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綻放“她”力量 1900餘位女科學家參與其中

  有這樣一群女科學家,她們無懼高反和嚴寒,奔走在世界屋脊的山水之間。她們發掘考古遺址、踏訪無人區,獲取了大量珍貴資料,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展現了巾幗風采。

  記者從7月26日舉行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女科學家學術交流會議上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實施以來,共有1900餘位女科學家參與其中,約佔科考隊員總數的32%。她們不懼艱辛、銳意攻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第二次青藏科考綻放“她”力量  1900餘位女科學家參與其中

  第二次青藏科考女科學家學術交流會議現場。(科技部供圖)

  史前農業向高原的傳播增強了人類適應極端環境的能力,促進了人類在高原的定居與高寒文明的形成。那麼,史前農業跨青藏高原傳播的路線和過程是怎樣的?

  “對新發現的40多處人類活動遺存的初步研究顯示,過去5000年來,東西方農作物均存在跨高原的傳播路線,高原經歷了粟作-粟麥混作-麥作的種植制度變化,粟作和麥作在高原的傳播形成了人類開發高原的兩次浪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楊曉燕說。

  喜馬拉雅山脈深部結構與大地震機理是什麼?第二次青藏科考透過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坡高海拔地區寬頻帶地震臺站,建立了跨喜馬拉雅地震觀測系統。

  “我們獲得了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帶主要邊界斷裂的三維幾何形態,揭示了控制喜馬拉雅大地震斷層破裂長度的關鍵影響因素,發現了有助於冰崩堵江速報預警的地震觀測新證據。”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白玲說。

  鹽湖是青藏高原極具優勢的特色資源,其合理利用與保護對我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意義。第二次青藏科考開展了鹽湖資源環境變化及控制機制研究。

  “大量資料表明,近幾十年來在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下,青藏高原鹽湖及鹽湖區環境正在經歷巨大變化,表現為面積擴張、湖水淡化等特點。”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研究員王建萍說,隨著分離提取技術的不斷進步,一些鹽湖稀散元素的戰略價值和資源潛力也正在逐步提升。

  青藏高原微塑膠具有丰度低、來源單一、空間異質性強等特點,是開展溯源和過程模擬研究的天然理想場所。

  “基於第二次青藏科考獲取的2000餘份水土及植物樣本,我們發現青藏高原不同介質中的微塑膠來源有明顯差異。”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盧宏瑋介紹,透過構建適於高原特殊條件的水土微塑膠模型,研究團隊較為精確地測算了高原全境微塑膠存量及產量。

  此外,女科學家們還在“基於綜合地理要素的西藏醫療資源地域分異與空間最佳化”“青藏高原及周邊哺乳動物代表類群進化動態與分佈格局對環境變化的響應”“冰川、凍土影響下的江河源區水沙過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迴圈關鍵過程及其調控因素”等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廣大女科學家發揮女性在科學研究工作上的獨特優勢,克服青藏高原極端環境和困難挑戰,瞄準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和跨區域考察研究,取得系列階段性重大成果,以專業和實力詮釋不平凡的女性力量。”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說。(記者張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82 字。

轉載請註明: 第二次青藏科考綻放“她”力量 1900餘位女科學家參與其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