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今日(8月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0年上半年全國消協受理投訴案件情況,相比去年同期,醫療器械類投訴上漲約40倍,哄抬物價、以次充好、拖延發貨等現象屢屢出現。由於出行受阻,更多消費者選擇線上消費,但在網遊、線上培訓、直播購物過程中,也遭遇退款受阻、虛假宣傳等問題。
據瞭解,今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561522件,解決437988件,投訴解決率78%,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79793萬元。
所有投訴問題中,售後服務問題、合同問題和產品質量問題仍是引發投訴的主要原因,佔投訴總量的70%以上。與2019年同期相比,售後服務雖排第一位,但比重有所下降,從30.5%下降至27.6%。合同類投訴佔比25.0%,超過質量類投訴21.2%,排在第二位。價格類排名近年來首次排在第四位,虛假宣傳排名第五位。
此外,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相較去年,消費投訴熱點也發生了改變。
售後服務、合同和產品質量仍是引發投訴的主要原因,佔投訴總量的70%以上。中消協供圖
焦點1
哄抬物價、以次充好 醫療器械類投訴上漲約40倍
今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商品類投訴247796件,投訴量居前五位的分別為食品、醫療器械、汽車及零部件、服裝、通訊類產品。
與去年同期相比,前十位類別中,醫療器械類、食品類、衛生清潔用品、房屋、傢俱同比上升較多。受疫情影響,醫療器械類投訴上漲約40倍,有關衛生、清潔用品首次進入商品投訴前十位,排名第十位。
疫情期間,衛生清潔用品、醫療器械成為剛需。部分經營者趁機哄抬物價、以次充好,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成為消費輿情和投訴焦點,其中醫療器械類投訴同比激增3948.1%,衛生、清潔用品同比增加147.4%。
消費者投訴反映的問題,一是部分不法商家哄抬物價,甚至同批次產品,短期內連續漲價;二是商家虛假宣傳,以防疫為噱頭,誇大或虛假宣傳普通口罩的防護功效,或者以普通一次性口罩冒充醫用口罩;三是防疫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部分經營者以次充好,銷售假貨、三無產品;四是發貨超時,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快遞未完全恢復運營,導致商家發貨慢,另一方面部分商家存在惡意砍單。有消費者在某網購平臺購買口罩付款後,商家無法供貨,引發群體性投訴。
焦點2
消費者因疫情取消出行 機票類投訴突出
因疫情影響,消費者取消聚餐、出行計劃,交通運輸、旅遊、餐飲服務等三項的投訴增加幅度較大,分別同比增長519.4%、210.9%、172.5%。
交通運輸服務中,航空機票類投訴比較突出。
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一是消費者因疫情影響而被迫退訂,商家不全額退款,甚至收取高額手續費;二是航空公司、旅行社客服力量不足、接聽不及時,平臺短期退改訂單過於集中無法及時處理;三是部分經營者故意拖延退款進度,消費者多次催問,經營者仍然拖延時間;四是國外航空公司退改政策由退款變成退代金券,甚至拒退票款。
消費者陳女士透過某平臺訂購了今年2月12日從福州飛往長春的機票,價格1442元。由於疫情,學校延遲開學,陳女士向平臺提交了退票申請,僅收到退款878元。陳女士認為平臺沒有嚴格執行疫情退票政策,違規收取退票手續費;其又聯絡了航空公司,但手續費返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陳女士向福建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投訴,要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經調查,消費者的訴求有事實和政策依據,被收取的手續費應當予以返還,經調解,消費者收到退款。
3月25日,消費者林女士等11人向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投訴。他們於2019年12月在當地旅行社參團到泰國旅遊,每人支付了現金2380元,總計金額為26180元,出發時間定在3月16日。受疫情影響,該團原定的3月泰國旅遊行程被取消,消費者要求全額退款,旅行社稱每人要扣除300元費用後才能退還。多次協商無果,內江市東興區消委會介入調解。
焦點3
租賃糾紛增多 租戶、房東均有投訴
疫情期間的防控措施,影響到部分房屋租賃合同的正常履行,導致出租方與承租方之間發生糾紛。
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一是房屋租賃中介借疫情上調租金,疫情期間消費者不方便尋找新房源,只能被迫接受續租;二是合同未到期經營者強制消費者搬離,對退租退費卻無任何解釋;三是疫情期間無法入住出租房,經營者仍正常收取服務費;四是房東投訴中介公司惡意不給或壓低疫情期間的租金,但承租人並沒有得到優惠。
2020年3月,湖北荊門市消費者劉女士向武漢市消費者協會反映,其透過某網路租房平臺租了武漢一套住房,該平臺官宣給因疫情不能返漢的租客退一個月房租。劉女士從1月23日回荊門一直到3月都沒有回武漢,但平臺一直不給退租。劉女士聯絡平臺,被告知補償物件的起始日期為1月23日,劉女士剛好符合退租條件,認為不合理,要求退還一個月租金。經武漢市消協調解,平臺為劉女士退還了一個月房租1200元並致歉。
焦點4
網購、網課等“宅經濟”成投訴新熱點
疫情期間,消費者更多選擇居家消費,網遊、線上培訓、直播購物等成為新的消費點,投訴量也顯著上升。
3月13日,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接到消費者佟女士投訴稱,其11歲的孩子未經家長同意,在玩遊戲時,使用家長的手機對遊戲賬號進行充值,共計21320元,希望遊戲公司可以退還充值金額。經過多次協商調解,遊戲公司最終同意退款16184元,消費者表示接受。
今年上半年,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共收到231件有關“開普勒星球(深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投訴。多名消費者集體投訴在該公司的公眾號購買早教課程,公司宣稱購買80節課累計打卡65次即可返還299元學費。後續消費者完成全部打卡任務後聯絡公司返學費,公司稱系統崩潰不能辦理。5月12日,公司發出宣告稱資金鍊斷裂,不能履行退還學費的承諾,只可給消費者兌換課程,消費者不同意,希望公司退費。深圳市消委會透過多種方式均無法聯絡到被訴方,故終止調解,並建議消費者向法院起訴。
直播電商購物也有不少“坑”。1月22日至24日,江蘇消費者王女士透過某直播平臺購買玉鐲,分四次共計付款1.58萬元。但隨後被告知玉石料開出翡翠太少改不出玉手鐲,當事人申請退款,但被拒絕並強行發貨。商家堅持“購買玉石原料本來就存在風險,開漲、開垮消費者應自行擔責。”但根據王女士提供的影片資料,主播在宣傳時承諾一定可以“開漲”。
2月中旬,有消費者透過某直播平臺花1500餘元購買三件衣服。收到貨後,發現其中兩件服裝與直播樣品完全不同,要求退貨遭到拒絕,消費者投訴到長春市消費者協會。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張暢 校對 李立軍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