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架構具有設計簡單、完全開源、模組化等極其符合現代小型化計算裝置需求的特點,其誕生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在此後的數年裡迅速成長。在X86架構和ARM架構指令集冗雜、商業授權成本無比昂貴的情況下,RISC-V架構已經成為了未來小型智慧硬體裝置的絕好選擇。
如今,我國AIoT產業蓬勃發展,智慧物聯網裝置越來越追求低功耗、運算快、能順利完成某一項或某幾項計算任務。在這種需求下,企業不願意透過支付高昂的授權費而去研發一個大而全的,但能耗高、體積大的晶片,相反,晶片擁有簡潔的設計,能夠滿足具體裝置的定製化需求才是企業和市場所關心的。
而這也是而睿思芯科(深圳)技術有限公司注重於研發RISC-V架構的處理器晶片,為企業提供完整的RISC-V解決方案的初衷。
睿思芯科成立於2018年8月,是一家基於RISC-V架構,為智慧網聯生態提供核心處理器的晶片公司。創始團隊來自加州伯克利大學RISC-V原創專案組,具備RISC-V和AI晶片領域的深厚學識和卓越研發實力。睿思芯科的創始人譚章熹告訴創業邦:“我們早在2017年就預測到了國內市場對RISC-V架構處理器的需求。”
譚章熹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得學士和碩士學歷後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師從圖靈獎得主David Patterson,取得了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由於RISC-V架構就出自David Patterson之手,這意味著譚章熹博士成了離RISC-V技術最近的中國人。
從2018年開始,國內大量的RISC-V企業相繼出現。其中有一部分企業用不同的架構進行混合開發,或是專注於ASIC晶片,還有一部分企業致力於RISC-V架構處理器的IP設計,方向各異。
從表面上來看,RISC-V架構的完全開源、完全免費的屬性似乎成為了其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從本質上來說,RISC-V架構更像是一種新的通用開放標準,在這種標準下開發者可以透過一套架構滿足不同的運算需求,這種定製化的能力是RISC-V架構真正的優勢。譚章熹表示“RISC-V架構並不是ARM架構的廉價替代,而是要完成ARM架構完成不了的任務。”
正因如此,譚章熹從創業之初就瞄準了基於RISC-V架構的處理器研發,在譚章熹看來,企業應該在RISC-V生態上做出具有完整落地能力的晶片才能真正滿足市場上的AIoT裝置的需求,其中具體的軟硬體一體設計、系統最佳化、封裝最佳化等技術是簡單的架構IP設計所不能達到的。
睿思芯科核心成員進行技術討論
目前,睿思芯科已經完成了兩款SoC晶片的研發,其中Pygmy是一款面向特定領域的人工智慧的晶片,擁有4個可程式設計AI加速引擎,支援GCC編譯器和Linux系統。
利用獨有的特定領域架構,Pygmy可針對使用者特殊的垂直應用需求自由組合相應的指令集模組,在CPU層面進行裁剪,並能夠將高效能的 AI 算力注入到低功耗的物聯網終端的各類AI應用中,例如智慧家居的人機互動、安防監控的影象識別、無人駕駛的感測器融合等場景。
而Pygmy-E晶片則基於模組化設計方法,屬於Pygmy架構下的一個低功耗單元單獨形成的MCU產品。Pygmy-E能夠高效執行RTOS等物聯網作業系統,採用了1.8V低電壓設計,支援高主頻執行,並在Pygmy的基礎上實現了更的高效能和更的低功耗。Pygmy-E晶片適用於AI+物聯網終端,效能功耗對標ARM cortex M series系列的MCU有明顯優勢,Pygmy-E的功耗是其7%,Core Mark效能得分是其1.2倍。
目前睿思芯科的兩款晶片均採用28nm製程。譚章熹表示,其晶片的低功耗主要來源於其自主設計的ORV32位核心的CPU架構,這種底層設計能力使得睿思芯科的產品即使沒有采用更高的製程,但仍然有著極其優秀的效能。
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使產品落地並迅速應用到智慧產品中,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目前國產晶片製程有待提高的特殊時期內的企業抗風險能力。“無論是從技術的角度還是經濟的角度,我們都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用製程來提升晶片的效能。”譚章熹對創業邦說道。
硬體上,睿思芯科做到了CPU設計、晶片的封裝生產;軟體上其可以支援市面上已經成熟的大多數商業作業系統,這種軟硬體一體化的解決方案讓睿思芯科獲得了極大的市場優勢。
據瞭解,睿思芯科的具體合作的客戶正在逐步累積。人員方面,睿思芯科的核心團隊成員多數擁有名校背景,且具有多年相關領域的豐富實踐經驗。
融資方面,睿思芯科於2019年完成了由翼樸資本、力合創投及百度風投投資的天使輪融資,融資資金主要用於產品落地和技術研發,據瞭解,睿思芯科新一輪的融資也在計劃中。
本文文章圖片來源於睿思芯科,經授權使用。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