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毫米尺度驗證廣義相對論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近日,《自然》雜誌封面的一篇文章證明了即使高度差只有一毫米,時間流逝的速度也不一樣,該研究來自中國科學家葉軍所率領的科研團隊,這是迄今為止在最小尺度上驗證廣義相對論的實驗。

他率團隊開發出世界上最精確的原子鐘,得出在一毫米高度差上,時間相差大約一千億億分之一,也就是大約3000億年只相差1秒,與廣義相對論預言一致。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毫米尺度驗證廣義相對論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廣義相對論指出,引力場越強,時間就越慢,從而改變電磁波的頻率。如果一束藍光射向天空,在引力的作用下,就會向紅色端移動,稱之為“引力紅移”。雖然愛因斯坦早在1915年就預測了這種現象,直到1976年才有了第一次精確的實驗驗證,當時科學家用火箭將原子鐘送到1萬公里的高空,發現它比海平面時鐘快,大約73年快一秒。幾乎在12年前的同一天,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團隊測量了高度差33釐米的兩個原子鐘的時間差。現在葉軍團隊可以做到測量一個原子雲內,原子氣體上下兩端的時間差,而二者之間高度只相差一毫米。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毫米尺度驗證廣義相對論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葉軍團隊能做到如此精確的原因在於使用了更加精確的時鐘,即光晶格鍾(optical lattice clock)。這套系統先用6束鐳射將10萬個鍶原子逐步冷卻,最後用紅外鐳射將鍶原子維持在超冷狀態。原子的能量狀態控制得非常好,創下了所謂的量子相干時間37秒的紀錄。對提高精度至關重要還有新開發的成像方法。這種方法能提供整個樣本的頻率分佈的微觀圖。他們就可以比較一個原子團的兩個區域,而不是使用兩個獨立原子鐘的傳統方法。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毫米尺度驗證廣義相對論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由於一毫米範圍內的紅移非常小,為了能提高精度,研究團隊用大約30分鐘的平均資料解決此問題。經過90小時的資料分析,他們的測量結果是9.8(2.3)×10-20mm-1,在誤差範圍內,與廣義相對論符合得很好。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毫米尺度驗證廣義相對論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該研究有望將量子力學和引力聯絡在一起。精確的原子鐘將開啟在彎曲時空中探索量子力學的可能,比如分佈在彎曲時空中不同位置的粒子,是處於怎樣的複雜物理狀態。如果能夠將目前的測量效果再提升10倍,研究團隊就能看到穿過時空曲率時,原子的整個物質波。也就意味著可以開始探索量子尺度下的引力效應。此外原子鐘還可以被應用在顯微鏡上,來觀察量子力學和引力之間的微妙聯絡。同時也能被應用在天文望遠鏡上,來更加精確地觀測宇宙。

來源:央視新聞

量子尺度下的引力效應。此外原子鐘還可以被應用在顯微鏡上,來觀察量子力學和引力之間的微妙聯絡。同時也能被應用在天文望遠鏡上,來更加精確地觀測宇宙。

來源:央視新聞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03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毫米尺度驗證廣義相對論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