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高效協同的柔韌性供應鏈呢,應該把握五個關鍵
疫情衝擊,推動了製造業供應鏈變革,製造業供應鏈出現了很多新思維,疫情後製造業供應鏈面臨很多新的發展趨勢。根據這些新思維核心趨勢,我認為疫情後建立高效協同的柔韌性供應鏈體系將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如何建立高效協同的柔韌性供應鏈呢,我認為要把握好以下五句話:
一是聚焦供應鏈體系;
二是提升供應鏈軟硬兩個實力;
三是推動製造業供應鏈的三個升級;
四是柔韌性供應鏈要具備四大特徵;
五是要發揮中國製造業供應鏈的五大優勢。
供應鏈體系不等於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的管理更多的是講“軟性”的,從資訊角度,從控制平臺上進行控制的,但是供應鏈體系包括“軟硬結合”的,包括供應鏈中所有企業,是一個廣泛性的功能結構。
圍繞著製造業供應鏈體系,從韌性供應鏈角度,我們要考慮製造業供應鏈的安全性,包括產業鏈的安全、物流鏈的安全、以及資訊鏈的安全;此外從供應鏈柔性角度,我們要提高供應鏈的敏捷反映能力,這需要以供應鏈智慧化為主線,以供應鏈高效協同為目標,來提升供應鏈柔性,讓供應鏈敏捷。
根據供應鏈體系SCOR模型,其中有采購、計劃、生產、配送、退貨五大要素,其中核心要素是計劃控制。目前跨國公司供應鏈的產業鏈佈局在中國,但是其計劃和控制就可能就在美國。雖然計劃更多的體現的是管理的“軟性”一面,但非常重要。當然供應鏈,“硬”的方面,如產業鏈佈局、物流運作等也是很重要的。
聚焦供應鏈體系,要求我們要圍繞著供應鏈體系模型,從整個供應鏈體系來考慮打造柔韌性供應鏈,不能僅僅從供應鏈管理角度上考慮。
基本措施:圍繞供應鏈體系建設,聚焦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與柔韌性,以SCOR模型供應鏈運作流程參考模型,把業務流程重組、標杆比較和流程評測等著名的概念整合到一個跨功能的框架之中,升級供應鏈體系,打造柔韌性供應鏈。
實施路徑:中國製造業供應鏈面對貿易戰與疫情衝擊,發現供應鏈國際物流服務體系、核心零部件供應風險、逆國際化與生產成本是極大弱點,要統籌施策,有針對性的補供應鏈短板。
透過此次疫情,我們發現在全球供應鏈當中的一個最大的短板是中國的國際物流。目前中國產品的出口佔世界第一,但海外貿易物流大部分是被外國物流企業所控制,那麼出口貨物如果物流的中斷我們無能為力。
除了國際物流的風險,國家也耗費了大量資金在核心零部件供應風險的控制上,包括晶片、作業系統等,目前都在推進。這是中國產業供應鏈的軟肋,也是美國舉全國之力制裁華為的重要武器。疫情後,我們一定要發揮我國獨特的社會主義優勢,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力爭在各類卡脖子的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中國製造業的柔韌性供應鏈體系,確保供應鏈安全。
第一個實力是供應鏈的硬實力,主要指實體產業鏈和物流鏈的實力。從供應鏈產業鏈角度,目前中國是全球唯一能夠生產聯合國工業目錄所有品類產品的國家,我國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全世界第二名美國、第三名日本、第四名德國、第五名印度工業產值加起來的總和。從規模上看我們已經很強大了;
第二個實力是供應鏈的軟實力,主要體現在供應鏈管控實力與供應鏈技術實力。這方面是中國的短板。很多產業鏈佈局在中國的跨國企業,其供應鏈的管控實力在國外。另外,供應鏈產品配套中我們還有很多品類產品技術水平落後,容易被卡脖子。如晶片。
提升供應鏈的兩個實力重點是提升供應鏈的軟實力。
基本路徑是透過推動技術創新,突破核心技術,保證高技術產品供應主導權;創造產業鏈綜合配套優勢,降低供應鏈綜合成本;完善物流服務綜合實力,來掌控供應鏈的產業鏈佈局主導權等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中產階級的購買實力也在快速提升,中國強大的購買力也是供應鏈實力的體現。透過中國供應鏈的全球採購需求,也可以提升供應鏈的主導權利。國內產品消費市場可以拉動國內經濟發展,國外採購需求可以吸引跨國企業在中國佈局。需求地在中國,供應鏈就難以搬走,從而提高供應鏈柔韌性。此外,降低生產成本(包括打造基礎設施、配套產業鏈、抑制資本炒作房地產等)也非常重要。
總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我們就不怕供應鏈的轉移,即便轉移後也會重新回來。
一是產業鏈核心技術升級:要透過技術創新推動製造業供應鏈體系升級。過去鏈主對供應鏈有一定的把控,但是其中核心零部件是控制不了的,那我們要學習供應鏈整合,推動自主創新,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
本來,隨著全球化發展,一個國家並不需要什麼東西都要自己造,要發揮比較優勢,誰有技術優勢就由誰來製造,透過供應鏈把有優勢的產品零部件供應體系建起來,但是隨著美國將中國作為競爭對手,隨著疫情後去全球化趨勢發展,我們必須要做到自己掌控自己命運,這也逼得中國什麼都要造。我們產業鏈技術一定要升級,把核心零部件、好的產品生產出來,打破依賴國外的情況。
