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造車,卻造出汽車核心
本報記者 陶 震
就如同所有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電腦都要貼上“Intel Inside”標籤、所有應用徠卡攝像頭的手機都要打上“LEICA”標誌、所有采用杜比音效的音響都印有“Dolby Audio”認證一樣,未來,所有基於華為全棧智慧汽車解決方案開發的汽車都會打上“HI(HUAWEI Intelligence,即華為智慧)”品牌標識。HI品牌的出現,標誌著智慧汽車將內建華為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要素,華為也將用“HUAWEI Inside”的方式,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目前,汽車產業深處百年不遇的轉型期,經歷由傳統制造業向智慧化、電氣化、網聯化等多產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階段過渡,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等從未如此緊密地與汽車關聯耦合。在未來智慧汽車發展的核心架構和底層技術中,資訊通訊技術(ICT)將發揮更大價值,這也成為華為入局汽車產業的根本原因。
此時現身汽車產業的華為,並不是以顛覆者的身份,而是以增量部件供應商的姿態,幫助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並與產業共存共榮。用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的話說,華為“不造車”,但會利用自身三十年來在ICT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在軟體、演算法、生態、作業系統等方面的優勢,幫助車企“造好車”。
華為入局,產業生變
10月30日,華為正式釋出了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推出全棧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包括打造未來智慧網聯電動車所需的基礎計算與通訊架構,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智慧電動、智慧網聯和智慧車雲等構成未來汽車基本要素的5大智慧系統,以及鐳射雷達、增強現實抬頭顯示(AR-HUD)等智慧汽車基礎零部件。
此外,HI還提供了強大的算力和作業系統,包括智慧駕駛計算平臺、智慧座艙計算平臺和智慧車控計算平臺三大計算平臺,以及AOS(智慧駕駛作業系統)、HOS(智慧座艙作業系統)和VOS(智慧車控作業系統)三大作業系統。
也就是說,下到感測器、晶片、域控制器等零部件,上到計算平臺、作業系統和整車架構,華為已經為汽車產業解決了近乎所有制造智慧網聯電動車所需的技術難題。“華為幫助車企造好車有多種方式,可以像汽車Tier 1供應商一樣為車企提供零部件,也可以為車企提供域控制器和作業系統等平臺化業務,幫助其開發應用,更可以讓車企使用華為全棧解決方案,與其聯合開發車型,幫助其品牌向上。”據王軍介紹,目前,華為的“三電系統”已於今年逐步“上車”,智慧座艙、智慧車雲和感測器等零部件也將在明年逐步上市,基於HI模式與車企合作開發的車型預計將在明年底推出。
成為未來汽車要素品牌
由於英特爾中央處理器具備了無可取代的運算處理能力和品牌附加價值,“Intel Inside”效應成為要素品牌為品牌方賦能,並與其共創價值的典範。如今,華為也希望將這種產業模式引入汽車,為智慧汽車注入“HUAWEI Inside”技術核心,成為汽車行業“要素品牌”的代表。
而這種“要素品牌”的能力建立在華為ICT業務根基的基礎上。由於技術存在同源性,華為此前在5G基站、固網、人工智慧(AI)、雲計算、物聯網(IoT)、光電子技術等ICT領域形成的無可撼動的優勢,將幫助其構建領先的智慧汽車技術基礎和底層能力,而5G、AI、雲計算等都是未來汽車實現車聯網和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技術基礎。
在近日舉辦的“走進華為”媒體日活動中,記者也深刻感受到了華為在智慧汽車領域的技術自信和戰術自信。“傳統車企受制於組織文化和人才技術,難以在自動駕駛領域與做計算機系統的特斯拉角力,但華為不同,如果華為在計算機上幹不過特斯拉,我覺得華為可以關門不用幹了。”在與記者的交流中,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 ADS智慧駕駛產品線總裁和首席架構師蘇箐直言不諱地說到。
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右)
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 ADS智慧駕駛產品線總裁和首席架構師蘇箐(左)
目前,特斯拉量產提供的L2級自動駕駛技術,是以美國日常高速公路通勤為基礎建構,並不能滿足我國上下班高頻使用場景中的複雜工況,而華為HI ADS自動駕駛已完成L4級自動駕駛架構,實現了複雜城區、城市環路、高速、自動泊車等全場景覆蓋。作為首批試乘華為ADS自動駕駛汽車的媒體,《環球時報》記者在華為上海研究所周邊的綜合路況中,就能夠感受到ADS自動駕駛的連貫性,車輛可根據高階單車智慧和高精地圖,在駕駛員不介入的情況下,實現自動變道、行人避讓、紅綠燈啟停等高階操作,完成全場景自動駕駛。據悉,ADS系統將於2022年第一季度量產。
與車企共創價值
華為一再強調,華為不造車,要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的入局,勢必將擴大汽車產業的發展格局,為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強大的技術儲備,併為汽車產業形態變遷輸入領先的專業能力。
受制於公司架構、人才結構、核心技術和盈利模式等影響,大型汽車企業轉型開發智慧網聯電動車軟硬體能力相對欠缺。而華為入局後為車企開放的,不僅是製造智慧網聯電動車所需的技術能力,更是背後幫助其攻關技術難題的研發團隊。
“華為目前在汽車產業的優勢和能力聚焦在軟體、演算法和生態中,其中核心能力的構建放在生態,也就是資料應用和作業系統上。”據王軍介紹,目前,華為擁有龐大的研發團隊和科學家支援智慧汽車研究,其中,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團隊共有4千人,做基礎科學和理論研究的2012實驗室中也有500餘名負責AOS、VOS的研發人員,此外,還有大量負責HOS研發的軟體開發人員。
“軟體和演算法未來將會深入到智慧網聯電動車中,但這方面能力的構建是需要長期積累的,這也是華為的優勢。我們希望和車企互通有無,車企更懂汽車和使用者,我們更懂ICT技術,結合起來共同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價值。”王軍說。未來,華為這種優勢技術共融的共創品牌模式也將改變汽車主機廠與供應商傳統的“買賣法則”,成為汽車產業全新的商業模式。
曾憑一“企”之力,修改ICT行業準則,重構產業邊界,改變科技發展強弱之勢的華為,正在讓數字世界的惠及面更為寬廣。正如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的願景所言,華為要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幫助車企解決產業轉型的技術難題,提供“從零到整”的解決方案。
本文圖片來自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官方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