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國之重器 閃耀世界舞臺——記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解碼“新動力人群”】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光明日報通訊員 耿鳳娟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在中國裝備製造業領域,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濰柴”)堅持自主創新,在發動機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研發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技術,一舉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突破電控核心技術壟斷,給發動機一顆奔騰的“中國芯”;讓高階液壓技術落地中國,化解“鎖喉之痛”。

在濰柴邁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在濰柴鍛造國之重器的科技創新路上,湧現出一大批敢為人先、銳意創新、無私奉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以“三高”試驗隊、電控技術團隊、林德液壓團隊為代表的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將科技報國作為畢生信念,用青春和生命詮釋了當代中國青年的價值追求和崇高使命,在科技創新主戰場上擎起了“中國智造”大旗。

鍛造國之重器 閃耀世界舞臺——記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資料圖片

  1.做世界上最好的發動機

“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我們必須放棄一切幻想,加快自主開放合作研發程序,用‘一天當兩天半用’的效率,像‘瘋子’一樣,夜以繼日攻克科技難題,突破一批別人拿不走的核心技術。”這是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常常掛在嘴邊的一段話,也是激勵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拼搏奮進的動力之源。

2005年,我國第一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藍擎”動力在濰柴誕生。為了推動“藍擎”儘快批次生產,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在行業內率先開展“三高”試驗。“三高”試驗是指在高溫、高寒和高原區域的極端環境下進行發動機的各項效能測試,對發動機能否第一時間搶佔市場至關重要。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發動機。”“三高”試驗隊隊長呂文芝說。15年來,這支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由優秀青年科技人員組成的“三高”試驗隊,一次又一次在最艱難的極限環境下采集資料、捕捉問題、排除故障,尋找動力總成的最佳平衡點。他們像科研“瘋子”一樣追求極致,為了做世界上最好的發動機而不懈努力。

茫茫戈壁,巍巍崑崙,冰雪兩河。“三高”試驗不僅檢驗著發動機的效能,更檢驗著團隊的意志。

鍛造國之重器 閃耀世界舞臺——記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成員在做試驗。資料圖片

每年最熱的時候,新疆吐魯番的火焰山,空氣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地表溫度高達82攝氏度,熱浪襲來,令人喘不過氣來。為了獲取在極限高溫環境下的發動機試驗資料,“三高”試驗隊在這裡一待就是一個多月。

每年最冷的時候,凌晨四五點鐘的黑龍江黑河,灑水成冰,“三高”試驗隊卻堅持在這個時間段做試驗,因為這是檢驗發動機低溫效能的最佳時間。幾個小時下來每個人的手指都凍得通紅僵硬,疼痛難忍,但是他們卻為資料而雀躍。

如果說高溫和高寒考驗的是人的意志,那麼在高原上不僅要考驗隊員的意志,更是挑戰生命的極限。

為了獲取更精準的資料,他們主動將發動機高原試驗從海拔4100米提高到5200米。為了能夠得到整車執行的第一手資料,他們常常連夜跟車進行車輛路譜資料採集,分析總結髮動機常用工況,根據不同執行工況資料進行發動機系統最佳化;有時為提高試驗效率,他們甚至在高溫、高原、高寒間連續作戰,遭遇過地震、冰雹、強沙塵暴等生與死的嚴酷考驗。

鍛造國之重器 閃耀世界舞臺——記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對標世界一流,濰柴“智造”最好的發動機。新華社發

2011年10月14日,團隊中的三位戰友豐東旭、於超、趙蒙生,在進行高原試驗途中,把青春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青藏高原。面對犧牲,“三高”試驗隊沒有停止腳步,他們擦乾臉上的淚水,強忍著失去戰友的悲痛,繼續沿著他們走過的路,去完成他們未完成的事業。

