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丨製造業“轉移”東南亞?多半隻為換個“馬甲”

導讀

近年來跨國企業把生產線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有所加強。然而中國依靠規模經濟、基礎設施水平,以及先進的科技研發能力等,積累了巨大優勢。東南亞不可能在短期內取代中國,成為新的全球製造業中心,但可以和中國形成互補和協同關係,共同提升亞洲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

for English version

觀中國丨製造業“轉移”東南亞?多半隻為換個“馬甲”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會日益增加,加之全球化趨勢、地緣政治格局和全球經貿環境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審視和最佳化自己的供應鏈,評估將其生產線從中國遷至東南亞國家的優勢,以期從多元化的生產基地和擴大市場範圍中獲益。

 

加快“轉移”

 

在所有東南亞國家中,擁有近1億人口的越南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越南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只有2.7%,但明年有望迅速反彈,GDP增長率預計將達到7.5%。

 

觀中國丨製造業“轉移”東南亞?多半隻為換個“馬甲”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事實上,低附加值製造業,特別是消費電子產品製造業,以及包括索尼、松下、三星等日韓企業在內的大型跨國企業,早已啟動將部分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的計劃,中美貿易戰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貿易摩擦促使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許多企業開始重塑和最佳化自己的供應鏈,以避免美國政府針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威脅。

 

2019年中國對越南的外國直接投資超過了20億美元,是美國發起貿易摩擦之初的兩倍,而且預計還將持續增長。

 

但與此同時,中國在高附加值和尖端產品製造領域仍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產品的生產,特別是最終的組裝過程,需要先進的自動化裝置和柔性製造能力。同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在這方面優勢明顯。這一結論是根據我們的觀察和與許多跨國企業高管的討論得出的。

 

觀中國丨製造業“轉移”東南亞?多半隻為換個“馬甲”

 

圖片來源:新華社

許多中國企業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和充足的勞動力供應,成功實現了良好的規模經濟;有些甚至靠生產小眾產品或提供小眾服務而在市場上謀得一席之地。

 

難以取代

 

由於中國能夠在全產業鏈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所以許多跨國公司只是將部分而不是全部製造業務轉移到東南亞國家。這樣的操作只是為了獲取更廉價的勞動力和“原產國”標籤,在此之後仍需將這些半成品運回中國進行最後的組裝。

 

觀中國丨製造業“轉移”東南亞?多半隻為換個“馬甲”

 

圖片來源:新華社

普華永道和上海美國商會9月聯合釋出的《2020年中國商業調查報告》顯示,超過200家在中國有生產活動的受訪美國企業中,70.6%的企業表示不打算將生產線轉移出中國;14%的受訪者表示正準備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到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例如東南亞,墨西哥或印度;只有3.7%的受訪者表示將把部分生產線轉移回美國。

 

在調查中,我們還詢問受訪企業在2020年重新評估和減少在華投資的原因。不出所料,31.2%的受訪者表示是由於疫情的影響。疫情暴露了精益生產導致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和脆弱性上升,因此,人們在對供應鏈進行評估時,應當注重其靈活性,而不能只看價效比。

 

儘管今年上半年中國製造業遭受打擊,但中國政府抗擊疫情的堅定決心和高效決策使經濟活動迅速恢復。特別要說的是,7月中國出口增長10.4%,而其他亞洲國家平均增長率僅為2.02%。這充分彰顯了中國供應鏈的韌性。

 

觀中國丨製造業“轉移”東南亞?多半隻為換個“馬甲”

 

圖片來源:新華社

此外,中國高度發達的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業催生了“零庫存”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總成本,縮短了商品上市時間,提高了客戶整體滿意度。中國高效的能源和公共事業部門為製造業提供了穩定、不間斷的能源供應,從而助力增長。相比之下,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基礎設施和能源部門相對欠發達,因此整體生產效率較低,缺乏競爭優勢。

 

相輔相成

 

一個國家要想成為製造業強國,必須重視發展“用機器來製造機器”的重工業。在中國,重工業高度發達,有能力“用機器來製造各種機器”。東南亞在過去幾年工業發展迅速,但高階工業產品的生產能力卻相對較低,這可能會減緩其在工業發展方面追趕中國的步伐。

 

觀中國丨製造業“轉移”東南亞?多半隻為換個“馬甲”

 

圖片來源:新華社

因此,東南亞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完全取代中國,成為新的全球製造業中心。相反,該地區更有可能為中國提供補充支援。中國依靠其規模經濟優勢、工業和數字基礎設施優勢、重工業優勢、先進的科技和研發優勢,正在向以先進裝配線為支撐的高附加值製造業基地轉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

 

然而,由於部分生產線從中國轉出,東南亞國家將獲得巨大的經濟增長機會。中國將與東南亞在高、中、低端多種產品的競爭中實現互補與協同,並因產品上市時間的縮短而共同獲益。

 

未來,中國和東南亞各經濟體可以透過加強互動合作,形成“中國-東南亞產業叢集”,打造擴容版“世界工廠”,共同提升亞洲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

 

觀中國丨製造業“轉移”東南亞?多半隻為換個“馬甲”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原標題為 "Complementary enhancement"

 

 

責編 | 劉夏

編輯 | 張釗 趙函琳(實習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20 字。

轉載請註明: 觀中國丨製造業“轉移”東南亞?多半隻為換個“馬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