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造車,科技公司們也帶著自己的風格來勢洶洶。
古早網際網路三巨頭 BAT,兩家已經官宣造車了,百度看起來是決心更大的那一家。
1 月 11 日,百度宣佈正式組建一家智慧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同時,百度選擇的合作方也確定,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新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
雖然沒有更多有效訊息透露,但百度官宣造車對於汽車行業或者是網際網路行業來說,都是個重磅訊息。它不僅意味著百度在智慧汽車領域多年的積累開始以一個整體向外釋放,也從一個側面證明網際網路公司紛紛下場造車,也許成為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大趨勢。
百度造車,認真的自從有百度造車的傳聞後,在資本市場上得到了熱烈回應。截至 1 月 11 日,百度在美股的股價一個月內已上漲 67%,市值時隔兩年後站上 800 億美元。
但是從一個普通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可能根本沒有辦法讀懂百度造車的邏輯到底在哪兒。百度成立 20 年來都以一家技術公司自居,從 PC 網際網路時代到人工智慧轉型一直如此,在汽車銷售方面並沒有太多經驗可言;在汽車智慧化技術方面,使用者端對於百度並沒有很強的感知,而此次百度造車明確指出,新的汽車公司將面向乘用車市場。
百度官宣進入乘用車市場 | 百度
不過,我們依然可以從一些線索看出,百度造車是有那麼一點兒認真勁在的。
關於新公司的股權安排,百度方面表示該公司由百度發起主導,註冊資金暫時不便透露,吉利控股集團是目前除百度外的唯一資方。一位熟悉百度的內部人士稱,百度在新公司屬於絕對控股,吉利僅佔少部分股權。
雙方的合作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與百度合作的公司為「吉利控股集團」而非「吉利汽車」,合作內容上,百度方面向極客公園(ID:geekpark)透露,雙方將基於吉利最新研發的全球領先純電動架構--浩瀚 SEA 智慧進化體驗架構,在智慧汽車製造相關領域展開緊密合作,共同打造下一代智慧汽車。
那麼,百度造車的優勢到底在哪?答案指向了百度押注面向未來的技術之一——自動駕駛。
8 年自動駕駛,商業化剛剛起步2013 年起,百度開始大規模投入到自動駕駛當中,此後相繼進行架構調整與技術梳理,百度智慧駕駛事業群組(IDG)也逐漸成為百度旗下的「三駕馬車」之一,自動駕駛品牌 Apollo 戰略的重要位置與人工智慧和移動生態齊行。同時,自動駕駛行業也在近幾年起起伏伏,不斷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這一邊是自動駕駛的強勢崛起,但行業中普遍認為,自動駕駛的商業化並沒有人們預想的那麼順利。
百度集團副總裁、智慧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李震宇此前曾公開表示:百度自動駕駛成立 7 年來仍舊沒有盈利,但他們可以在未來 7 年內保持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繼續研發。
百度 Apollo 一直在向前梳理發展 | 百度
從過往經歷來看,百度對於自動駕駛的確在持續投入,每年立下的關於自動駕駛發展的 flag 也都能得到響應,但商業化方面的確沒有十分突出的表現。
比如與金龍客車合作的阿波龍小巴、與江鈴汽車合作的 miniBus,均是在自動駕駛商用領域的嘗試;此前百度也表示與車企聯合推出量產版無人車,但目前為止,僅有自動駕駛車輛在地區內進行測試。
百度自動駕駛在 2019 年提出了一個「攀登珠峰,沿途下蛋」的目標,即在登頂最高級別的自動駕駛之前,在技術進步的階段逐漸釋放商業能力。並且,近兩年正在快速將其落地。2020 年起,乘著「新基建」的東風,百度 Apollo 在全國各地建設自動駕駛示範區,加速將自動駕駛能力落地到各個地區,並加快「車路協同」,打造智慧交通計劃。
