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現在已經解決了光無線通訊的一個主要難題:即光在手機和其他裝置之間傳輸資訊的過程。發光二極體(LED)發出的脈衝光,使其成為接收方裝置可以理解的編碼訊息。現在,日本科學家已經將這兩種選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長效和快速LED的理想組合,其研究成果發表在《應用物理快報》期刊上。
先進材料多學科研究所副教授小島和夫說:實現更快調製的一項關鍵技術是減小元器件尺寸。然而,這種策略造成了一個兩難境地:雖然較小的LED可以更快地進行調製,但它們的功率較低。另一個問題是可見光和紅外光學無線通訊都可能有顯著的太陽干擾。為了避免與可見光和紅外太陽光混淆,研究人員的目標是改進專門透過深紫外光進行通訊的LED,這種深紫外光可以在沒有太陽干擾的情況下被探測到。
深紫外光LED目前在工廠批次生產,深紫外光被用於殺菌過程以及日盲光無線通訊,所以,它們使用起來既便宜又實用。研究人員在藍寶石模板上製作了深紫外光LED,藍寶石模板被認為是一種廉價的襯底,並測量了它們的傳輸速度。研究發現,在這種速度下,深紫外光LED比傳統LED更小,通訊速度也更快。研究人員的目標是改進LED,這種LED專門透過人眼看不到的深紫外光進行通訊。
這種速度背後的機制是許多微小LED,如何在一個深紫外光LED的中自組織,小型LED套裝在功率和速度兩方面都有幫助。研究人員希望在5G無線網路中使用深紫外光LED,目前有許多技術正在測試中,以支援5G,Li-Fi,即光保真,是候選技術之一。Li-Fi的關鍵弱點是它對太陽能的依賴,研究人員希望,基於深紫外光LED的光無線技術可以彌補這個問題,為社會做出貢獻。
研究透過時間分辨電致發光(EL)和顯微成像實驗,研究了生長在AlN/藍寶石模板上的AlGaN深紫外光(DUV)發光二極體(LED)快速調製特性的來源,並展示了在房間照明和陽光直射下的Gbps級無線光通訊(OWC)。該LED的頻率響應(F3dB)達到了184MHZ,考慮到LED的尺寸,這遠遠超出了預期。由於電致發光實驗觀察到了低電容(C)的自組織微型LED結構,解釋了AlGaN LED的高效率和快速調製特性的相容性。
其新研究方法可以克服微LED調製速度快但功耗低的困境,因此,自組織微LED結構是實現實用化DUV OWCs的理想解決方案。
博科園|研究/來自:東北大學
參考期刊《應用物理快報》
DOI: 10.1063/5.0013112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來源:博科園】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