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探測器星期二凌晨成功升空,開啟了中國探測器赴月球取樣並返回地球的處女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邁出的重要一步,未來20多天裡將有多個“中國首次”等待嫦娥五號開創,任務光榮而艱鉅。
攝影:呂炳宏
外太空是人類未來發展的深度空間,也是科學技術的制高點。地球太小,資源侷促,外太空蘊含著無限可能性。如果站到大歷史的高度去看,人類很可能剛剛開啟科學之門,一切都才開始。
中國作為大國,無論從國家利益、本國人民福祉的角度,還是從推動人類進一步認識宇宙、增進各國共同利益的角度說,我們都必須為開啟科學技術的新紀元做出貢獻。加速航天事業發展是中國的不二選擇。
美國51年前就把宇航員送上了月球,這為中國評估自己的航天技術水平提供了一個參照點。儘管不能簡單從這一個角度看中美航天能力的差距,但這個差距依舊很大,恐怕是不爭的事實。外太空探索顯示的是一個國家科技能力的張力,遙望美國在軌的哈勃望遠鏡以及已經飛出太陽系的“旅行者”1號,中國人可以清楚地瞭解,我們還有很多路需要追趕。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有多大的火箭推力,就能展開多大的航天夢想,中國最大的火箭是長征五號,它的箭身直徑是5米。它的推力能夠實現嫦娥五號的月球取樣使命,但如果要把中國航天員送上月球,就需要更大直徑和更大推力的火箭。美國和前蘇聯重型火箭的直徑都在10米以上,中國重型火箭已經處在呼之欲出的歷史點位上。
中國需要研製出重型火箭並用它幫助開展外太空的基礎性探索,如果不實現這樣的突破,我們就不可能真正站到未來全人類科技的高原上,它帶來的長遠戰略性問題與我們的資訊產業很發達、但半導體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是一樣的,甚至可能更嚴峻。
攝影:史悅
大多數中國人都支援國家對發展航天技術持續投入,但也有少數人不斷宣揚民粹主義,散播航天投入是“浪費”,應把那些錢轉投到民生建設,甚至用一些低收入群體的不幸境遇與航天成就做煽情對比。不能不說,這是短視,是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嚴肅問題上搞輕佻的胡攪蠻纏。
中國無論經濟還是科技都屬後發國家,堅定而持續地向前追趕是中華民族的唯一之路。別的國家可以跟著大撥轟,走到哪算哪,但中國社會之大,國家面臨的國際政治格局之不確定決定了我們必須講宏觀戰略,必須講全域性和長遠,實現穩健的國家發展對中國來說有著特殊的含義。
未來幾十年中國都輕鬆不了,這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宿命。我們將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地補白、向前沿進發,我們沒有停下來歇歇腳、對已獲得成就沾沾自喜的資本。
值得指出的是,從本週一到週二中國的兩大新聞連在了一起,一是貴州、也是全國最後9個國家級貧困縣宣告脫貧摘帽,至此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都翻開了新一頁。第二個大新聞就是嫦娥五號順利開啟月球取樣之旅。這是巧合,但這兩件事從不同方向展現了中國發展進步的全面性。嫦娥五號的探索不是虛無縹緲的,它與脫貧攻堅戰是這個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格局的不同維度和觸角。
這不再是用意識形態競爭來推動外太空探索的時代,後者正在迴歸科學探索實質意義的本源。中國沒有興趣跑到外太空去搞政治,那裡對我們來說只有現實的和未來的國家利益,有人民福祉的新源泉,以及增進人類共同利益分配給中國的責任。中國是最有能力統籌各種利益和使命的國家,希望航天在國家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格局中不僅越走越好,而且不斷輸出帶動力,不僅為中國、也為世界做出更大貢獻。
本文系《環球時報》社評,原題為《社評:中國航天,請就這樣快發展不驕躁》
【來源:環球時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