了半個多小時。
這樣的經歷,許多銀髮族並不陌生。看看半年來的新聞,老人因沒有智慧手機無法刷碼被請下公交車,農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去某地參觀因沒有健康碼被攔在門外等等,不一而足。一些地方為此設定“無健康碼通道”,關照使用老人機、無微信支付寶賬號、不會操作等群體,都能衝上熱搜。
網際網路+時代來臨,智慧化應用改變著國人生活。網路購物、外賣點餐、線上學習……數字化幾乎滲透到每個角落。雖然不少老年人也學會了發語音、搶紅包,但在移動支付、“共享”設施等網際網路深度互動領域卻不是樣樣都能趕上趟。線上掛號“掛”住了多少老年人,網路約車又讓多少老年人站在路邊乾著急……銀髮族面對“智慧”的尷尬和無力,應該得到足夠的關注。
智慧時代,不能成為老年人的“失能”時代。固然,銀髮族在新事物應用上的“步履蹣跚”,與這一群體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弱不無關係,但不方便學、沒有人教恐怕也是不爭的事實。相當一部分智慧應用一味追逐新概念,對“適老化”興趣不大。這是因為眼光狹隘,還是責任不足,或者其他什麼原因?
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在全國佔比為18.1%;而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僅10.3%。落差可見一斑,數字鴻溝實際上已經形成。老年是每一個人的“明天”,對這一群體如何扶上“碼”送一程,諸君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