二是物流鏈服務系統升級:物流鏈服務國內做的已經很不錯了,今後需要進一步發展智慧物流,提高物流標準化水平,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中國供應鏈的物流服務在國際化方面有巨大的短板,中國物流服務體系基本集中在國內,還沒有走出去,今後主要推動中國物流服務體系的國際化。
疫情之後更要加強中國物流企業走向國際的能力,要在中國產品國際化的連結方面起作用。建立與世界第一進出口大國相適應的中國物流服務體系。
三是基礎設施的智慧升級:基礎設施智慧升級就是新基建。目前世界進入智慧時代,數字化的虛擬空間也已經成為基礎設施,虛實融合也帶來了傳統基礎設施的智慧升級,為科研創新服務的基礎設施也需要升級發展,舊的靜止的基礎設施開始向智慧化方向發展。根據這一基礎設施發展新趨勢,結合疫情帶來經濟下行衝擊影響,中國政府提出了加大新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來對沖經濟下行風險,併為中國下一輪經濟在新的基礎設施上騰飛做出貢獻。
最近國家發改委明確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內容:
一是資訊基礎設施:主要是以資訊網際網路為核心,指基於新一代資訊科技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訊網路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資料中心、智慧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重點是: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當然,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將持續跟蹤研究。
柔韌性供應鏈的四大特徵,也就是一個健全的供應鏈3.0應該具備的特徵,包括:
強固:就是搬不走。
如何強固?前面說了,一方面,中國製造業供應鏈的基礎設施現在不可替代;另外,中國市場的需求在快速上升,自然而然,生產基地在中國便於服務中國,這個是具有強固性。
韌度:就要考慮到技術的升級,有一定的備胎。
抗風險:就是面對突發的社會性衝擊,要看社會治理能力。
此次疫情已經證明中國的治理能力沒有問題。社會性風險之外企業自身所面臨的外部衝擊的風險,企業也需要自己考慮抗風險能力。
敏捷:這是實現柔韌性供應鏈所必須要有的。
未來企業要打造柔韌性供應鏈,需要對供應鏈進行一個全面系統的評估,然後有針對性的來打造這4個特性,有針對性地進行升級。
供應鏈中產業鏈體系能不能被搬走和轉移,關鍵不在別人怎麼做,主要在於我們自己。只要中國人做好自己的事,發揮自己優勢,打造供應鏈韌性,提升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競爭力,在全球化的時代就不怕供應鏈會轉移。即使有的國家硬要去全球化,我們更不用擔心,即使這時候中國製造業轉移了,到了成本更高的國家重組不具備競爭力的供應鏈,由於發達國家重組的供應鏈不具備市場競爭優勢,也會在與我們的競爭中敗下陣。
從長遠看,我們要用常態的思維常態看待這一問題,從常態思維角度我們的供應鏈短板其實在疫情之前我們就已經有了,透過這次疫情更加清楚了我們的短板,如果再不引起警覺和注意,我們自己做不好自己的事情,那供應鏈搬走是必然的,這不是別人的政策問題,也不是別的國家支援供應鏈搬離中國的問題。
那麼,從我們要從自身角度,讓中國製造業讓供應鏈具有柔韌性,應該發揮如下五大優勢。
優勢一:成本窪地。
全世界的供應鏈、產業鏈搬到中國,最重要的就是成本窪地,我們要透過各種手段來保持它,這是最核心的優勢。如果成本窪地變成了高地,不管有沒有疫情,供應鏈都會搬走。
當然,成本優勢中的勞動力成本是一部分,這個優勢我們沒有必要堅持,因為中國人發展起來,我們不能夠再被剝削,也不能靠血汗錢來發展了,中國人的工資水平待遇應該提高。但是別的成本一定要降低,特別是房地產炒作一定要抑制住,環保要求也要實事求是,不要“一刀切”嚴控;我們還要透過技術水平提升、透過全產業鏈配套、透過一些產業向內陸縱深轉移來降低製造業各項成本等等。總之需要進一步降低中國製造業降低綜合成本來保持中國供應鏈成本窪地的優勢。
優勢二:勞動力綜合素質高。
這個優勢使我們目前的一個重要有事,也是還可以進一步提升的優勢。
優勢三:產業鏈配套。
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製造業中的不同產業沒有高低端之分,只有技術水平上的差距。不能再盲目的提出消滅低端產業的口號了。我們可以對技術落後的所謂低端製造業進行技術升級,讓它變成先進的製造業。
優勢四:物流低成本服務體系。
這一優勢要保持,但是也不能老“剝削”物流企業,倉儲成本、運輸成本、物流企業勞動力的成本也要考慮上升,要從綜合角度上透過提升物流服務水平,來降低物流服務業相對的成本,保持物流鏈成本優勢。
優勢五:基礎設施。
透過新基建,一定可以進一步拉大中國基礎設施跟全世界製造業產業鏈基礎設施的差距,讓我們的基礎設施的優勢進一步擴大。
總之,供應鏈能不能搬走,外部不是主要因素,立身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主要的。我們要有這個自信。如果我們做不好自己的事,沒有疫情,供應鏈也在逃離,有時候中國企業跑的比誰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