無奮鬥不青春。自“三高”試驗開展以來,1000多名青年科研人員參與其中,累計開展2100多天的特殊環境試驗,行駛里程達200多萬公里,先後完成260個發動機品種、幾十萬組資料的採集整理和標定工作,申報各項技術專利90多項,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涵蓋機型最多、試驗環境最苛刻的發動機執行資料庫,為中國內燃機行業打破國際壟斷、超越世界一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2.讓發動機擁有“中國芯”

每每走過轟鳴的濰柴發動機,袁藝的心跳就會不自覺地跟跑起來。

她的丈夫趙中煜,是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的一員。他帶隊攻克發動機國產化的“卡脖子”問題——電控系統,造出在全球動力版圖上跳動不息的“中國芯”。遺憾的是,3年前,趙中煜因病倒在了崗位,再也沒有起來。

自主電控系統是發動機的“大腦”,業內人將其稱為“中國芯”,長期以來一直被國外壟斷,是國家亟須突破的一大難題。早一分鐘突破,就能夠早一點為民族動力裝上“中國芯”。也正因為這樣的責任感,2008年,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受命自主研發高壓共軌電控系統(ECU),蹚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的創新之路。

當時,青年博士趙中煜剛剛入職濰柴,在火車上接到電控所同事的諮詢電話。5個多小時的車程裡,他一直不停查資料,研究解決方案,一到濰坊就急匆匆地去了工作現場。

這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無基礎、無技術、無人才。到底有多艱難?只有親歷者才最清楚。技術展會上,向業內專家諮詢,被簡單應付;沒有任何經驗參考,只能翻看英文手冊……無數個不眠之夜,一次次被推翻重來,年輕的隊員們爭分奪秒、大膽探索,從最基礎的程式碼編寫到軟硬體的整合,再到最終整車系統驗證,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世界一流的電控開發方法和工藝流程。

2010年加入電控研發團隊的秦濤清楚地記得,在20輛車的試驗中,油耗高、老亮燈等問題反覆出現,大家幾乎崩潰。

一輛輛跟車!負責試驗的趙中煜作出決定。從東北到新疆再到廣州,大家一路吃住在大貨車上,一跟就是半年。問題一個個化解,客戶也一個個從懷疑變成了點贊。

2012年,中國首款高壓共軌電控系統批次上市,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濰柴發動機擁有了名副其實的“中國芯”。

在中國市場,濰柴發動機的價格高於歐美主要競爭對手10%,市場佔有率仍遙遙領先,重卡領域市場佔有率超過30%。“目前我們自主開發的電控系統,在技術指標與效能表現上,都不比國際巨頭差。”秦濤自豪地說。今天,“中國芯”的市場配套量已超過60萬臺,基本替代了進口。一臺臺發動機裡凝結著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的心血。

  3.破解高階液壓“鎖喉之痛”

“得液壓件者得天下。”在工程機械領域內有這樣一句話。對中國裝備製造業來說,高階液壓件長期依賴進口,國外供貨商的一次打壓或限購,就會使國內企業陷入半停產狀態。如此脆弱的產業鏈,讓中國動力人扼腕嘆息。

2012年,濰柴併購了全球高階液壓技術領導者——林德液壓。為推動技術落地,濰柴組建液壓團隊赴德國交流,青年液壓工程師楊國璽就是其中一員。

初到德國,迎接他們的卻是冷漠的敷衍。原來,附近的一家工廠被日本企業收購,兩年後日本人帶走了全部技術並將當地工廠關閉。中國團隊成員沒有因對方排斥而止步,透過不斷溝通,不斷提高中國業務量。與此同時,濰柴宣佈將在德國建立林德液壓新工廠,德方被濰柴發展產業和合作共贏的誠意感動,改變態度,雙方開始了真正的技術合作。

為實現林德液壓產品在國內的快速配套,楊國璽帶領中國團隊根據不同產品的特點,整理出了上百種模型,建立起三維模型庫,使得原本需要幾個星期才能完成的匹配工作縮短到了兩個小時。這個模型庫不僅在中國團隊中推廣,德國團隊也能共享資源。

2017年,為打造工程機械“黃金產業鏈”,濰柴啟動液壓動力總成專案,楊國璽憑藉自身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認真的工作態度被任命為中國團隊技術負責人,並立下“軍令狀”,要在一年時間內完成樣機驗證。很多人都認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楊國璽和團隊成員們“拼了”!

