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標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驗證新冠病毒“物傳人”的可能性後,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釋出會上又通報了本市兩例確診病例的溯源情況,導致2例病例的感染來源可以聚焦在同時共同暴露於境外輸入的航空集裝器。
也就是說,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為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而低溫天氣下的“非冷鏈”也趨於“冷鏈”效果。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導致無有效防護的接觸者發生感染。
那麼,
市民該如何保護自己?
冷鏈食品還能不能吃?
包裹快遞能不能拿回家?
疾控專家進行了解答。
“物傳人”的本質仍是接觸
“物傳人”的“實錘”,讓人們不禁要問,以往未關注過呼吸道病毒可以從物體傳播到人,新冠病毒何以做到飄洋過海來到國內,還將病毒傳染給了物流人員呢?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介紹,表面上來看是“物傳人”,但是沒有離開呼吸道的傳播方式、接觸傳播的方式。之前的理解是握手、共同觸摸了把手造成接觸傳播,實際透過汙染了的冷鏈、汙染了的集裝箱,也可造成接觸傳播。
影片來源:央視新聞
吳尊友介紹,新冠病毒喜歡低溫環境,溫度越低,存活時間越長。進入冬季以後,空運、陸運、海運所有國際運輸的環境都類似於冷鏈系統,可能成為病毒載體。再加上國際疫情日益嚴峻,透過境外貨物把病毒帶到國內的風險明顯增加。
確診病例活動軌跡需“終末消毒”
上海最近新發病例,都第一時間進行終末消毒,並公佈了活動軌跡。而部分市民則表現出相當緊張的情緒,對此,上海市疾控中心消毒與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義主任醫師說,“終末消毒是針對出現病例以後進行徹底殺滅病毒的消毒,比方說這個確診病例經過這個場所,有可能他的手接觸過門把手、水龍頭、電梯按鈕等物體表面,把病原體帶到了環境裡,或者咳嗽打噴嚏時飛沫擴散在環境裡,都可能導致其他人接觸或吸入發生感染。所以不管是確診病例呆過的家庭居所還是公共場所,都要實施徹底的消毒,目的是把病原體徹底‘消滅’,阻斷病毒傳播的可能性。”
朱仁義說,上海主動公佈患者活動軌跡,就是給公眾提供一個自我判別的依據,通過了解患者的活動軌跡,判別自己是不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了患者的一般接觸者,提高個人防護意識。
取境外來的包裹,可預防性消毒
浦東機場的幾例確診病例與物流相關,但之前,“物傳人”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甚至過去10個月內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有網友稱,難道是“好運氣”用完了?
朱仁義告訴記者,實際上,人們對病毒的認識有一個過程,有證據表明病毒可以透過冷鏈傳播也是不久之前的事。“國外疫情不斷蔓延,感染的人越來越多了,環境中病原體多了,更多地附著在了物體的表面,導致感染風險的增加。在境外,由於病人帶病上崗,作業過程中汙染了集裝箱或物體表面,加上進入秋冬季節氣溫變低,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的時間也會變長,國內的工作人員接觸了境外來的受到汙染的物體,有可能造成感染。”
按照我們國家“人、物同防”的防疫要求,機場成立了“機場新冠疫情肺炎防控貨運工作專班”,嚴密落實貨運區各項防控措施。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被貨物感染的風險不是特別大,但客觀來說風險還是存在的。因此,不管是冷鏈產品還是常規包裝,只要貨物來自於境外,就應當引起重視。
快遞消殺。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朱仁義建議,取來自境外的包裹時,最好不要把包裹帶回家,拆包裹後一定要洗手。洗手前不要觸碰口、鼻、眼等部位。如果一定要將包裹帶回室內,可當做好預防性消毒,比如用消毒溼巾擦拭,84消毒劑與水1:99稀釋後或乙醇含量為70%-80%酒精擦拭物體表面等。“但是切記,不能用噴壺噴灑酒精。國內已經出現了多起因消毒不當導致的傷害事故,需要引起重視。”
超市買生鮮,不要徒手處理
有市民直言,堅決不吃進口冷鏈食品。實際上,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也沒有必要。目前,上海市場監管部門持續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安全管理,抓好冷鏈食品疫情常態化防控各項工作。截至11月22日,上海對大型農貿市場、超市、冷庫等重點場所開展進口冷鏈食品的取樣檢測工作,目前已取樣檢測13萬餘件,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
市疾控中心危害監控所宓銘副主任醫師建議,首先要去正規超市或市場選購冷鏈食品,要關注食品產地、來源、進口食品檢疫等相關資訊。選購冷鏈食品時最好佩戴口罩,避免徒手接觸食品及包裝表面。可以隨身攜帶小包裝免洗消毒液或酒精棉球、棉片,用於購物後手部和物體(手機、錢包等)表面消毒,有條件的用流動水加肥皂或洗手液清洗雙手。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網購食品時請檢視進口冷鏈食品檢驗檢疫情況,並做好外包裝預防性消毒。處理進口生鮮產品時,不要在水龍頭下直接沖洗,可用浸泡搓洗方式。接觸了生鮮食材,避免用手直接接觸口眼鼻。處理完畢後,要規範洗手。此外,烹調食用冷凍冰鮮食品時應燒熟煮透。儲存食物時,要注意將生熟食物分層、分隔存放。
“冷鏈消毒是很專業的事情,包括消毒劑的選擇、使用都有特別要求,普通市民也許並不掌握。”朱仁義說,但也無需過分緊張,只要做好個人防護,勤洗手、戴口罩,依舊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超市工作人員對購物車進行消毒。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家庭消毒注意安全,不要過度
疫情,讓消毒這門技術活成為了市民關心的話題,如何實現居家的科學有效消毒?朱仁義說,一般情況下家庭不需要頻繁消毒,只要保持清潔,注意通風,而在懷疑受到感染的情況下是需要進行消毒的。且要根據適用範圍選擇不同的消毒用品和方法。
對於日常的空氣消毒,朱仁義建議首選通風換氣,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安全可靠,一般保證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以上。他同時指出,紫外線燈、霧化、加溼器消毒並不適合家庭的空氣消毒,使用不當反而可能有害。
對於手部消毒,除了勤洗手,酒精、消毒溼巾、碘伏、次氯酸水等都可使用,朱仁義特別提出一個平時手部消毒的誤區,就是平時頻繁地用免洗手消毒劑消毒手,正確的是一般情況下或手受到汙染時最好用洗手液流動水洗手,在不具備洗手條件時,才使用免洗手消毒劑進行手消毒。
“平時的鞋子、衣物等在沒有確定接觸病毒的情況下不需要特別消毒。”朱仁義說,家庭可以配備必要的消毒產品,如便攜裝免洗手消毒劑、酒精棉球、消毒溼巾、碘伏等,消毒產品要選擇正規品牌,在門把手等高頻接觸部位應有適度的預防性消毒措施,而在使用消毒產品時一定要遵循說明書,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