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2020年9月15日,註定將是載入中國晶片及半導體研發歷史的一天。120天緩衝期過後,美國商務部針對華為及其子公司的晶片升級禁令正式生效。美國政府無理抹黑、以舉國之力打壓一家中國科技企業,堵死了華為透過商業途徑從外界獲得晶片的渠道。特朗普決心下手,沒想到日本第一個中招。據參考訊息網9月17日報道,日媒稱,9月15日美國對中國華為公司的禁令正式生效後,已經給日本企業造成了多達1萬億日元的損失。
據《日本經濟新聞》9月16日報道,美國對華為禁令生效後,日本國內晶片製造商需要加快拓寬供應渠道和產品用途。由於一旦違反禁令就將受到制裁,對於企業而言,採取應對措施就成為當務之急。在美中技術脫鉤的背景下,日本企業面臨風險管理的新課題。報道指出,據英國奧姆迪亞公司統計,2019年日本國內企業對華為供應的零件規模約達1.1萬億日元。
相比於日企憂心忡忡,而處於“漩渦”中心的華為卻顯得“輕鬆”許多。據報道,從15日起,臺積電、高通、聯發科、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公司正式“斷供”華為。而多名華為員工透露,當天工作仍正常進行。15日下午,中芯國際證實已向美方申請繼續供貨華為。此外,華為研究專家、《華為國際化》作者周錫冰表示,華為已經和歐洲、日本以及中國本土半導體企業開展合作,預計樂觀情況1至2年內可完成搭建“去美化”產業鏈,突破重圍。
不僅如此,關鍵時刻,針對美國“卡脖子”技術,中科院已經率先開始行動。據人民日報報道,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了中國“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的成果,白春禮表示,經過未來十年的發展,科學院能夠如期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為2035年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的前列,一直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此外,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15日也表示,在獨立自主、自主創新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科技人員透過採用軟體增強硬體實現整體高效能的方法構建了原創的“中國體系”,並已在一些關鍵系統裡實際使用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