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轉場快時尚

盒馬轉場快時尚

編者按:本文系專欄作者投稿,來源商業評論,作者田巧雲。

20000+!

6000+!

60+!

這是盒馬12月2日在“新零供關係大會”上宣佈的數字。

20000+是今年全年盒馬新開發的商品總數,6000+是盒馬開發的自有品牌商品數,60+是盒馬每天推出的新商品數。

自2018年開始,盒馬每年舉辦一次新零供關係大會,至今已是第三年。對盒馬來講,這不是一次零售商與供應商的博弈,更像是一份向所有合作伙伴公佈成績的答卷。

從答卷主題來看,盒馬今年這份答卷可以用三個字形容——快時尚。

這個常用於服飾領域的名詞,為什麼會用在盒馬身上?盒馬自稱快時尚,底氣何來?從快時尚到商品力,盒馬究竟要向外界傳達什麼?

快與慢的和解 

經常逛盒馬的人,一定會發現,在盒馬常常能看到一些“奇葩商品”。

譬如大米,傳統超市要麼是袋裝,5kg或10kg一袋,要麼是散稱,買多少隨心意。但是在盒馬,你還能看到瓶裝的大米。

瘦身到300g一瓶的米,起初看著怪怪的。但是如果你瞭解到瓶裝米的開發初衷,就會忍不住拍案叫絕:一瓶米,兩瓶水,三人食。這對那種永遠記不清水米比例的手殘星人而言,簡直就是福音。

“大米只是其中一個單品,盒馬正在用快時尚的思維打造商品,既要快速迭代,又要不斷創新、引領潮流。”盒馬商品採銷全國總經理趙家鈺表示。

盒馬轉場快時尚

今年以來,盒馬已經推出超過20000款新品,其中6000多款為盒馬自有品牌商品,新品開發週期在6個月左右,迭代速度比行業快3~4倍。

主打鮮食的盒馬工坊,每25~30天就要更新超過30款的熟食、麵點、半成品菜,春天賣青團、夏天賣糟滷、秋天上板栗、冬天賣豬肚雞火鍋……從今年1月至今,盒馬工坊已在全國範圍內推出了1400多款商品。

“快”的背後是什麼?

在趙家鈺看來,表面上看,這些“快”是盒馬商品力的支撐,但深層次的原因是基於盒馬在行業內率先倡導並打造了新零供關係。

盒馬所實行的新零供關係,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我覺得這個基礎在於要讓整個供給方無後顧之憂,保證他們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裡透明化地開展合作,而不是相互猜忌‘我是不是比別人多交了幾個點’‘我的賬期是不是比別人更高一些’……”趙家鈺這樣解釋。

新零供關係的建立非朝夕之力。

已成為盒馬爆款產品的“張爺爺空心掛麵”創始人任建就分享了他和盒馬合作的故事。

張爺爺空心掛麵是一種非遺手工食品,產量低,利潤少,這導致當地願意做空心掛麵的匠人越來越少。

後來,“舌尖上的中國”讓空心掛麵家喻戶曉,一時間需求激增,但進入傳統超市銷售後任建發現,渠道成本太高、賬期又長,企業的存活並不容易,更別談技藝的傳承了。

盒馬找到任建時,首先宣告不收進場費、渠道費等,這讓他看到了希望。

但在合作初期,其他困難不斷,由於盒馬研發團隊對食品要求太高,而手工製品又很難滿足標準化的要求,任建一度痛苦到想要放棄:“這要改,那要改,結果就是全改。”

任建說,從原料到製作工藝,慢慢地再到每個工藝環節的品控全部改掉,最終出來的產品簡直就像“蛻了一層皮”。

盒馬轉場快時尚

在盒馬看來,和合作夥伴在產品開發上“磨”,並不是誰強誰弱的問題,而是希望透過磨,找到與自己三觀一致的“同路人”。

中國幅員遼闊,要把開發出的好商品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除了找到“同路人”,還需要強大的物流體系支撐,於是,盒馬又幹了件“又重又慢”的事——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

截至目前,盒馬在全國建立了多溫層的物流供應網路,包括3個產地冷鏈倉、6個銷地鮮活暫養倉,41個銷地常溫和冷鏈倉,16個銷地加工中心。

趙家鈺認為,這樣規模的供應鏈網路,可以為新商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提供一個管道,最終讓新品快速落地和規模化。她稱,盒馬今年的核心策略就是“向商品要流量,向供應鏈要效率”。

