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座艙,一個被大眾忽略的千億級市場

智慧座艙,一個被大眾忽略的千億級市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新眸,作者|凌石,編輯|棲木

我們先看一組資料:2020年全球智慧座艙主要產品達396億美元,2018-2022年市場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為8.8%。

根據偉世通資料,2018年智慧座艙主要產品(中控顯示屏、資訊娛樂解決方案、儀表盤、HUD)全球市場規模約為329億美元。隨著5G商用進展加速,使用者對安全和娛樂功能需求升級,產品滲透率有望持續提升,促使成本價格進一步下探,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為396億美元,至2022年可達461億美元。

智慧座艙,一個被大眾忽略的千億級市場

座艙一詞是由船舶和飛機行業引進而來,汽車座艙指車內駕駛和乘坐空間,而智慧座艙則被定義為配備了智慧化和網聯化的車載產品,進而可以與人、路、車本身進行智慧互動的座艙。從發展軌跡來看,智慧座艙歷經了整體基礎-細分產品-融合方案的格局變化。

具體說來,先是整體的電子電器架構和作業系統的出現,隨後各細分產品逐漸裝載到車上,當下的趨勢是各產品的整體協同。在特斯拉掀起的軟體定義汽車的大浪潮下,智慧座艙未來的形態將是“智慧移動空間”。

為此,本篇文章新眸將著重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覆盤智慧座艙,它的演化路徑幾何?

2、從市場角度來看,智慧座艙憑什麼能支撐起千億市場規模?

3、從產品角度來看,智慧座艙的競爭格局幾何,未來又會遇到哪些挑戰?

01 從機械時代到高度智慧時代

20世紀80年代,博世和英特爾聯合開發了CAN匯流排系統,用於車內ECU的資料通訊,在隨後的90年代,車載嵌入式電子產品種類爆發,平臺化、模組化開發的需求明顯增多,車載作業系統得以被應用,60-90年代,也就是2000年以前,是座艙產品的機械時代

座艙產品主要包括機械式儀表盤及簡單的音訊播放裝置,功能結構單一,基本都是物理按鍵形式,可提供的資訊僅有車速、發動機轉速、水溫、油耗等基本資訊,機械時代表現出來的特徵是整合度較低、安全程度極低、智慧化程度接近於零。

2000年-2015年,座艙產品步入電子時代,但裝置仍以機械儀表為主,少數小尺寸中控液晶顯示開始使用,與此同時,增加了導航系統、影音等功能,為駕駛員提供較多資訊,整體單車配套價值在2000元以內。兩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2012年,特斯拉ModelS在美國上市,搭載了17寸嵌入式中控螢幕,基本取消了物理按鍵;2014年,HUD廠商Navdy釋出集導航顯示、語音互動、手勢操作和收發郵件等功能於一身的後裝HUD產品。

即便汽車電子技術有了階段性進展,但此時的座艙產品在整合度、安全程度和智慧化程度等方面仍然比較低。

座艙產品智慧化的真正節點是在2015年,請記住這個時間點。

當年,安卓Auto和蘋果Carplay分別釋出。以大尺寸中控液晶屏為代表率先替代傳統中控,全液晶儀表開始逐步替代傳統儀表,中控屏與儀表盤一體化設計的方案開始出現,少數車型新增HUD抬頭顯示、流媒體後視鏡等,人機互動方式呈現多樣化,智慧化程度明顯提升,整體單車配套價值約為4500元。

具體的產品變化則表現為,2017年,奧迪開始在多款新車型上配置全液晶儀表盤;2018年,在國際CES展上,偉世通釋出智慧座艙系統SmartCore、基於域控制器整合車載中控和儀表盤等座艙零部件;2019年CES展上,多家車企、零部件供應商和科技企業釋出完整智慧座艙解決方案,整合人工智慧、VR等前沿科技。

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該階段大部分座艙產品仍是分散式離散控制,即作業系統互相獨立,核心技術體現為模組化、整合化設計,和整體協同的最終效果仍有一定差距。

億歐智庫曾在2020年度分析師釋出會上提及,高度智慧化將是汽車電動化後最重要的壓軸戲,汽車電子與軟體市場規模將呈現更快複合增速(CAGR7%),其軟體與整合服務類業務的CAGR分別為9%、10%。目下,軟定義汽車已經成為企業戰略共識,智慧網聯化是汽車業革命下半場的主旋律。車輛控制系統、車載終端等裝置按照不同的用途,對採集或接收到的資訊進行傳輸、處理和執行,從而實現不同的功能或應用。

其中,車載OS功能作為消費者能夠最直觀感受汽車智慧化功能的入口,各大主機廠商紛紛加碼這一市場。從底層架構來看,QNX、Linux是車載OS的鼻祖,谷歌的Android則是基於Linux核心開發,屬於底層架構系統之上進行深度定製化,但總得來說,QNX、Linux、Android佔據車載OS大半江山。

與此之下,如何出圈,成為了AliOS、小度OS和華為鴻蒙OS在內一眾廠商們下一階段業務佈局的關鍵。

02 千億市場規模的背後邏輯

也是在2015年,中科創達(和微美全息一樣,是國內智慧座艙標的)成功登陸創業板,公司開啟2.0轉型時代。

連續三年,中科創達基本保持了每年1-2家收購的節奏:

2016年,以1億元人民幣收購國內的愛普新思和慧馳科技(車載娛樂系統);

