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巴拉那瓜港集裝箱碼頭。
中國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供圖
位於巴西南部的巴拉那瓜港是巴西第二大港口,大批大豆、咖啡從這裡運出。2020年,巴拉那瓜港集裝箱貨物量逆勢增長。歷經86年風雨的巴拉那瓜港能走出困境,呈現今天的活力,與中國企業的參與和貢獻密不可分。
“中國投資和中國裝置提升了港口運營能力”
貨船慢慢駛近巴拉那瓜港集裝箱碼頭,一排藍色集裝箱起重機在視野中越來越清晰。長長的起重臂伸向海面,最外側的兩架新型起重機由上海振華重工生產。
“這兩架起重機的吊鉤高度達50米,是南美地區最高的。”碼頭操作計劃經理費利佩·弗蘭薩告訴記者,有了新型起重機,吊裝集裝箱在操作高度和水平距離上更加自如、高效,滿足了更多船舶的需要。
巴拉那瓜港對內輻射巴西東南沿海經濟重地,對外連線南方共同市場、歐盟與亞洲市場,是區域性貿易互聯互通的重要海運樞紐。但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等問題曾長期困擾港口發展,港口競爭力隨之下降。
2018年,中國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收購巴拉那瓜港集裝箱碼頭運營公司,並投資擴建碼頭,將碼放集裝箱的堆場擴大約15.7萬平方米,增加了一個220米長的泊位。現在,碼頭能同時停靠3艘大型集裝箱船,設計吞吐能力由150萬標準箱增加至240萬標準箱,成為南美地區設計吞吐量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弗蘭薩已在巴拉那瓜港工作了21年,看到新擴建的集裝箱碼頭,不由得想起早年間的工作場景:“那時我們沒有先進裝置,幹活難、效率低。”在中方接管運營後,碼頭的集裝箱年吞吐量由70多萬標準箱提升至去年的近100萬標準箱。“近100萬標準箱,這個數字我們以前只在雜誌上見過!新碼頭真是令人振奮!”弗蘭薩感嘆。
截至2020年,巴拉那瓜港集裝箱碼頭已開通16條航線,遠達歐洲、遠東、地中海和北美等地。擴建的堆場為容納大型工廠裝置等大件貨物帶來了更大空間——去年碼頭大件貨物收入增長102%。“中國投資和中國裝置提升了港口運營能力,也為新業務提供了新機遇。”弗蘭薩非常看好碼頭的未來發展,“能參與其中,我感到很自豪”。
“將打造一個更安全、環保、高效的重量級碼頭”
站在巴拉那瓜港集裝箱碼頭往海面遠眺,除了行駛的貨船,還能不時看到海豚、鯨魚、海龜、魚群等。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保持,與擴建區域的建設方式有關。其水下結構的支撐物是一根根柱子。
“我們一共打了7000多根樁柱。”碼頭環保事務負責人加布裡埃爾·維埃拉對港口建設過程中如何確保環境質量頗有發言權,“比起填實的地基,這種施工方法更靈活,對環境的影響也更小。同時,樁柱為甲殼和軟體生物等提供了棲息地,這些生物引來了魚群,魚群又引來了海豚等更大型的動物,海洋生態鏈有機運轉。”
維埃拉和同事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觀測港口周邊的生物。“我們觀察海豚和海龜等動物的出現地點和行為特點,監測和保護它們在海灣中的覓食區域。”此外,碼頭還開展了地下水、空氣質量、噪音和港口水質等監測專案。“中方實施了更有效、更可靠的環保措施,展現出著眼長遠的負責任態度。”
對於港口員工的工作安全問題,中方管理團隊更是高度重視。弗蘭薩說,中方全面審查並優化了集裝箱裝載流程和操作細節,包括裝卸工人在船上的作業區域、與懸吊集裝箱的安全距離、集裝箱裝卸操作軟體、起重機吊鉤降速、安裝感測器防止拖車碰撞,等等。
碼頭安全部門主管卡尤·紹特科夫斯基介紹道,“我們現在有全新的安全文化,管理層積極參與,相關流程和技術不斷改進,安全培訓和資格認證全面開展,工人的安全更有保障。這些長效機制的建立,將打造一個更安全、環保、高效的重量級碼頭。”
“技術好、方法活、效率高,中國團隊了不起”
為了防止泥沙自然堆積影響船舶通航,港區和航道需要定期疏浚。眼下,大型耙吸船“新海虎”9輪正在巴拉那瓜港外航道作業。只見直徑約一米的耙管緩緩降至海床,隨著進艙命令下達,海底的泥沙便在轟鳴聲中被吸入泥艙。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上海航道局巴西公司(上航巴西公司)負責巴拉那瓜港的清淤維護工作,透過拓寬加深航道,使最大通航船舶從5萬噸級升至10萬噸級。港口管理方負責人路易斯·加西亞說:“到那時,巴拉那瓜港將擁有前所未有的條件,可以停靠更大的船舶。港口的貨物量、崗位數量和員工收入都將因此得到提升。”
與耙吸船協同作業的,是每隔兩三天便出海一次的測量船。海底哪處不平整,需要清除的淤泥有多厚,都要依靠即時水深測量資料確定。
參與巴拉那瓜港疏浚工作的餘洪強介紹說,測量員必須凌晨5時出發,到達工作海域後,每隔半小時就要根據水質和溫度調整一次測量引數,直到下午5時返航。晚上7時,將測量資料傳送至岸上工程技術人員,直至半夜才能處理完,反饋給耙吸船。每到這時,餘洪強所在的工作群總是特別繁忙,“有時針對一個很小的細節,船上和岸上的工作人員都要反覆溝通。外海風浪大,作業困難,正是憑藉責任感和精細化操作,我們才能完成任務。”
“新海虎”9輪巴方船長若澤·拉莫斯對中方團隊的勤奮高效讚不絕口。“前兩年,我們在內航道疏浚時遇到了難題,新規定要求我們在作業過程中不得把吸入泥艙的泥水直接排入海中。泥艙一旦裝滿,即使其中80%是水,也要去指定區域傾倒。”這一規定是為了防止海底雜質汙染水體,但傾倒一次往返約需6小時,成本很高。中方很快摸索出解決方法,透過實時監控吸入耙管的淤泥與海水比例,隨時調整泥泵吸力,大大增加了淤泥佔比。“技術好、方法活、效率高,中國團隊了不起。”
海風中,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碼頭工人用呼喊聲交流著資訊。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巴拉那瓜港正重現勃勃生機。
(本報里約熱內盧2月18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19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