在自動駕駛及智慧交通方面積累多年,接近形成閉環的百度,仍缺乏一個對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成功輸出。而從此前百度參與改造的自動駕駛車輛多以後裝為主,似乎無法達到百度想要的效果。
高階段自動駕駛遲遲無法商業化的原因,與技術困難程度、成本等因素息息相關。百度 Apollo 與一汽紅旗深度合作的前裝量產自動駕駛汽車,帶有鐳射雷達、計算平臺與多個感測器,每輛都價值不菲。但前裝也意味著,百度在設計研發一款自動駕駛汽車時,趟過了不少坑。
百度 ANP 領航輔助自動駕駛功能,對標特斯拉的 NOA | 百度
技術路線上看,百度倒是同時具備高等級和低等級的自動駕駛技術,尋找一個合適的方案融合在量產車型上也未嘗不可。
2020 年底的 Apollo 生態大會上,百度就對外推出了對標特斯拉 NOA、蔚來 NOP 的方案,即領航輔助自動駕駛功能,利用攝像頭與高精地圖等周邊配套基礎設施來完成某一段路線的高階段自動駕駛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方案並不是百度在自動駕駛載人測試落地中的重點,而是針對車企銷售的整體解決方案。
如果百度參與到智慧汽車的製造,用低成本覆蓋高智慧化,是一個汽車品牌最能博取使用者認知的手段。綜上,百度造車也許不是剛需,卻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許第一輛百度汽車,就能以這種高姿態與大家見面。
網際網路公司造車,各懷心思2020 同樣是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集體「下場」造車的一年。
滴滴官宣與比亞迪合作,推出第一款定製網約車,滴滴顯然把這款車當做未來長期的重點之一,已經構建了 2030 年擁有自動駕駛能力的定製網約車藍圖;阿里與上汽各佔一半股權成立「智己汽車」,衝擊智慧汽車高階品牌,搶奪汽車圈「創二代」名號;此前也有不造車的華為宣佈與長安進行深度合作;世界第一大公司蘋果也被曝出確定造車計劃,並且傳聞與現代敲定合作,2024 年正式落地。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近日釋出微博稱:「據我瞭解今年大概有數家科技企業可能會成為不同模式的造車新勢力,這對智慧汽車市場和新的移動生態真正的到來,會產生非常正面的加速影響。」
何小鵬稱今年將有數家科技企業進入造車 | 微博
科技公司大筆進入汽車領域,看中了汽車在智慧時代的變革一定是核心原因。電動與智慧擺在科技公司面前,傳統汽車築立的高牆開始瓦解,智慧汽車的門檻尚未設立,正是巨頭們發現潛力,搶佔入場名額的最好時機。
只不過,尋找一家深度合作的代工廠還是目前最好的選擇,證明造車的門檻還沒那麼低。畢竟,造車新勢力花了 5 年時間近千億人民幣才剛剛開始將商業模式跑通。
畢竟,造車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而對於自身定位與代工廠、模式的選擇都有著些許差別。
蘋果和華為在移動終端上吃到了紅利,前者更是因為最早構建了移動生態賺得盆滿缽滿,再沒有其他市場能夠容納得下這些巨頭,於是,汽車成為了開啟下一個「戰場」最有想象力的部分。
投資也是參與到戰略中去的重要組成部分,阿里雖然沒有官宣參與造車,但從它投資小鵬汽車,合資建立智己汽車的狀況來看,阿里沒有錯失機會。
阿里上汽合力打造的智己汽車 | 網路
而百度、滴滴這種沒有造車經驗,卻又與汽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公司,似乎最能代表科技公司在智慧汽車領域內的目標:乘著汽車在向智慧化轉型的過程中,掌握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的未來定義權。
由於每家公司對於「智慧汽車」的理解都不一樣,才有了今天百花齊放的狀態,技術、營銷、服務、產品……一切都可能被重塑,科技公司也許尤其需要透過一套整體的產品輸出,來展示自己的話語權。
本文作者:趙子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