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訪名家】
光明日報記者 任 爽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呂 昆
“大資料、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在疫情分析、疫情防控和疫情預測等方面發揮著作用,也正在助力各行業恢復生產。我們要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下,運用科學技術推動國家發展、增加人民福祉。”採訪一開始,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任露泉就談起了自己近期的感受。
任露泉 資料照片
這也是任露泉一生致力於仿生學研究的感悟。1944年,任露泉出生於江蘇銅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少年時的他除了讀書,就是幫家裡做農活。至今,任露泉還能回憶起第一次看見拖拉機耕作的場景:“小時候,父親在我眼裡力氣最大,可在拖拉機面前卻很渺小。那時候,我隱約認識到這些機器能幫助鄉親們擺脫貧困。”
知識改變命運,科技助力發展,任露泉是受益者也是踐行者。1962年,他考取吉林工業大學,選擇的就是拖拉機專業。畢業後,他主動要求到新疆的油田工作,在勞動中不斷地實踐著所學知識,嚐到了理論聯絡實際的甜頭。
“研究生畢業後,我回到吉林工大拖拉機專業任教。在一次拖拉機負荷車設計調研中,看到挖掘機作業時,剷鬥中的土怎麼也掉不下來,人們不得不用鍬一鏟一鏟地清除。”任露泉說,“作為一名從事地面機械研究的教師,我有責任解決這個問題。”
調研回來後,在導師和學校的支援下,任露泉把“地面機械脫附減阻”作為研究方向,帶領課題組對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的地面機械作業情況進行調研。一次,在一片剛剛收割完的稻田裡,任露泉看到田鼠在快速穿梭,渾身卻一點也沒沾上泥巴。這給任露泉極大的震撼和啟發,經過深入思考,重新確立了“地面機械仿生脫附減阻”的研究方向。
任露泉帶領科研團隊,在近10年的時間裡,對6門10綱1萬多隻土壤動物進行系統研究,探索土壤動物脫附減阻現象的特徵規律,建立了“生物非光滑減阻理論”和“多元仿生耦合理論”,這也是我國在國際地面機械仿生領域首次提出原創性理論,任露泉因此成為地面機械仿生領域的開拓者。
土壤動物脫附理論的重大突破,並沒有令任露泉停止科研的腳步。他繼續帶領團隊投入實質性研究,研製出具有脫附減阻功能的犁壁、鎮壓輥、深松鏟等多種仿生機械部件,並向其他非土壤介質領域拓展,又研發出防粘模具、不粘炊具、減摩活塞、仿生鑽頭等仿生產品。
當選院士後的任露泉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他的帶領下,吉林大學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已經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仿生科學與工程基地;團隊成員共同努力,榮獲了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獎勵15項,其中國家級獎勵5項;在他的悉心培養下,許多學生成為科教等領域的中堅力量,有的已成長為長江學者、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等。
如今,已經76歲的任露泉院士除出差外,每天都會到實驗室,帶領團隊緊跟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工作。任露泉的學生們說:“老師對待科研一生執著,對待科研和教學始終有真心、投真情、下真功、動真章。”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12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