“人家發展到這個程度可以慢慢悠悠,我們必須跑起來!”楊國璽常給同伴們打氣,他自己也是如此。白天吃飯的時候,一手拿著捲餅,另一隻手握著滑鼠,直到深夜還在與德國工程師交流。在他的帶領下,整個團隊嘔心瀝血、廢寢忘食,與時間賽跑。

在國產化過程中,濰柴液壓團隊面對著國產供應商能力不足、國外裝置限售、同行惡意競爭等各種難題。越是難過的坎兒,越能激發鬥志。為儘快實現產品配套應用,團隊成員上工地、下礦井,除錯裝置、收集資料,全力滿足中國市場產品需求。

為了讓高階液壓在中國落地,他們拼盡全力。針對國內履帶式挖掘機市場的差異化需求,團隊成員在開發林德液壓系統時,對德國的傳統產品作了一些調整,特別在20噸級履帶式挖掘機主閥鑄造工藝上改動較大,受到了德方質疑。

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濰柴將自主鑄造生產的主閥樣件送到德國做耐久衝擊試驗。按照當前的行業國際標準,該類主閥耐久衝擊試驗的最高衝擊次數是280萬次,而濰柴生產的主閥樣件成功經受住了300萬次考驗,且沒有任何質量問題。

就在專案取得突破性進展後,楊國璽卻突發疾病不幸去世,年僅32歲。他用有限的生命,書寫了奮鬥的青春。在楊國璽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在高階液壓領域,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國之利器。

為有犧牲多壯志。一代代濰柴青年科技工作者,堅守著打造民族品牌的初心,迸發出科技創新的活力、生命力與創造力,硬是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創造了令人驚歎的奇蹟,留下了堅實的足跡,積蓄著向上的力量,讓“中國智造”走到世界動力科技舞臺中央。

  #光明人才微調查#

  【奮鬥的青春】260個發動機品種,2100多天的特殊環境試驗,幾十萬組資料的採集整理和標定……為突破“卡脖子”技術,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把“一天當作兩天半用”。無奮鬥不青春,你是否也有著難忘的奮鬥時光?

  @hyi123:作為一名醫護人員,今年和身邊的許多小姐妹們一起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出了一份力。雖然很累很苦很危險,但沒有一個人退縮。想對每一個人說,姐妹們都是最棒的!

  @阿信:自己高中時不好好學習,只好去讀大專,結果實習的時候才發現,只能拿到1000元的月薪。不甘沉淪的我決心拼命學習,每天熬夜苦讀,後來終於考上了本科。至今還記得知道成績的那一刻,開心得淚流滿面。

  @南方:認識一個姐姐,家庭條件非常不好。大學期間別人都是能玩就玩,她卻去做各種兼職,不僅不向家裡要學費和生活費,還不時寄錢貼補家用。努力的人運氣不會差,現在姐姐已經畢業了,並和一家大公司簽了約,相信她以後的日子一定會幸福起來。

  @滅火器:我想說說我的父親。他14歲的時候,家裡5口人,一貧如洗。在爺爺的安排下,他去學廚藝。剛開始做學徒是很辛苦的,基本就是打雜。18歲那年,爺爺去世了,父親更能吃苦了,攢了兩年錢,自己開了飯店,5年時間不僅給家裡新蓋了房子,而且又把兩個妹妹送出嫁。他總說,當下的苦如果有意義,就不算是苦。

  @表演李老師:當年參加藝考前下定決心,儘快減肥!後來堅持每天儘可能不吃主食,只吃瘦肉與低熱量食品,並堅持健身。就這樣過了兩個多月,暴減近20斤!

  (光明日報記者任歡整理)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9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374 字。

轉載請註明: 鍛造國之重器 閃耀世界舞臺——記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