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讓中國造碳纖維立足世界舞臺

先鋒引領

定義未來

張國良:讓中國造碳纖維立足世界舞臺
開欄語:

20年前,週刊的記者編輯們還只能在一張張手稿中探尋產業發展的火焰;20年後,全球的網路化傳輸,讓媒體對產業的感知、對社會的傳播都獲得了加速度!

站在創刊20週年的節點面對未來,在我們重整行裝再出發的時刻,資訊交換的便捷、技術手段的強大,讓整個社會更加立體與多元,也讓紡織人對未來看得更為通透。

今天,在這裡與大家暢談未來、規劃路徑的20位企業家、領航人、掌舵者,都是紡織行業優秀人物的代表,不僅在過往的20年中成績卓著,更對未來行業企業的發展深思熟慮。他們定義未來,也為未來引路——

品牌,科技,可持續,時尚,智造,產業鏈……未來的定義是何等的豐富!就讓我們與這些引路人一起並肩同行,去發現未來、看見未來、把握未來!

張國良:讓中國造碳纖維立足世界舞臺
先鋒引領之張國良

碳纖維作為一種戰略性材料被稱為“國之重器”,其重要價值為全球所共知。中國的碳纖維研究起步並不晚,但由於西方的封鎖和自身工業基礎的薄弱,長期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近十幾年來,在一批優秀科研院所、企業的刻苦攻關下,中國碳纖維產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張國良:讓中國造碳纖維立足世界舞臺
張國良

今年9月29日,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迎來了碳纖維工程建設15週年。15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政策支援和中國建材集團的戰略引領下,中復神鷹以“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為發展志向,聚焦碳纖維產業化,把國產碳纖維的產業化程序不斷推向新高度。這其中,中復神鷹董事長張國良功不可沒。

張國良:讓中國造碳纖維立足世界舞臺
中復神鷹以“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為發展志向,聚焦碳纖維產業化,把國產碳纖維的產業化程序不斷推向新高度。

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提升,市場對國產碳纖維的需求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行業近年來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對於這樣一個特殊行業來說,未來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應如何發展?從對張國良的專訪中,可以看出他對碳纖維產業的發展有新看法,而這些建議對行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01

從“門外漢”到獲國家科技最高獎

碳纖維進入張國良的視野是在2005年3月,當時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張國良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會議期間,他從幾位材料專家那裡瞭解到碳纖維在國內發展的現狀,而那時他對碳纖維一無所知,也就在那時,他才瞭解到碳纖維是國家安全、武器裝備急需的關鍵戰略物資,掌握這項技術的少數國家長期實行技術封鎖和壟斷,導致碳纖維在我國市場始終供不應求,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防發展。

兩會之後,張國良萌生了投身碳纖維產業化之路的想法,他想要改變我國在這一領域受制於人的局面。2005年9月,張國良將自己收益頗豐的鷹遊紡機集團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帶著7000多萬元現金,以“門外漢”的身份,一心撲在碳纖維事業上,在連雲港郊外一片長滿蘆葦的鹽鹼灘上開始了產業化攻關。在沒有國內經驗可以借鑑、國外技術又遭封鎖的情況下,張國良及其團隊完全憑藉自己的摸索搭建起年產500噸碳纖維原絲生產線,並且開始試產。期間解決了數不清的大小問題,終於生產出了合格的原絲。

隨著生產線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成熟度不斷提升,2007年,中復神鷹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碳纖維;2010年,1000噸T300級碳纖維規模化生產,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國內碳纖維市場的長期壟斷,榮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張國良:讓中國造碳纖維立足世界舞臺
隨著碳纖維技術的進步,張國良敏銳地意識到,發展幹噴溼紡技術是今後碳纖維的主流。他果斷地吹響了向T700、T800以上級碳纖維進軍的號角。

為了儘快突破這一瓶頸,張國良再度親自掛帥出征。“中國的新材料要想打一場翻身仗,想在碳纖維產業化的道路上取得關鍵性突破,除了自主創新之外,沒有別的路徑可走!”“我們的創新是要敢於整合創新、敢於跳出書本去創新、敢於從實踐中創新。”張國良認為,在科學的道路上,有時候就是要打破常規,突破習慣性思維,另闢蹊徑,說不定就能找到光明的前景。

又經過了3年多的艱苦摸索和實驗,中復神鷹立足自主創新,自主研製了PAN纖維快速均質預氧化、碳化整合技術,首次構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幹噴溼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生產體系,成為我國首個、世界第三個攻克幹噴溼紡工藝難題的企業,填補了國內以幹噴溼紡工藝為代表的高效能碳纖維生產技術的空白,打破了國外巨頭在中國市場的長期壟斷。2016年,“千噸級幹噴溼紡高效能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自主裝備”獲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8年1月,“幹噴溼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專案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我國碳纖維行業所獲得的最高獎項。

