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兩年,美國對華為的鉗制越來越緊。前些年一直悶頭搞公司的任正非基本上不見媒體,現在迫不得已,短時間密集接受了很多很多家媒體的採訪,這些內容編輯成冊,足足有八大本。
以前這些訪談比較分散,合起來看,主題還是很聚焦的,比如談美國,談特朗普,談晶片限制,談女兒,談華為的歷史和未來,談華為的價值觀……
這些訪談也讓他吸粉無數,因為任正非話說得很實在,戰略說得很清楚,困境也擺得很明白,不過讓人意外的是,他用了很大篇幅,跟很多媒體說起自己的心病——居然不是華為目前的困境,而是發愁中國的基礎教育。
在華為總部的接待大廳裡,也有一個宣傳片,解說詞是,“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才有工業的強大。只有長期重視基礎教育,才有產業振興的人才土壤。讓教師成為最偉大的職業,成為青年的嚮往。”
為啥任正非這麼關心這事呢?他是這麼說的,“我們國家修橋、修路、修房子……已經習慣了只要砸錢就行。但是晶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02
按他的理解,創造可以分為三種:理論創造、工程創造、市場需求的創造。
“中國在工程能力上的創造是很強的,但在理論創造上很弱,像數學、物理這樣的基礎學科有了突破,才能轉化成為新技術,才能做出新發明”,他還舉了自己公司的例子:
“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Arikan教授發表這篇論文兩個月後,被我們發現了,我們就開始以這個論文為中心研究各種專利,一步步研究解體,共投入了數千人。十年時間,我們就把土耳其教授數學論文變成技術和標準。我們的5G基本專利數量佔世界27%左右,排第一位。”
能搞出5G,但寫不出Arikan那個水準的數學論文,這是任正非比較擔心的事。
尤瓦爾·赫拉利在自己的大作《未來簡史》裡有一個判斷:現在大多數人已經沒有了戰爭價值,未來也會喪失經濟價值。
他說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原來的戰爭中,兵力一直是很重要的勝負手,但現在真要打仗,大多數人可能除了當炮灰沒什麼實際用處,現代戰爭的技術含量太高了,一般人培訓兩天估計搞不定,未來人工智慧大行其道,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勞動力”的價值。
任正非也是同意這樣的觀點的,他覺得,終結中國製造的更可能是人工智慧,如果一個工廠幾個人就管了,機器也沒有罷工、社保、休假這些問題,那開工廠時,便宜的勞動力就真不是一個決定性因素了。
所以在被問到華為的下一個目標時,任正非一點猶豫都沒有的說:
人工智慧。
這樣的智慧時代一定會到來,所以現在盲目的人口紅利化可能是錯誤的,想保持未來的競爭力,就得搞教育,“人工智慧就是統計學,計算機與統計學就是人工智慧,但中國目前在在數學中的統計學等基礎學科上的重視不夠。”
這一點,其他科技巨頭也贊同。
馬雲自己不是理科生,但他說,未來30年是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時代,越是在快速發展的應用時代,越是要注重基礎科學的研究:
馬化騰自己是工科專業出身,說的更直接:
“移動支付再先進,沒有手機終端,沒有晶片和作業系統,完全就像沙灘上建立起來的樓房一樣,你是沒有任何實力的。”
03
他們為什麼不停的重複基礎學科怎麼怎麼重要呢?
因為感受更深吧,華為已經是國內科研水平top級的公司,仍然有大量關鍵環節和零部件受制於人。
不說晶片這些高精尖的東西,在機械裝置、化工、醫藥等領域,還有大量的核心技術我們沒辦法觸及到。
舉個例子,我們坐飛機託運了行李,在取行李的時候只看到行李被源源不斷送到一圈傳送帶上,背後有一整套裝置以及人工操作的中央控制室。
但這整套的裝置,只有傳送帶和滾筒這樣簡單的配件是國產,核心的軸承、控制器乃至於配套軟體都是進口的:
其他工業領域情況也差不多,比如說生產電容器用的陶瓷粉料,按說陶瓷還是中國發明的,但這種高精材料咱們還是不行,日本廠商佔據了大半的市場份額:
資本市場炒作“國產替代”概念也非常火熱,這一個月內就有三十幾篇證券研究所的報告標題裡有“國產替代”一詞,涉及的行業有輕工、機械、化工、電子、國防、醫藥等,幾乎是全部工業領域。
說句扎心的真相:研報多恰恰說明國產尚未替代的產品多如牛毛。
以前還有句話叫“填補國內空白”,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像四十年前,中國市場全是日本家電,沒過幾年,成了國產家電的天下,現在誰還討論家電的國產替代呢?
