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供應鏈的運轉暢通問題,正受到廣泛關注。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的大前提下,疫情防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錯位,將帶來供應鏈區域性“堵點”和“斷點”,勢必威脅供應鏈執行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而支援供應鏈有效運轉的廣大中小微企業,處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面臨經營週轉和技術升級兩個層面的流動性壓力,急需打造適宜的供應鏈金融生態,推進實現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復工達產。
供應鏈金融,圍繞核心企業有效管理資金流、貨物流和資訊流,提升供應鏈上中小企業信貸可獲得能力,是一個面向供應鏈所有成員企業的系統性融資安排。據中介機構推測,未來六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複合增長率約5%,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20萬億元。供應鏈金融在我國並非新鮮事。多年之前,我國產融兩界就已經積極研究推進供應鏈金融業務。本次疫情發生後,供應鏈金融尤受市場關注。其背後邏輯在於,因疫情防控引發的業務停擺,使得大型企業集團供應鏈運轉的有效性受到了威脅,進而促使核心企業必須關注供應鏈生態的健康和迴圈,支援中小微企業融資,緩解流動性壓力。同時在探索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過程中,核心企業發現可以參與供應鏈金融而獲利。因此,疫情發生以來,圍繞著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正加快推進。
但在實踐中,要形成運轉有效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也並非易事,主要難點在於缺乏系統有效運轉的供應鏈金融生態。
一是缺乏完整強大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供應鏈金融必然要建立在資金流、貨物流和資訊流的完整性的基礎之上。目前,金融市場上的各種供應鏈平臺,幾乎都沒有圍繞核心企業,將供應鏈上的資金流、貨物流和資訊流資料進行有效整合,因而由此衍生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僅僅是解決了供應鏈區域性流動性問題,尚未觸及供應鏈的有效管理。
二是缺乏創新進取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過去幾年的供應鏈金融實踐已經充分表明,我國多數金融機構還停留於依靠第二還款來源來續做供應鏈金融業務;有些則是機械地照搬核心企業、應收賬款的概念。須知,供應鏈金融的核心要義基於商業可持續原則。實際上,供應鏈金融想象空間巨大,既有應收應付,也有或收或付,基於合同訂單,都可以成為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物件。
三是缺乏細節支撐的供應鏈金融政策。通常,供應鏈金融業務,往往涉及資料分析、信用限額、黑名單管理、權益質押流轉、資金融通、商賬追收等多個環節,涉及不同金融領域,需要中央和地方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援。但現行供應鏈金融政策仍過於寬泛,較難在細節上鼓勵推動供應鏈金融真正破局。
目前看,要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圍繞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加快構建供應鏈金融生態,推動打通供應鏈堵點,連線供應鏈斷點。一是積極支援大型企業集團利用區塊鏈技術、大資料技術、風險管理技術等,有效整合資金流、貨物流和資訊流,建設適合自身經營特色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二是有效引導金融機構破除經營慣性思維,圍繞供應鏈資金需求特點,研究推出適合的金融產品與工具。三是大力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加大供應鏈金融政策供給,圍繞供應鏈金融業務各環節,細化金融政策供給,推動供應鏈金融管理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