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BT財經
3月底,華為透過全資收購子公司,拿下支付牌照。
緊接著3月31日,華為官宣2020年業績,逆風錄得3.8%的營收增長,銷售收入直逼9000億元。淨利潤高達646億元,同比增長3.2%。
網路上一片沸騰,不乏觀點高呼:9000億元華為入場支付領域,支付寶、微信的強勁挑戰者來了!網上支付江湖可能將重新洗牌……
且慢,事實怕是遠沒有那麼簡單。支付寶、微信分別依託網購、社交,雄踞線上支付市場兩極,華為想破局,仍需另闢蹊徑;此次拿下的僅僅是支付牌照,可能只是華為在金融牌照拓展中的第一步。
支付牌照千千萬,華為拿下哪一種?在談論華為能否攪局支付江湖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三個問題:什麼是支付牌照?它有哪些業務型別?目前支付牌照多不多、值不值錢?
第一,究竟什麼是支付牌照?
我們說的“支付牌照”,一般指的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核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是一種非金融行業從業資格證書。它誕生在2010年,隨著《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進入人們視線。
不妨回想2010那個年代,移動網際網路才剛剛興起,我們也是在那個時候擁有了智慧手機並接觸到支付寶這類支付APP。為了監管這些非金融機構從事支付業務,第三方支付牌照就此誕生。
在監管辦法出臺後不久,2011年5月26日,央行正式公佈第一批、共27家獲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其中第一張就發給了支付寶。這批次牌照的有效期為五年,2016年8月,該批次27家企業悉數獲得“續簽”,至今我們還能在支付寶官網找到這張支付牌照的公示。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你應該注意到支付牌照上的“業務型別”了,華為的這張支付牌照“含金量”如何?
就像開餐館,無論我們賣熱菜還是冷盤,商鋪都需要申請特定經營範圍的《食品經營許可證》,支付牌照也是如此。
以上面的支付寶的支付牌照為例,我們可以看到有“網際網路支付”、“行動電話支付”、“預付卡發行預受理”和“銀行卡收單”,它們也對應固定的範圍,持證機構必須在有限的範圍內開展業務。
網際網路支付,顧名思義,就是指透過網際網路實現收款付款。你可以想象一下在PC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透過支付寶網頁完成網購付款。
到了智慧手機時代,行動電話支付這個業務型別逐漸上位,人們可以用手機實現支付,形式包括但不限於簡訊、WAP、APP客戶端等。
在支付寶的支付牌照之外的業務型別還有很多,比如固定電話支付(透過語音方式支付)、數字電視支付(依託互動機頂盒等終端發起的支付)等。
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這兩個概念相對來說更專業,簡而言之都是為了讓交易資金結算服務更加便捷。也正是這一系列業務的組合,造就了當下動動手指刷刷臉就能支付的便捷。
據中國人民銀行公示,華為此次透過收購深圳市訊聯智付網路有限公司拿下的支付牌照,業務型別只有網際網路支付和行動電話支付,並不算“豐富”。
下面來到第三個問題:支付牌照多不多?值不值錢?
據中國人民銀行公示,目前有232個公司擁有支付牌照。物以稀為貴,隨著市場上支付牌照越來越多,曾經“一牌重金難求”的現象不再。換句話說,線上支付的領域更多競爭者入局,牌照也沒有原來那麼值錢了。
有報道稱央行一共發過近280張支付牌照,不過其中部分登出或到期,目前這一數字才降到232。
也有人統計,這些牌照中,有“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的有140多家,有“網際網路支付”業務的有110多家。在這樣一個200多的基數里,華為此次收入囊中的支付牌照,似乎也並沒有許多人說的那麼珍貴。
華為這張牌照的“前世今生”有意思的是,華為的這張支付牌照,曾經屬於中興。
這張牌照的直接擁有者深圳市訊聯智付網路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註冊資本為2億元,登記的經營範圍含電子支付、網際網路支付、計算機技術服務等,並於2014年7月獲得支付牌照,可以說是一家專門為拿牌照而註冊的實體。
早期,訊聯智付是中興通訊控股的孫公司,還曾經推出過名為“中興付”的移動支付APP。現在在網上仍能檢視到中興的Logo遺留在與訊聯智付相關的一些角落。
但隨後中興就退出了訊聯智付,將之轉手給了另一家名為沃芮歐的企業。沃芮歐的背後是證通股份——一家定位為金融服務機構、提供資料服務的公司。證通股份的股東包括中證登、天弘基金、華泰證券等金融機構,還曾對外投資了水滴徵信、上海雲灣基金銷售等公司。
這個時期的訊聯智付的發展也不高調,還曾在2020年11月被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公示行政處罰,據媒體當時的報道,處罰原因是多次被投訴莫名扣款、提供套路貸平臺支付通道等。
直到最近,“顛沛流離”的訊聯智付才終於被華為收入麾下,似乎是找到了一個不錯的“歸宿”。近日訊聯智付發生工商變更,除了股東外,原法定代表人王關榮退出,由鄭麗英接任。訊聯智付的經歷也反映出市場常常透過收購公司實現支付牌照流動的通行做法。
比如小米在2016年以6億元收購捷付睿通65%的股權,並在2019年9月全面換血捷付睿通高管層,實現對支付牌照的“全面拿下”;同樣是在2016年,美團宣佈完成對錢袋寶的全資收購,獲得支付牌照;位元組跳動的支付牌照2020年9月剛剛拿到,是透過收購武漢合眾易寶科技有限公司獲得,被市場解讀為“借抖音進軍電商的重要一環”。
另外,網易、蘇寧、新浪、唯品會、拼多多也都獲得了支付牌照。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財付通)這“兩座大山”,則是首批親手拿到支付牌照的玩家。
歷經多年發展,儘管手握門票的巨頭越來越多,支付領域的兩極江湖格局卻難以撼動,這是為什麼?