電視冰箱是比較好搞的,在材料、晶片、發動機、控制器這樣的核心技術,短時間還真是搞不定。
04
問題出在哪兒?
中國的頂尖人才,都不太願意搞基礎學科。
究其原因,做基礎研究不賺錢,這些年大學生選專業都以就業和高薪為導向。幾年前在《奇葩說》裡,出身清華的高曉松直接炮轟清華學霸愧對清華教育。
“名校是鎮國重器,不是用來找工作的。”他說的沒錯,但一點也改變不了現狀。
施一公也有同樣的不解,“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我最好的學生,我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我說,老師我想去金融公司。”
數學、物理這些難度大的基礎學科需要最聰明的大腦,然而最聰明的大腦都在學金融。從高考報專業也能看出這種趨勢,金融相關的專業錄取線都是排名靠前的,國內許多理工科、農學等專業性較強的名校,現在也都開設了經濟金融等專業,大量高分的學生往裡湧。
金融錢多,金融好找工作,就都學金融了。
即使願意留在基礎學科搞科研的人,也是“唯論文至上”。什麼方向的課題發論文最快,就做什麼方向。
課題基金審批也是熱門方向容易過,出結果更快的方向容易拿。結局就是大家都去做又快又熱門的專案了,比如搞航空材料的,現在都去搞奈米材料研究,少有人搞鋼材研究,原因就是奈米材料發表文章快,鋼鐵材料的研究過程,配比複雜,要做大量實驗,荷載檢驗等耗時特別長。
講到了這件事,就要說說日本人,貓哥發過一篇《日本天天嚷嚷“失去的二/三十年”,都是騙人的鬼》,感興趣可以看看。
日本人是如何做到“看上去失落,實際上保持著進步”的呢?——甘願坐冷板凳。
田中耕一的例子很有代表性。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很多年只是個默默無聞的科學家,最終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得獎之後一切都變了,每天各種媒體、粉絲佔用了他很多時間,他不堪其擾,就把媒體拒之門外,遠離大眾的視線。
然後過了16年,他又研究出一個通過幾滴血發現阿茲海默綜合症徵兆的方法。
這個成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代價是他的一頭白髮——甘受十六年的冷清——這才是最難的地方。
05
其實,現在國家對創新確實非常重視,扶持力度不是一般大,除了給高校直接發錢之外,還鼓勵企業做研發,又給補貼又減稅,批地批專案也是大開綠燈。
有一些地區,甚至把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作為一個發展指標,寫在工作報告上,然後對研發機構不斷補助。
這本來都是好事,但有些人想的卻是怎麼鑽空子。
新華社最近發了一個報道,講的就是最近幾年大量企業依靠一個空殼研發中心搞假研發、假創新來騙補騙減稅的案例。
廣東一家在天貓和京東等購物平臺銷售家居燈飾的企業,透過中介編造3個軟體著作權用於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在中介的指導下,編造虛假研發裝置租賃合同用於欺騙調查組,製造存在研發的假象。
事實上,這公司連研發裝置和研究員都沒有。
另外一家成立於2015年的環保科技企業,沒有研發場地裝置,不具備研發條件,經過中介機構包裝造假,在2017年竟然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一名負責產學研對接的科研院所人員算了筆賬:只要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稅率一下子就能降低10%。有些地方設立研發機構能給幾十萬元補貼,再加上不少基層政府還許諾,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可以在專案申報、金融支援上得到各種優惠。
也就是說,開個空殼公司,只要報自己是高新技術企業,光靠騙補貼就能掙一大筆錢!
更有多少上市公司,不只是騙政府錢,還騙股民錢。
一掛上高新技術的招牌,甚至單單起個諸如“量子高科”、“匹凸匹”、“智慧農業”等高科技名字股價就開始猛漲,但是多年也沒見出來什麼厲害的新科技產品,一直在乾的就是一遍一遍割韭菜。
高校追求速成課題,企業騙補助,這樣的科研現狀,難怪任正非擔心。
最後,貓哥放一個十年前的演講影片,這幾天很多微信群中又在瘋傳——北京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海霞帶隊去參觀法蘭克福車展,發現滿場有烏央烏央的中國人,卻沒有一箇中國產的車,她都說哭了:
真的希望,多年後下次她再去車展的時候,能看到很多非常優質可以和國外大牌相媲美的國產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