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代一條大魚擱淺,村民紛紛去割肉,結果幾百人被大魚壓死

由 泉亮霞 釋出於 科技

眾所周知,因為生存環境的不同,海洋生物中存在著許多龐然大物,遠非陸地生物可比。而古代因為科技的落後,對茫茫大海,所知甚少,對於海中生物也認知不多,留下許多比較奇特的記錄。清代筆記曾記錄了這麼一件事,清代乾隆年間,乍浦的海水漲潮,遠超平日,以至於海水倒灌,沖走人畜無數。甚至湯山天妃廟的一對石頭獅子都被沖走了。海水退潮之後,發生了一件奇事,有一隻海中巨獸被擱淺在了陸地的一處水塘裡。塘淺獸大,以至於無法游回海里,當地人把這種巨獸叫海鰍。這個海鰍足足有幾十米長,當地的人都知道海鰍的身體裡面脂肪很多,可以割肉熬油用來點燈。

只是這種巨獸體型龐大,可不是那麼容易抓得,好不容易有個擱淺了的,大家紛紛帶著刀子盆子去割肉。本來海鰍擱淺之後也只能慢慢等死。不料村民紛紛去它身上割肉,結果劇痛之下,海鰍魚躍而起,翻起身來,幾百名村民被壓死了。有海鰍擱住塘坳不去。長數十丈。人爭往割取其肉,熬油以代膏火。已而割者漸多,鰍不勝痛,一躍翻身,壓死者數百人。這個記錄到底有沒有誇張之處,一個翻身就能壓死幾百人,這海鰍得有多大,而這個海鰍現在還有沒有。

其實關於海鰍的記載,在中國一直都有,早在唐代就有這個稱呼,不過當時稱為海鰌。當時人們就知道這是海里面最大的魚。當然也有很大誇大之詞,對海鰌的描述頗為神異。傳聞做海洋中做遠洋貿易的商人,經常會遇到一種事,原本什麼都沒有路線上會出現十幾個小島,船伕就告訴他,這就是海鰌,起起伏伏。這些海鰌,還會噴水,水噴到空中,被風吹散,落下來就和下雨一樣。這個特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吧。“海鰌,即海上最偉者也,其 小者亦千餘尺。吞舟之說,固非謬也,每歲廣州常 發銅船,過安南貿易,路經調黎( 海南島附近南海 海域) 深闊處,或見十餘山,或出或沒。篙工曰: ‘非山島,鰌魚背也。’雙目閃爍,鬐鬣若簸朱旗。 日中忽雨霢霂。舟子曰: ‘此鰌魚噴氣,水散於 空,風勢吹來若雨耳。’”——《嶺表錄異》

到了清代這種海鰌稱呼發生了變化,被稱為海鰍。有意思的是清代也說海鰍是海中最大的魚。顯然這個應該是憑閱歷判斷的,就是大家在海里面確實沒有碰到過比海鰍更大的魚了。記錄中認為海鰍體積巨大,性格兇猛。這個可能是一種直觀感受,因為鯨魚在海中碩大的體型,太有壓迫性了,讓人覺得它們性格兇猛。海鰍( 俗字作鰌) ,海魚之最大而性惡者。有的小海鰍者,色黑掘健中懵。——《海錯百一錄》

那麼海鰍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從前面各代的描述我們就可以猜出來,海鰍就是鯨魚。《華夷志》裡就明確記載海鰍叫作,為什麼叫摩竭呢,其實這是梵語的音譯,翻譯過來就是鯨魚。海中大魚,口可容舟,其名曰摩竭。’按,摩竭,梵語,即鯨魚也,其雌曰鯢。”可見,鯨魚別稱“摩竭”,雌鯨為“鯢”。——《華夷志》那麼又有一個問題,鯨魚翻身能不能壓死幾百個人,我們都知道鯨魚是現存的最大的動物,最大的藍鯨體長30多米,體重可達到200噸,以這個體型的鯨魚,如果苦痛之下,掙扎翻身,死傷慘重是毫無疑問的。當然清代乾隆年間這個鯨魚不大可能是藍鯨,但是應該是上百噸的巨魚,它吃痛下掙扎翻身,可能並不是翻了一下,加上大家都在割肉,人站立的非常密集,所以壓死幾百人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