華為想突破,仍需發展出自己的“第三極”支付寶依靠電商率先崛起,微信支付則從社交切入用紅包打了翻身仗,自2012年後,支付領域再沒有玩家可以突破。
比如京東,想複製支付寶透過電商帶來的流量,來培育京東支付業務,難度頗大;再比如美團,期待從線下消費的場景切入,但從目前的結果來看,收效也不盡如人意。就連“國家隊”銀聯雲閃付也是下了血本補貼,才獲得一席之地。
國外市場就更為複雜,和華為一樣,從手機這個角度進入支付領域的還有巨頭蘋果、三星。但是線上支付還是以PayPal為代表的“舊霸主”和Stripe、Paywave等“新勢力”的競技場,蘋果、三星們還沒有開啟自己的天地。
再加上現在的網際網路金融玩家們在金融賽道的佈局,早已不止在“支付連線”上競爭了,而是轉向小貸等金融領域和與傳統金融合作的技術支援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為想要在支付連線這個業務上實現“硬超車”支付寶和微信,幾乎不可能。如欲崛起並和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競爭,就必須發展出自己的“第三極”,找到真正符合手機特性的使用者使用場景。
有觀點認為,華為手機生態的佈局,可能是帶動其支付業務發展的機會。
近些年,華為不僅在硬體上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在配套軟體(如華為錢包、健康、流媒體等業務)方面也進步巨大,並且基於近2億部活躍終端的高使用者基數,華為坐擁資料量優勢,在軟體和生態賽道有機會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
當前透過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軟體支付,安全風險越來越高,有時候掃個碼就能將使用者的資金盜刷。但如果將這個鏈條從“手機-支付APP-付款”三步縮短為“手機-付款”兩步,也就是不透過APP,華為手機就像POS機一樣可以直接完成支付,其中安全性也將得到增強。
另外,目前的密碼已經從數字密碼、指紋密碼慢慢發展為面部識別、聲紋密碼,未來進一步將支付流程“無感化”是大勢所趨。但是手機獨立採集這些生物資訊,是更安全、更便捷的,支付連線類APP可能會被“架空”。
與此同時,主管機構對線上支付的監管也在慢慢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裡如果微信和支付寶的市場份額出現鬆動,華為可能是吃下這些出讓份額的強有力競爭者。
也有觀點認為,華為這次收購支付牌照是“無奈之舉”,畢竟在晶片等方面遭遇危機,艱難時刻的華為不得不發展全新的業務,比如支付連線甚至金融科技,避免在原業務線上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最新發布的華為2020年業績顯示,公司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中,消費者業務增長已經放緩。支付牌照完善華為生態後,有望為消費者業務的增長提供新引擎。
另外,華為的興趣點可能並不是和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正面開戰,拿下支付牌照也意味著華為在合規性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間,未來可以發展更多新業務。
拿下支付牌照可能也只是一個開始。支付的背後,是消費和金融。按照目前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的步調,接下來華為去拿小貸、基金銷售等更多金融牌照,也並非全無可能。畢竟五年前華為還信誓旦旦地表示不會拿支付牌照。
在支付領域向支付寶微信發起挑戰,美團、小米、銀聯們都鎩羽而歸;在市場已經趨於成熟的今天,此番拿下支付牌照的華為想要上演超車神話,成為行業內的“第三極”,安全性、便捷性、實用性、規模性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