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部手機失竊遭“盜刷”,暴露了哪些安全漏洞?

由 廉擁軍 釋出於 科技

近來,一篇網路文章受廣泛關注:一名網友敘述了家人手機遭盜竊後“被消費”“被貸款”的遭遇。文章引發公眾對手機失竊可能帶來的財產安全問題的擔憂。

目前,大部分涉事支付機構已賠付受害人經濟損失。工業和資訊化部也於日前約談涉事電信企業相關負責人,並提出對於服務密碼重置、解掛等涉及使用者身份的敏感環節,要在方便使用者辦理業務的同時強化安全防護。

記者發現,雖然這是一起偶發事件,但暴露出一系列涉及公民個人資訊和財產安全的漏洞。

據瞭解,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手機失竊被不法分子進行多筆消費和貸款

據網民“資訊保安老駱駝”稱,其家人手機失竊後,不法分子利用電信、金融、支付等機構以及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安全漏洞,新建賬戶繫結銀行卡,幾個小時內,便線上辦理了貸款,並進行多筆消費。

不法分子是如何利用手機盜取資金的?

“資訊保安老駱駝”向記者覆盤了遭遇“盜刷”的全過程:不法分子取出機主手機卡,將之安裝在自己的手機上,透過簡訊校驗的方式,登入了某政務平臺App,由此獲取了機主的姓名、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關鍵個人資訊。透過這些關鍵資訊及校驗簡訊,進行服務密碼重置,掌握了對手機卡的主動控制權。此後,在支付寶、財付通、蘇寧易付寶、京東支付等開立了新賬戶,繫結機主的銀行卡進行消費,並在美團平臺申請貸款,造成機主經濟損失。

整個過程中,登入政務平臺App獲取關鍵資訊、繫結銀行卡、貸款消費等操作,都是憑藉手機簡訊驗證碼順利通關。

記者瞭解到,此案之所以產生如此後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手機遭竊後機主沒有第一時間掛失電話卡,令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專家解釋,在電話卡未掛失的近2個小時,由於掌握了機主個人關鍵資訊,不法分子透過手機線上服務,對服務密碼進行了重置。這相當於掌握了通訊業務辦理的主動權,能進行遠端解除掛失,還可以利用簡訊驗證登入其他網站和App。

手機失竊被“盜刷”暴露出哪些安全漏洞?

這一網民的遭遇暴露出手機資訊保安和支付安全的多個漏洞,引發多方擔憂。

——電話卡解除掛失等安全機制有待升級。

據其本人介紹,案發當日,在透過電信客服掛失後不久,他們發現手機卡居然被不法分子解除掛失,仍能使用。雙方進行了激烈鬥爭:掛失、解掛、再掛失、再解掛……來來回回幾十次。其間,這張手機卡不斷接收消費和貸款的驗證簡訊。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機主手機被盜後未及時掛失電話卡,讓不法分子鑽了空子,但電信企業的服務密碼重置和解掛失等業務規則是否完善、是否充分考慮了機主手機丟失的可能性,值得探討。

按照中國電信的業務規則,已掛失賬戶可以透過撥打客服熱線、服務密碼鑑權後進行解掛。利用機主掛失前的“空檔”,不法分子透過機主姓名、身份證號、簡訊隨機碼重置了服務密碼,掌握了通訊業務辦理權,多次誘導電信企業客服人員對已掛失的電話卡進行解掛。

電信專家付亮認為,使用者反覆解除掛失的異常舉動,應及時引起電信企業包括客服人員在內的系統的警覺,適當升級安全門檻,而不是依然機械地進行常規操作。

——校驗手段普遍不足,風控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雖然監管部門對於支付機構開戶身份的安全驗證有相關規定,但部分機構執行打了折扣。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金融平臺和支付機構開立賬戶或繫結銀行卡的流程較為簡單,一些機構在授信流程中,只增加了銀行簡訊校驗或者公安網校驗,就順利放款。在此案中,不法分子透過機主的銀行卡號、身份證號、姓名、銀行預留手機號等資訊,加上簡訊驗證,就在美團平臺上辦理了貸款業務,並很快將貸款透過新開立的支付賬戶消費掉了。

業內專家表示,為吸引使用者,部分金融平臺不會在綁卡開戶時增加煩瑣的校驗方式,而是簡化開戶流程。更有一些小公司,為節省成本而省略步驟,校驗的完成度和可靠性難以保障。

與此同時,一些平臺和機構風控水平不過硬。從網民“資訊保安老駱駝”家人的遭遇來看,同樣在凌晨三四點,有的支付系統風控成功識別了異常交易並進行阻斷,有的則通過了不法分子的貸款申請,有的支援了不法分子數筆綁卡消費。

——個人敏感資訊保護不力。

該案中,不法分子透過簡訊驗證的方式便登入了某政務平臺App,獲取機主的重要資訊如探囊取物一般。

業內專家表示,身份證資訊和銀行卡資訊屬於個人敏感資訊,一旦遭洩露後果嚴重。身份驗證要強化甄別“確為本人意願”,如藉助人臉識別等方式提高驗證門檻。

此外,一些通訊行業人士表示,一些無良手機App過度收集個人資訊,也為個人資訊保安埋下隱患,一旦App被侵入就會造成嚴重資訊洩露。在公安部組織開展的“淨網2019”專項行動中,被查處的違法違規採集個人資訊的App就多達683款,其中不乏知名企業。

機構與平臺應提高安全驗證手段,手機丟失第一時間掛失SIM卡

事件曝光後,大部分涉事的平臺和支付機構消除了受害人的貸款記錄,並賠付了損失。記者瞭解到,相關支付機構已著手加強手機丟失防控策略,提升風控水平,適時升級身份驗證手段。

針對電信企業存在的漏洞,工業和資訊化部日前約談了此次涉事電信企業相關負責人,並對三家基礎電信企業提出要求,對於服務密碼重置、解掛等涉及使用者身份的敏感環節,在方便使用者辦理業務的同時要強化安全防護,加強客服人員風險防範意識培訓,警惕業務異常辦理行為。

中國電信相關人員表示,為進一步防範此類風險,將強化和規範掛失、解掛、呼轉等業務的鑑權方式和流程,增加技術核驗手段,提高服務人員風險防範意識,對頻繁辦理業務的行為加強監控,對異常行為進行限制和升級操作授權。

“無論是支付業務還是其他金融業務,都應該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便捷性。”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非銀支付機構及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擔負著數以億計使用者的財產安全,有責任不斷加強風險防控。針對手機失竊這種情況,金融機構應該考慮得更全面些,不光要“實名認證”更要“實人認證”。

此外,付亮說,相關單位和企業應及時對使用者資料進行脫敏處理,按照最小必要原則收集、儲存、使用,並注意分級分類儲存。

普通民眾如果手機被盜或遺失,應如何保護個人資訊和財產安全?專家提示:

——第一時間致電手機運營商掛失SIM卡,以免不法分子利用“時間差”竊取個人資訊。

——儘快致電銀行凍結手機網銀,只要辦過銀行卡的銀行都要覆蓋到,不要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

——對支付寶、微信等具有金融功能的應用及時進行凍結,且密切關注賬戶服務和資金變動。

——通知親朋好友手機遺失,讓他們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打來的電話或發來的資訊。

——如果發現異常的資金使用情況,及時撥打110報警電話報案。

(新華社)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