 多和少的平衡 

這兩年,盒馬一直提到一個名詞——商品力。

何為商品力?百度漢語是這樣定義的:商品力是企業透過產品表現出的實力。也可以說,是一個企業透過商品的打造能力,所構建的核心競爭力。

從外部表現形式來看,商品力的表現形式之一是SKU數量。確實,在零售業,合理的SKU可以反應出商品品類的豐富度甚至競爭力。目前,Costco與山姆等全球知名的外資超市,SKU均在3500~4000之間。

但在盒馬看來,相比數量,商品的開發和上新速度才是新零供關係下商品力的立體展現。

今年3月,盒馬新成立了3R事業部(Ready to cook, Ready to heat, Ready to eat),專門組建團隊,把“人無我有”的差異化商品持續做大做強,對外推出“盒馬有機鮮”。截至3月,共建立了30多家有機菜基地,擁有120個SKU。

今年7月,盒馬對外宣佈,盒馬工坊已經擁有1300多款商品,其中大約有60%由盒馬自主研發,當月銷售已經破億。

盒馬轉場快時尚

一直和盒馬合作日日鮮豆漿的泉潤食品公司,去年專門成立了研發部門,與盒馬一起進行新品開發,並陸續推出不同口味的新式甜品,比如盒馬豆酪等。今年,泉潤的日日鮮豆漿銷量同比去年增長了三倍。

前不久,結合廣東地區的消費習慣,盒馬又和泉潤共同開發了一款豆漿火鍋鍋底,打破了豆漿傳統的應用場景,上市不到一個月,銷售就翻了一番。

不過,盒馬並不會在所有的事情上做加法。圍繞安心買菜、減脂瘦身兩個核心場景,盒馬今年就做了“減法”,推出了“零”系列商品,首批包含0催熟、0抗生素、0人工激素、0化學農藥四個分類。

除了這“四零”,盒馬在一些商品的開發上嘗試“0浪費”。譬如大米在生產加工的過程中,會產生碎米,以往這些碎米一般作為“下水”進行流通,不僅增加了大米本身的銷售成本,也比較浪費,於是,盒馬將碎料進行二次開發,做成粥米、米餅、米漿,甚至成為年輕人最愛的代餐粉配料。

這種跨產業的研發和合作能力,對於傳統的大米種植或加工企業而言是無法想象的。可以說,除了營銷層面的跨界,這種底層技術的跨界才能為產業鏈帶來更大的消費價值。

 走上快時尚路線 

今年,盒馬自定義為“快時尚”企業。

為此,趙家鈺進行了拆解。“快”一方面是指盒馬可以透過資料快速找到市場熱點,以及消費者對貨品和趨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盒馬透過龐大的研發團隊與合作伙伴的共創,在快速找到需求的同時還能快速研發落地;最後一方面是,商品落地後快速傳播發酵的能力。

時尚離不開創新和跨界,無論是營銷還是技術層面,盒馬以開放的心態與不少新老品牌打造出很多爆款。

譬如和光明聯名的八寶飯,和喜茶聯名的青團,和奈雪的茶聯名的粽子,等等。如今,盒馬甚至逐漸成為國內外不少新品的首發地。

盒馬轉場快時尚

從消費者端可以感知的是,盒馬像個變形金剛,從盒馬mini到盒小馬,再到前不久落戶浦東的首家X會員店,一會兒小,一會兒大。

其實,在看不見的內部,盒馬也一直在變。

2018年,盒馬正式全面推出“買手製”,並建立了買手中臺,盒馬的採銷從傳統的“坐商”變成了“行商”。

坐商就是零售商坐在家裡收取供應商進場費,商品銷售與我無關,行商則是指主動透過資料發現消費者需求,再走進企業、基地和合作夥伴們一起拆解產業鏈裡的工藝,以開發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商品。

今年,盒馬還將原先國際和國內產業鏈部門合併成了品牌中心,品牌中心在承擔產品開發職能之外,還要為品牌商或生產商等合作伙伴提供產品推廣,甚至是多平臺的分銷服務。

留意到阿里巴巴價值觀變化的人會發現,盒馬的這些“變”其實是有跡可尋的。在阿里老的“六脈神劍”裡,排在第一位的是“客戶第一”,而在“新六脈神劍”中,這一條變成了“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對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商業評論》總策劃忻榕總結,盒馬的“變”其實是一個阿里“六脈神劍”由思維導向向行為文化轉變的過程。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盒馬的組織更靈活、更積極。傳統零售組織中,採購人員的KPI一般是根據採購商品的價格來制定的,而盒馬的買手製則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進行考核的創新,它要求買手必須發揮自己的積極主動性,對自己的採購商品負責,在採購的基礎上和合作夥伴研發創新、提升效率,從而實現與合作伙伴的共贏利他。”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85 字。

轉載請註明: 盒馬轉場快時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