2017年,以6400萬歐元收購芬蘭的Rightware(汽車使用者介面設計工具和嵌入式圖形引擎軟體產品);

2018年,以3100萬歐元收購保加利亞的公司MM SolutionAD(移動和工業圖形影象視覺技術)。

慧馳科技、愛普新思是專注於汽車前裝市場資訊娛樂系統研發的獨立設計公司和銷售公司,具備

多項車載資訊娛樂系統核心技術,並且擁有比較不錯的市場份額。透過併購,中科創達獲得了慧馳科技和愛普新思拓展市場份額,同時也增強車載IVI技術能力。收購Rightware和MM Solution AD則是為了匯入Kanzi系列產品、完善智慧車載業務結構和打造作業系統、軟體和演算法全棧能力。

另一方面,中科創達還積極與全球及國內知名一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建立起合作關係。這就意味著,中科創達從智慧手機端向智慧車聯網端延伸的同時,進一步從單一智慧終端向多場景智慧終端邁進,以機器人、無人機、AR/VR、智慧相機為代表的智慧物聯網業務卡位智慧座艙賽道。

之所以舉中科創達的例子,是為了印證智慧座艙是一個容易被大眾忽略的千億級市場,並且,暗流湧動。

東吳證券曾就乘用車市場容量和智慧座艙各產品前裝市場滲透率對國內智慧座艙市場做出預測。

乘用車市場容量預測:

根據中汽協資料,2019年我國乘用車汽車產量為2136萬輛。借鑑日韓發達國家發展經驗,國內乘用車千人保有量2019-2025年將逐步攀升至200輛,預計2019-2025年國內乘用車產量複合增速3%。

各產品前裝市場滲透率預測:

根據樣本統計資料,2019年座艙產品(車載資訊娛樂系統、駕駛資訊顯示系統、HUD、流媒體後視鏡、行車記錄儀、後排液晶顯示)滲透率分別為83.1%、15.0%、7.5%、3.1%、10.6%、0.6%。假設至 2025 年座艙產品前裝市場滲透率將分別提升至98%、60%、30%、26%、44%、7%,東吳證券認為未來幾年六大座艙產品滲透率將加速提升。

主要因素為:1、隨著消費者對汽車功能安全和娛樂需求不斷提升,更加願意為智慧座艙產品買單;2、車企將智慧座艙作為新車型亮點,以此來增加市場競爭力;3、隨著智慧新技術逐漸成熟,5G 商用後,使用者體驗更加良好,銷量上升帶來成本的進一步下探。

新眸認為,支撐起智慧座艙千億市場規模的背後邏輯主要有兩點,即技術驅動因素行業驅動因素

在技術驅動層面,目前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技術正處於爆發期,供需兩側均處於成熟態,5G和雲計算讓智慧座艙大資料量、低時延得以保障,最重要的是,晶片運算能力指數級提升和自動駕駛駕駛技術日趨精進催生了對智慧座艙更多的需求。

在行業內驅層面,主機廠尋求品牌差異化、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為了發掘增量市場、消費者希望提升駕乘體驗,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商、網際網路科技企業以及使用者三方需求飛輪,共同促動著智慧座艙市場的蓬勃發展。

03 跨界、融合、整合的網狀競爭格局

智慧座艙全全產業鏈分為三大環節:上游—中游—下游。中游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指的是一級供應商,透過整合上游各類軟硬體,組裝成智慧座艙產品,提供給下游整合廠商。

某種意義上來說,傳統座艙產業鏈主要由整車廠商主導,傳統Tier1級供應商向整車供應商直接提供座艙產品,主要原材料來自於更上游的Tier2級供應商。在智慧座艙產業鏈中,上游零部件廠商往往尋求向下延展,下游整車廠商需求往往向上延展,紛紛尋求解決路徑,也就是卡位Tier 0.5座艙解決方案整合供應商的位置。

於此之下,在這場暗流湧動的博弈中,總共出現了三股勢力,分別為整車廠、傳統Tier 1和網際網路。

相對而言,整車廠擁有成熟的汽車研發、生產、供應鏈體系,但是軟體開發能力不足則是硬傷,另外一方面,整車廠也沒有網際網路公司廣泛的應用生態。網際網路巨頭坐擁完善的應用生態、極強的底層系統開發能力,但與整車廠的合作和對硬體整合開發經驗不足,傳統Tier 1 級供應商雖然沒有網際網路巨頭的應用生態與開發底層作業系統的能力,但具備一定的系統定製能力,這是整車廠商所不具備的。

這就導致了在智慧座艙競爭的另一種現象,即智慧座艙的產業結構並非線性的產業鏈,而是趨向於跨界、融合、整合的網狀產業結構。上游零部件企業尋求後向一體化,下游整車廠尋求前向一體化,獨立研發演算法和智慧硬體,新興網際網路公司與傳統整車、零部件企業進行深度合作。

換句話說,三方勢力角逐之下,處於弱勢的整車廠將更有機會獲得增值服務蛋糕,傳統Tier 1有可能成為 Tier 0.5(座艙解決方案整合商),而網際網路巨頭坐擁成熟的應用生態,理論上可將成熟的生態移植到車載資訊平臺,處於強勢地位。

未來,鹿死誰手?仍值得商榷。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847 字。

轉載請註明: 智慧座艙,一個被大眾忽略的千億級市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