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近年來,5G與人工智慧、物聯網、大資料、邊緣計算等緊密融合,在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是隨著5G技術及農業前沿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深度融合,田間地頭已開出“5G智慧花朵”。
近日,記者來到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高新農業園區採訪時,農業植保無人機正在對試驗田進行澆水作業,令記者好奇的是,這裡沒看到一個無人機飛手。原來,這裡的無人機植保作業大部分是由中國移動自主研發的全國首個5G網聯無人機管理運營平臺——“中移凌雲”無人機平臺完成。
中國移動重慶公司高新區分公司集客中心總監雷治波告訴記者,該平臺依託5G核心網路和大資料能力,實現農業植保無人機遠端精準自動化操控,無人機在預設飛行航線下自主作業,大大減少了傳統無人機植保作業對飛手作業經驗的依賴。平臺實現叢集化、遠端化、“一站式”的無人機管控和運營,有效解決了農業生產人力勞動強度大、勞動力不足等問題。目前,該系統已在全國進行10餘次商用。“未來,還將實現多臺無人機並行控制,進行大面積的同時作業。”雷治波說。
依託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基於5G的智慧化農業生產示範與融合應用,中國移動重慶公司、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共同打造了重慶首個5G+智慧農業示範基地,旨在研究展示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促進5G智慧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關鍵環節的融合應用,提升農業智慧化水平,為農業現代化賦能。
除了5G網聯無人機管理運營平臺以外,中國移動重慶公司還攜手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積極探索5G在農機自動駕駛中的實踐與應用。
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無人機產品經理蔡為介紹,即使是普通農機,只要搭載中國移動自主研發的農機專用智慧導航終端,透過5G+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就能實現作業路線自動規劃、高精定位自動駕駛。
在5G網路加持下,普通農機裝上了“智慧大腦”,“會”種地變為“慧”種地,預先生成的作業路徑可實時計算偏差資料,控制農機自動駕駛作業誤差在2.5cm以內;有效指導機手精準作業,避免農機重播漏播,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作業效率;農機可實時上報定位資訊、作業資料、工況資料等,同時感知整車執行狀態及周邊作業環境,保證農機安全、穩定執行。
在重慶農科院“5G+魚菜共生”大棚,記者看到,這裡沒有常見栽種在土地裡的瓜果蔬菜,而是有序排列著一個個養殖池和蔬菜種植槽。池中的魚兒自在地遊弋著,無土栽培的種植槽裡蔬菜也長勢茂密。
重慶農科院農業工程研究所智慧裝備研究室主任鄭吉澍告訴記者,利用5G網路和物聯網技術賦能,透過佈設在魚池養殖區和葉菜培植區的感測器,高效、穩定收集和傳輸大資料。“5G+魚菜共生”大棚實現了蔬菜和魚類種養環境的水肥迴圈、自動控溫等,形成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種養模式,不僅大幅提高了產量,還有效節約勞動力,是一項創造性探索。
據悉,中國移動智慧農機管理技術去年底已獲得農業農村部認可,入選2020年全國智慧農業十大新技術,並在今年重慶春耕春播期間逐步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