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馳創投陳維廣:To B創業不做10年沒感覺,希望多給夢想一點時間

藍馳創投陳維廣:To B創業不做10年沒感覺,希望多給夢想一點時間
"中國需要更多黃允松這樣腳踏實地做技術的人,而不是隻專注搞客戶、掙快錢的人。"

本文為IPO早知道原創

作者|Stone Jin

2021年3月16日,青雲科技正式以“688316”為股票程式碼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成為國內“混合雲第一股”。

作為過去10年裡國內雲計算賽道的頭部企業,青雲科技自2012年以來已獲得包括藍馳創投、九合創投、雲九資本、經緯中國、光速中國等多家國內一線VC的支援。

其中,藍馳創投作為青雲科技最早的機構投資方,在A、B、C、D輪融資時持續支援公司,陪伴青雲超過9年。IPO前,藍馳創投持有青雲科技14.15%的股份,為第一大外部股東。

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陳維廣回憶稱,站在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2008年前後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彼時AWS已經跑出來,雲計算在美國開始廣泛使用;而國內在2009年才開始引入雲計算概念。

“08年前後我剛從美國回來不久,就和團隊討論要重要關注雲計算,畢竟中國的企業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傳統的伺服器 IT 架構上。”陳維廣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雲科技公司正式註冊前,陳維廣就已與青雲科技的創始團隊見面,並在經過三、四次交流後決定出手投資。

在陳維廣看來,黃允松(注:青雲科技董事長兼CEO)身上具有三大特質:為人真實、能夠洞察事物本質、以及具有極強的執行力。

藍馳創投陳維廣:To B創業不做10年沒感覺,希望多給夢想一點時間
左:陳維廣;右:黃允松

這裡另需交代的一個背景是,在早年的中國雲計算市場上,不少雲廠商選擇以做CDN業務起家,這是一條短期內能見到更亮眼財務資料的“捷徑”,但長期來看這種切入方式並不可持續且必定虧錢。

相較之下,黃允松創業的出發點具有更高的價值,其自創辦青雲科技伊始提供的服務全部都與相對難磕的基礎技術密切相關。

當然,這種做法在前期需要大量投入,不斷透過技術解決問題,不可避免地“犧牲”了收入的增速;若將時間線拉長,當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業務自然就會爆發。

對於“虧損”這點,陳維廣如是看待,“要創造一個世界級的雲計算平臺,就一定要持續投入,我們不該被眼前的短視影響;只有持續投入,堅持創造一個世界級的雲計算平臺才能真正在底層基礎設施環節擁有自主可控的技術能力,為構建我們國家的資料安全邊界打實基礎。”

“我們藍馳也希望支援更多像黃允松這樣的人,中國需要更多這樣腳踏實地做技術的人,而不是隻專注搞客戶、掙快錢的人。”陳維廣補充道。

作為陪伴青雲科技時間最長的投資人之一,陳維廣在與青雲科技同行的9年多時間裡,目睹了黃允松和青雲科技的諸多挑戰,其中兩個時刻令其印象最為深刻:

其一:青雲科技第一次把私有云產品投入商用的2014年,黃允松做出從銀行客戶入手的決定,這個決定的冒險性在於——銀行本身的資料壓力較大,不能出任何差錯;再有,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中,多數企業對雲計算尚未像今天這麼的接受度這麼高。

其二:決定拆除VIE架構籌備回國上市,這主要基於黃允松當時對大形勢的判斷——如果去美國,青雲科技難免會被去跟谷歌、AWS比較,這無疑既沒法體現優勢亦沒有必要。

“早在創辦青雲科技的第一天,黃允松就認為中國一定要有一家完全自主創新、獨立可控的雲計算平臺,我們在青雲科技拆除VIE的時候也幫忙找了多家後續輪次的投資人。”陳維廣透露。

談及對青雲科技上市後的期待時,陳維廣認為,青雲科技成為千億市值的公司只是時間問題,其主要由於中國市場上還有大量的企業沒有實現去IOE,要逐漸實現去 IOE 化意味著較大的市場需求。

基於青雲科技上市的契機,陳維廣亦對外分享了藍馳內部對雲計算的一個看法——沒有云計算,哪有大資料?沒有大資料,何以有AI?,“如果我們相信未來AI 能夠在每個角落驅動各行各業發展,那麼雲計算就像現代城市中的煤氣管道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底層基礎設施,而且會持續增長。”

“我始終認為,To B創業是一件10年起跳的事情,不做10年沒感覺;創業者只有一步步走過來,才能慢慢摸清楚自己應該為這個市場提供什麼價值;作為早期投資的一員,我希望這個行業能給夢想多一些時間。”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23 字。

轉載請註明: 藍馳創投陳維廣:To B創業不做10年沒感覺,希望多給夢想一點時間 - 楠木軒