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港股疫苗第一股”康希諾生物(下稱“康希諾”)在港交所釋出公告,揭示新冠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結果,108名受試者全部產生顯著的細胞免疫反應。這也是全球首個新冠疫苗人體臨床資料被公佈。
摩根士丹利當天釋出研報稱,由於疫苗已有一期臨床資料並加速研發過程,疫苗成功率從早前預計的20%提升至60%,並可能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初獲批推出。
這是一個好訊息。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5月26日發稿,康希諾跌11.15%,以現價計算,該股已由歷史高位285.8元回落40%。
康希諾股價為何不漲反跌?業內人士推測,這與牛津大學同路徑的新冠疫苗研發受阻、公司持續四年的虧損現狀,以及未來新冠疫苗研發的不確定性有關。
喜訊頻傳
康希諾5月25日釋出的公告顯示,“Ad5載體COVID-19疫苗接種後28天可耐受,並具有免疫原性。健康成人中,對SARS-CoV-2的體液反應在接種後第28天達到峰值,接種後第14天產生快速的特異性T細胞反應。”
“Ad5載體COVID-19疫苗值得進一步研究。”康希諾表示。
此外,公告還顯示,在接種疫苗的108名受試者中,大多數不良反應為輕度或中度,且接種後28天內未報道嚴重不良事件。在康希諾釋出該公告的三天之前,該一期臨床試驗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柳葉刀》上。
該新冠疫苗由康希諾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聯合開發,採用基因工程方法構建,把編碼新型抗原的DNA序列透過基因重組的方式,整合進腺病毒的基因組內,從而送入人體。
由於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序列與SARS、MERA有80%-90%的相同之處,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新冠病毒的最佳抗原靶點序列在2月份即被迅速公佈。這也使得後續疫苗、抗體與特效藥物研發獲得重大進展。
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是該研究團隊的帶頭人,據微信公號“柳葉刀The Lancet”釋出的訊息,陳薇院士表示:“這些結果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試驗表明,單次接種複製缺陷型人腺病毒5型(Ad5)載體新冠疫苗在14天內就能誘導產生病毒特異性抗體和T細胞應答,這使其成為具有潛力的可以進行下一步研究的候選疫苗。”
但陳薇院士強調,“我們對這些結果應謹慎解讀。研發COVID-19疫苗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誘導免疫應答的能力並不一定表明該疫苗能完全保護人類免受SARS-CoV-2的感染。這些結果為新冠疫苗研發提供了積極前景,但距離該疫苗上市,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股價“過山車”
陳薇院士對一期臨床試驗的資料解讀表達了謹慎的積極。但是,康希諾股價卻出現異常波動。
在《柳葉刀》刊發一期臨床試驗結果的前一天,即5月21日,康希諾股價大跌13.03%;22日,盤中股價一度大跳水,最後收漲3.74%;25日,早間股價以大漲7.66%開盤,盤中又一度重挫逾20%,最後收跌19.59%;26日,收跌11.15%,以現價計算,該股已由歷史高位285.8元回落40%。
5月21日,康希諾即釋出公告,稱“本公司運營正常,並不知悉導致價格波動的任何明確原因,或任何必須公佈以避免本公司股份出現虛假市場的資料。”
據業內猜測,這或許是因為牛津大學的新冠疫苗試驗失敗,康希諾受到波及。
牛津大學的新冠疫苗與康希諾一樣,採用的均是腺病毒重組技術。5月13日,牛津大學發表了該疫苗的動物模型試驗結果。結果顯示,恆河猴注射疫苗後產生了抗體,接觸病毒之後全部感染,與沒有接種疫苗的對照組相比,從猴子鼻腔分泌物中檢測的病毒含量相同,意味著疫苗產生的抗體並沒有產生保護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牛津大學的新冠疫苗載體來自黑猩猩,因而預存免疫問題較小,理論上應該優於康希諾,但並沒有從目前的結果上顯示出來。牛津大學表示,新冠疫苗可能只有50%的成功率。
國信證券分析師張金洋認為,目前康希諾疫苗的未來仍存三點不確定性,一是免疫反應性的持續時間,需要後續更長時間的結果來觀察血液中各項免疫反應指標的變化;二是免疫反應性不等於保護性。目前尚無研究系統性評估新冠病毒抗體是否能幫人類對抗病毒的再次感染;三是預存的腺病毒反應性問題如何解決。
不過,張金洋表示,該試驗結果完整,顯示出疫苗的耐受性,也顯示出免疫反應性,資料為後續的研究和後期臨床打下良好基礎,“前景充滿希望,但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此外,康希諾的持續虧損也值得注意。目前,康希諾成立逾10年,在研的16種疫苗產品均未實現上市。大量的研發投入導致公司連續四年虧損,2016-2019年前三季度,虧損額分別為4985萬元、6445萬元、1.38億元以及9347萬元,累計虧損3.46億元。與此相對應的是,公司投入的研發費用在逐年增加,分別為5163.34萬元、8941萬元、1.24億元、9983.73萬元。
2019年3月,康希諾赴港上市,成為港股“疫苗第一股”。如今又開始轉戰科創板,2020年1月,康希諾正式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並獲得受理,擬募集資金用於新型疫苗產能擴大與新疫苗產品研發。
三期臨床或成困難
疫苗上市前需經過一期、二期與三期臨床試驗,一期一般用少量人數,初步觀察接種疫苗後是否安全,能否產生抗體,二期物件增至幾百人,主要研究和評估不同劑量、針次、間隔時間的療效差異,三期臨床實驗物件擴大到幾千人,在大樣本情況下進一步觀察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目前,業內人士普遍擔憂三期臨床試驗能否順利進行。因為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發病率低,難獲得常規支援批准上市所需要的三期有效性資料。
疫苗專家陶黎納在接受北京商報採訪時表示,“從目前來看,新冠疫苗在國內做三期臨床是無法獲得預期結果的。”國內企業可以到疫情流行區開展三期臨床,這需要當地配合,需要一定的時間。此外,進度最快的企業可以等待其他疫苗的三期臨床結果。如果其他疫苗確認能夠預防病毒,且明確達到保護的標準(比如抗體水平和細胞免疫水平),我國疫苗可以參考這些標準來批准上市。
針對這些新冠疫苗研發路上的難題與挑戰,在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康希諾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朱濤博士提交三份提案,建議加快新冠疫苗註冊,保障疫苗供應;落實新冠疫苗國際合作,促進中國疫苗參與國際臨床研究;支援建立創新應急疫苗技術平臺。
朱濤博士表示,新冠疫苗要開展國際三期臨床,需要組織協調好申辦方、研究者、CRO(合同研究組織)、分析實驗室等,更重要的是,需要臨床試驗所在國和中國藥監部門對接,來統一或者互相認同各種臨床方案,使最終的臨床試驗結果進入審評時能被認可。
“這樣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才能完成。單獨靠一個企業走出去在短期內很難完成,新冠疫苗樣品、臨床血清、資料在各個國家如何流轉,也需要統一考慮。”對此,朱濤博士建議,在國際三期臨床階段,國家在資金,物資,人員等方面,給於足夠強度的支援,以滿足所需的大量資源。在疫苗的科研階段和產業化階段,科技、工信、發改等部門給與大力支援。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