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24日,以“智慧新時代:創新、賦能、生態”為主題的第四屆世界智慧大會在天津舉行。大會期間,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釋出《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產業發展(2020)》和《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20)》兩份最新研究報告。據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慧科技產業正在從“極化”走向“擴散”發展階段。其中,智慧經濟創新區是推動人工智慧科技產業從“極化”走向“擴散”的空間載體。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介紹說,在智慧科技產業化的過程中,智慧經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極化”現象,主要集中在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在內的東部發達城市。對智慧科技產業聚集地的進一步研究表明,中國智慧經濟往往集中在上述城市的特定區域,如北京海淀、上海張江、深圳南山區、杭州濱江新區和餘杭區。“智慧科技產業的集聚與傳統工業和高科技產業存在重大差異。其中,智慧經濟聚集區的空間範圍狹小,主要依賴的不是物理空間,而是網路空間的發展,屬於典型的新型創新區。為了與傳統的高科技園區相區別,把以數字和智慧經濟為主導的創新區稱為新型創新區,即智慧經濟創新區。”
為了研究人工智慧科技產業的集聚情況,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團隊近年來深入考察了杭州、深圳、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智慧經濟創新區發展的情況。“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智慧經濟創新區不僅是區域人工智慧科技產業創新資源的聚集區,而且是人工智慧技術‘擴散’的承接地。”劉剛談到,因為人工智慧屬於典型的通用技術,只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才能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的驅動力量。智慧經濟創新區的規劃和建設不僅涉及人工智慧科技產業的發展,而且涉及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演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現象和問題。
劉剛說,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把正在中國興起和發展的智慧經濟創新區概括為“以網路空間為載體、以智慧科技產業發展為導向、以平臺為主導、創新生態系統高度開放和創新主體集聚”的新型創新區。作為主導者,平臺既是網路空間搭建者又是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服務供給者和核心技術開發者。透過技術賦能、人力資本輸出和投資活動,平臺不僅推動傳統企業實現智慧化改造,同時幫助中小微企業、新創企業和開發者研發和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同時,高度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是多元創新主體的互動和協同創新的關鍵因素。
報告顯示,作為中國智慧經濟發展最前沿的城市,北京不僅聚集著百度、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企業,而且在周邊分佈著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內的智慧科技領域的著名大學和科研院所,以及包括中關村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基地、中關村智造大街等在內的多個人工智慧專業產業園區。與北京海淀區南北呼應,深圳南山區也是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最為活躍的新型創新區之一。在聚集著的包括騰訊、大疆創新、柔宇科技等在內的40多家智慧企業周邊,分佈著包括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和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在內的近200家新型研發機構,以及包括南山機器人產業園等在內的多個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專業產業園區,多元化的創新主體共同推動著智慧科技和產業的發展。在杭州,阿里巴巴、阿里雲、海康威視、富士康科技和浙江大學共同構成了區域智慧科技和經濟發展所依賴的創新生態系統。而特色小鎮作為杭州市重點打造的創新發展新模式,也成為杭州市智慧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劉剛指出,無論是北京還是深圳和杭州,智慧經濟創新區表現出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一是智慧經濟興起發展與原有的產業基礎,尤其是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高度相關,是網際網路和數字產業集聚區的升級版。二是創新生態系統富有活力。智慧經濟創新區的創新主體表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徵,不僅包括智慧企業,而且包括政府、大學、科研院所和中介組織,共同構成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智慧經濟的興起和發展是多元創新主體相互協同創新和發展的結果。三是平臺的主導作用。如,北京的百度、深圳的騰訊和杭州的阿里巴巴。作為網路空間的搭建者,平臺主導著智慧經濟的發展和擴散。一方面平臺企業透過技術創新和整合,不斷推動智慧科技的產業化;另一方面透過技術賦能、人力資本培養和投資推動人工智慧技術與經濟和社會的融合。
劉剛說,隨著人工智慧科技產業從“極化”走向擴散,尤其是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加速,智慧經濟創新區的規劃和建設將成為區域和城市智慧經濟發展的引擎。科學地解釋智慧經濟創新區興起和發展的規律,可以為新型創新區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借鑑。
隨著智慧科技產業、產業智慧化和城市智慧化在區域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引擎作用越來越顯著,如何規劃和建設一個富有活力的智慧經濟創新區,成為各地方發展智慧經濟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在規劃和建設智慧經濟創新區的過程中,劉剛表示需要關注三個關鍵環節和問題。
首先,高度重視網路空間和平臺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對於後發地區而言,如何透過平臺的引進和培育,發展網路空間和資料平臺,實現資料和計算要素的本地化,是發展人工智慧科技產業的關鍵。與前期工業化階段不同,打造網路空間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智慧化轉型的基礎。只有搭建起網路空間,才可能實現資料和計算要素的本地化。
其次,努力培育和構建高度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智慧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平臺,而且需要包括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投資者和中介組織在內的多元創新主體。創新生態系統的培育和建設就是為多元創新主體互動和協同創新創造一個優越的生存和發展條件。
最後,積極推動應用場景的開放和打破資料孤島,加快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步伐。作為通用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需要應用場景的開放。應用場景的開放不僅包括推動當地優勢產業的智慧化,而且包括透過數字化和智慧化手段解決民生領域的“痛點”問題。透過制定和實施有效促進應用場景開放的鼓勵政策,降低人工智慧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和發展的壁壘,是政府促進產業和社會智慧化的重要手段。(張靜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