之後,張國良也絲毫沒有放鬆技術攻關的腳步,而是在此基礎上帶領企業對T800級碳纖維製備工藝的系統最佳化提升,歷時兩年,率先在國內實現了幹噴溼紡T10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工程化,提升了我國碳纖維行業整體技術水平。2019年10月,“T10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百噸級工程化關鍵技術”專案順利透過國家級鑑定,該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國產碳纖維行業的一個重要進步,對於推動整個碳纖維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張國良在碳纖維產業方面還做出了一項重要的戰略佈局,“年產2萬噸高效能碳纖維及配套原絲專案”在西寧正式動工,今年12月份將陸續實現投產,屆時中復神鷹碳纖維供應能力將大幅提高,可以較好地緩解目前市場供應不足的局面,而西寧也將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碳纖維生產基地。

02

力推第三代碳纖維滿足市場需求

中復神鷹碳纖維產業15年的發展,也正好是國產碳纖維產業整體突破“從無到有”階段,產業化不斷開花結果,一路高歌猛進,一步步打破世界碳纖維市場競爭格局的15年,給中國碳纖維行業發展注入了堅定信心,提升了我國碳纖維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對於推動整個碳纖維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中復神鷹以及國產碳纖維當前的成就,張國良認為,雖然目前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從技術上講,我國碳纖維產業包括中復神鷹還只是在起跑線上,正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但是我們的碳纖維產品一點不比國外的差。去年全世界碳纖維的產量為10萬噸,日本有5萬噸,美國有2萬噸,我國有6000噸,其中中復神鷹有3500噸,我國一些重點軍工用的基本上都是國內的碳纖維。”張國良介紹。

作為國家戰略性材料,碳纖維的應用領域非常廣,很多行業也都引入了碳纖維,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寬廣。據瞭解,目前我國軍用民用碳纖維需求是3萬噸,而國產碳纖維只有6000噸,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張國良也看到了行業面臨的這個問題,他認為行業未來需要做兩件事,第一是隨著技術發展成熟,行業應快速擴大生產能力,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第二是加大力度研究更高品質的碳纖維,“從理論上來講,目前我國的碳纖維材料在功能上、效能上,只發揮出理論水平的4%,未來還有很大研究空間。”張國良說。

張國良:讓中國造碳纖維立足世界舞臺
為此,張國良為中復神鷹也制定了目標:第一,建立專門的生產線為國家高檔科技產品的應用提供專用碳纖維,比如我們國家的大飛機對國產碳纖維以及複合材料的應用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我們正力爭在最短時間內,讓國產大飛機用上國產複合材料。第二,要在碳纖維的規模化生產上下功夫。碳纖維生產技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穩定性要高,要實現大規模生產、低成本生產,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這也是中復神鷹西寧2萬噸碳纖維專案的首要目標,之後還要實現智慧化生產、環保生產,力爭推出第三代碳纖維生產技術。第三,當前國際形勢下,西方國家對我國的高科技產品的技術封鎖越來越緊,我們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保證國產碳纖維的良性發展。近年來,中復神鷹堅持裝備生產線的國產化,使裝備國產化達到80%以上,接下來也會在西寧2萬噸專案上進一步推動裝備國產化的新突破。

03

研發高效能低成本碳纖維

參與國際化競爭

近年來,隨著國產碳纖維技術的不斷進步,各領域對其應用越來越廣,行業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企業掀起新的投資熱潮,也有新企業陸續進入這個行業。張國良認為,現在國內有的碳纖維生產廠家做得已經非常好了,加大投資或者新進入這個行業都沒有關係,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瞄準更高效能、更低成本的新產品,一定要科學理性地分析行業發展形勢,瞭解市場所需產品。中國的碳纖維市場容量很大,所需品種範圍也很廣,今後隨著國產碳纖維的技術進步,成本會進一步降低,應用範圍也會越來越廣。

對於企業未來的發展,張國良還特別強調要注重人才培養和人才梯隊建設,這對於任何一個企業都是至關重要的。他認為,培養人才和搞科研一樣,是個很艱難的過程。一定要讓他們站在實驗現場,去親身體會一些東西。“我到現在還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都在生產線上,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能夠得到鍛鍊,然後要去培養綜合分析、邏輯推理能力。”張國良說。

作為碳纖維龍頭企業家代表,張國良對碳纖維行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建議:緊跟國際技術創新前沿,縮短與國際先進技術差距,逐步實現並跑;加大下游複合材料新應用開發力度,支撐碳纖維產業化發展體系;提高行業集中度,擴大產業化規模,徹底扭轉國外壟斷現狀,參與國際化競爭。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產碳纖維一定會在世界舞臺上爭得自己的立足之地。”張國良自信地說。

廣    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92 字。

轉載請註明: 張國良:讓中國造碳纖維立足世界舞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