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魚類在產卵時更易受水溫上升影響 或無法自我繁殖

外媒稱,對全世界的魚類來說,全球變暖看起來將是一個比科學家最初認為的更嚴重的問題:一項新研究顯示,當魚類正在產卵或處於胚胎階段時,它們更易受水溫上升的影響。

據美聯社華盛頓7月2日報道,發表在2日出版的《科學》週刊上的一項研究稱,在估計到本世紀末人類會引起中等程度氣候變化的情況下,世界上的海洋、河流和湖泊對全球大約40%處於產卵或胚胎階段的魚類而言將顯得過熱。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滅絕,或被迫改變生活和繁殖的方式及地點。

生物學家此前僅對成年魚類進行了研究。在作出類似的氣候變暖程度估計的情況下,2100年將有大約2%到3%的成年魚類處於水溫過高的區域。科學家說,因此,上述新研究方法的運用就魚類的未來揭示了一個此前未知的問題。

在最糟的氣候變化情景下,遭遇麻煩的魚類比例數字將驟增至60%。但一些科學家認為,出現最糟氣候變化情景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該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漢斯-奧托·波特納說,魚生命中這些脆弱時期讓其成為魚類未來健康的“瓶頸”。去年一場被稱為“溫暖水團”的海洋熱浪導致阿拉斯加各處河流中大量正在遷徙的鮭魚死亡。研究報告第一作者、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弗萊明·達爾克說,這場海洋熱浪還摧毀了鱈魚卵,顯示了一個氣候變暖的未來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美國拉特格斯大學生態學家馬林·平斯基說:“正在產卵的魚類和魚類胚胎對水溫上升最為敏感,這意味著魚類種群將無法自我繁殖。如果魚類不繁殖、沒有後代,那我們就沒有魚和漁業了,我們的盤子裡也就沒有魚了。”平斯基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對該研究表示讚許。

達爾克和波特納對694種魚進行了研究,發現可能受水溫上升現象影響最大的一些魚包括阿拉斯加鱈魚和一些知名魚種,例如紅大麻哈魚、褐鱒、狐鰹、梭魚和劍魚。

波特納說:“我們讓溫度變化得越多……我們失去的人類生活的自然基礎就越多,包括來自海洋的食物。”

達爾克說,當水溫對產卵而言變得過於溫暖時,這些魚類仍有可能轉移至水溫較低的地方或選擇其他時間產卵,但這樣做並非易事。

達爾克說:“對許多種群來說,這可能都意味著諸多問題”(編譯/杜源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893 字。

轉載請註明: 研究發現:魚類在產卵時更易受水溫上升影響 或無法自我繁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